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上海临港信息:集约化建设“数字园区”
摘要李晶:我们应对差异化需求的办法就是集约化。园区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实现第三方集约化建设。集约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 ...
图为上海临港保税区管理中心外景。
上海临港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晶
李晶:我们应对差异化需求的办法就是集约化。园区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实现第三方集约化建设。集约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
在产业园区中,如何确保最终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最优质的信息化服务,是上海临港产业区长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与其他园区将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交给各个运营商分别建设不同,为了以信息技术服务先进制造业,以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先进制造业,忠实践行国家的“两化融合”战略,上海临港集团联合上海市信息投资公司成立了上海临港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临港信息),专门负责临港产业园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担负起了园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工作,还创造了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及面向园区企业和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的“临港模式”。
目前,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全力支持下,临港集团正委托临港信息加紧制定“临港模式”的标准体系,为数字化园区建设提供新的样板。
集约化建设应对差异化挑战
临港产业区位于上海临港新城,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园区不仅包括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还有一部分城镇居民区,而且入驻企业的行业、规模差别很大。这样的差异也自然造成了各方对信息化需求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我们公司在建立之初就对临港园区信息化需求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临港信息副总经理李晶告诉记者,“应对的办法主要就是三个字——— 集约化。”
李晶所说的集约化包括了集约化规划、集约化建设和集约化服务三个方面。
在规划阶段,临港信息从每个类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和相对应的信息服务体系入手,针对每类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了专项的规划方案,真正做到了建设之初就“心中有数”。在这个基础上,临港信息根据园区产业类型,又为每个分产业区,包括重型装备区、物流区、主产业区、三新区以及4个分城区都制定了专项规划,在实现了规划集约化的同时,也能够确保规划能够适应具体企业和具体行业的实际需求。
“我们园区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已经全面实现第三方集约化建设。”李晶告诉记者,“这些设施包括市政道路信息管线、集约化通信机房、驻地网管线与配线设施、移动通信设施等。”
众所周知,网络线路资源是电信运营商的核心资源,而在集约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下,运营商需要租用临港信息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来提供通信服务,其天然形成的网络垄断被破除,各大运营商具有平等的网络接入机会,有序的竞争使用户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为了保证集约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与三大运营商陆续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临港信息副总经理朱光军告诉记者,“我们就是要将基础设施层面的竞争转变为服务水平层面的竞争,提升园区的整体服务质量。”
与重型装备园区的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信息化设施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他们并没有能力建设一套完整的信息化设施。临港信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开始建设临港产业区信息服务中心。这个中心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均采取集约化模式,纳入了园区核心通信机房、企业公共数据备份中心、介质存储中心、公共呼叫中心、一卡通中心以及EDI核心机房等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项目。
“这些公共服务功能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在给企业减少投资成本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收益。”李晶告诉记者,“集约化已经成为我们的一面旗帜。”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产业链
基础设施是信息化的根本,随着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建设临港产业区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产业区整体服务水平已经成为临港信息所面临的紧要问题。“园区远离市区,地域广阔,各类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相对较弱,运营企业普遍存在成本高、招聘难以及企业间合作难等困难。”李晶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都需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益和工作效率。”
根据园区内企业的具体需求,临港信息采用了一体化、模块化、交互式、可扩展的设计思想,整个临港园区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基于临港产业园信息基础设施以及园区专网的基础上,由统一门户、服务管理、应用管理、应用支撑、基础数据库和基础平台6大部分组成,目的就是为园区内的企业、产业工人以及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些服务包括动态信息、招商与运营支撑、人力资源、企业信息化外包服务等内容。
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克服园区的地域限制,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日常运营所需的各种信息,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能够为政府收集和统计企业信息,对开发建设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园区内重型装备制造业的大型企业往往都是产业链的龙头,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外包服务体系,园区内物流、仓储、贸易以及报关等专业公司都能够向其提供专业化服务,能够带动园区内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拉动临港园区的经济发展。
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
“集约化和第三方”这两个园区建设的新生事物,在成为临港模式旗帜的同时,也带来了商业模式上的思考。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者和信息化服务提供者,投入巨资却不涉足园区内电信运营业务的临港信息需要用怎样的商业模式来维持正常运营呢?“我们已经在开始进入良性循环。”李晶告诉记者,“目前,临港信息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部分,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运维费用、增值服务费用以及一揽子信息化工程收入。”
这三部分收入中,基础设施运维费用和工程性收入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是未来在增值服务这个方面,临港信息仍旧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比如临港一卡通,临港信息不仅能够为入驻企业提供以一卡通为代表的信息化服务,还能够将信息化服务放到包括物业管理平台、食堂、考勤管理等方面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中,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这样,不仅能够在更多方面获得收益,还能够提供让企业更省心的“交钥匙”服务。
显然,临港信息已经在未来商业模式上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李晶告诉记者:“我们不奢望在所有的服务领域都获得盈利,但是我们能够做到在若干个重点服务上获利。而且我们可以将一些优质资源抽取出来,成立一个子公司专门来经营。在这些优质资源上,我们还是能够大量盈利的。”
以园区内部的电子报关网为例,该专用网络投资巨大且不可能带来直接收益;但在统一规划和建设该网络的同时,可以借用其管线资源同步建设园区商务网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发布物流、仓储、商贸等公共信息,促成运输或贸易双方的网络交易。这样不仅能够通过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还能够创造一定收益。“我们在打造数字化产业园区各项功能的同时,将继续探索合理的商业模式,以确保整个临港模式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并争取向外复制和推广业务。”李晶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
(中国电子报)(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