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加快经济转型 实现“四个率先”
摘要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海市副市长 艾宝俊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于国内其他省市,上海具有扎实的工业化和信息技术产业化基础和比较优势。根据上海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需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上海产业能级的提升,增强上海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与辐射作用,既是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和国家赋予上海的光荣使命。近日,就上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有关情况,《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
努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艾宝俊向记者表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上海自身经济转型的考验,同时对接国务院出台的“一揽子计划”,去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围绕“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出台了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全面加快筹办世博会等8项措施,并进一步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工业平稳较快增长”制定实施了9条措施,包括加强应急保障和运行监测、支持企业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和服务、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等。
随着国家和上海市一系列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从上海市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工业企稳回升的趋势基本确立。一是工业增长从6月份起由负转正。第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9.7%,上半年同比下降5.1%,6月份开始扭转负增长的局面,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4%,10月份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累计与去年同期持平。预计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2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050亿元,均实现同比增长2%左右的目标。二是经济效益从7月份起开始回升。第一季度全市实现工业利润同比下降49%,上半年同比下降29.7%,第三季度同比增长80%,前三季度累计同比下降3.1%。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利润13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三是重点行业有较快回升。与去年全年相比,预计汽车、医药、船舶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烟草、石化、电子、建材4个行业实现一位数小幅增长;电力基本与去年持平;有色金属、钢铁、轻纺、机械、轻工等同比略降。
在确保工业平稳增长的同时,上海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目标。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76%,全年有望完成下降5%的年度目标。
落实振兴规划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艾宝俊说,上海高度重视贯彻落实国务院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工作,将其作为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市政府多次举行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全市形成由相关部门分工合作的推进机制,制定发布了汽车、电子信息、装备、船舶、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纺(轻工和纺织)、物流等8个产业贯彻落实国家调整振兴规划的《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结合上海产业实际,把扎实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开放性和市场化重组、扩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作为重点,抓紧推进落实。其中,汽车产业将实施老旧汽车报废更新、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等政策措施,产销规模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初步实现产业化。电子信息产业将研究制订集成电路自主研发设备首台(套)试用等突破性政策,争取总收入保持年均14%的增速,实现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三大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装备产业将深入实施国产首台(套)业绩突破等政策,在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重点领域每年形成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临港等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显现,主要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不断提升。船舶产业将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2011年造船产量超过1000万吨,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海洋工程装备取得突破。钢铁产业将采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措施,精品钢生产能力占总生产能力的一半左右,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石化产业将实施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等措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产品结构显著改善。轻纺产业将实施“家电下乡”、完善外贸服务体系等措施,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发展时尚型、创意型、高科技的轻纺产品,稳定发展关系民生的轻纺产品,深化自主品牌建设。
启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上海产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实现以创新为支撑的持续发展,去年以来,经深入研究,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大力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9个重点领域的产业化。目标是到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总产值达到11000亿元左右,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部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艾宝俊告诉记者,当前,这项工作已从全面启动进入具体实施阶段。5月3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大会,下发了全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意见,成立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作为推进和服务机构。正围绕“四个聚焦”推进各项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充分集聚全市各方面资源、引导各类要素,推进重点领域产业化发展,9个领域均已发布三年行动方案和今年工作计划。聚焦产业基地。将对经认定的全市4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进行授牌,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集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项目。以项目为实施载体,加强储备、滚动实施。9个领域先行启动209项,涉及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年内完成158亿元;已召开新材料、民用航空制造等8个领域的对接会,推进重点项目与外资、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的对接。聚焦政策落实。形成“1+4”专项政策支持体系。“1”是市政府已发布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4”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4个领域的支持政策,其中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支持政策已发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的支持政策正在抓紧制订。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现工业投资目标
根据国务院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强技术改造的要求,上海将技术改造列为2009年全市重点工作,制订并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技术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市技术改造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领域、项目和举措,明确了产品升级换代和提高质量水平、加强新能源和节能设备的生产、加快两化融合等5个技术改造重点方向,并明确10亿元财政资金作为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同时,积极推进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市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对涉及钢铁、汽车、船舶、石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轻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共11个领域总投资超过700亿元的近300个项目进行评审,筛选出本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资金、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目前,在完成的工业投资中,技术改造投资占到50%以上,为完成全年工业投资目标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
自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推进“两化融合”列入2009年度重点工作,明确把其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并作为贯穿今后全市产业和信息化工作的一条主线。近一年来,主要开展了规划布局、基础研究等工作,已发布全市推进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9月22日召开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会议,启动实施“1010”工程(聚焦航空、钢铁等10个重点产业,实施工业软件振兴、示范园区引导等10个重点工程)。
艾宝俊强调,在已完成规划布局的基础上,现正从五个方面着力推进“两化融合”。一是全面渗透。把“两化融合”工作与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技术改造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相结合,优先支持“两化融合”类项目,如技术改造工作把“两化融合”项目作为重点方向之一。二是聚焦重点。对钢铁、石化、装备等基础较好的产业,通过推广跨地域协同、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提升内涵发展;对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以信息化改造提升产品工艺和生产流程;发展与制造业关联度大的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启动实施面向上述行业的一批重点项目,争取形成示范效应。三是依托载体。率先在临港装备、长兴岛船舶等新兴产业基地,以及张江、漕河泾等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产业基地,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以带动产业集群的信息化应用。四是分类推进。针对大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五是夯实基础。已初步形成“两化融合”评估体系、发展指数,成立了4个“两化融合”研究中心和10个重点实验室,将继续探索形成“两化融合”评价、目标和统计体系,加强产学研用协同。
依托产业优势打造新一代TD产业链
上海发展3G等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一是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信息产业整体实力位居国内前列,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路由交换设备等产品具有国内领先优势。二是TD产业链初具形态且有较大的国内市场份额。在TD终端设计和产品领域,国内排名前三位的闻泰、龙旗、希姆通均为上海企业,在中国移动三次TD-SCDMA移动终端招标中,采用展讯、联芯科技等上海企业芯片和解决方案的终端供应商获得近70%份额;在TD网络设备领域,上海贝尔、大唐移动等企业在中国移动两期TD网络设备招标中均占据近40%的份额。三是TD应用环境日益完善。上海是全国TD扩大规模网络应用试验试点城市之一,已建基站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重要区域;今年7月,上海发布了加强TD等第三代移动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召开了3G应用推进会议,明确了今后以TD为重点的3G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思路。
目前,上海已把发展TD等移动通信产业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的重点内容。下一步工作中,一是加强政策聚焦,推动TD网络设备、终端和关键芯片的开发和产业化。组织企业参与世博园区TD-LTE试验区(演示区)建设,攻克关键技术,加快TD-LTE系统设备、终端芯片的规模化商用。二是加快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已落户上海的国家手机测试研发平台,建成移动通信终端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的研发、标准和规范制定。三是继续优化应用环境,加强TD基站建设,继续以试点或对接等形式,鼓励开展基于TD的各类行业应用。
(中国电子报)(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上海:两化融合提升产业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