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刘健:着眼长远精心布局 稳步推进两化融合
摘要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在接受采访时再三表示,“两化融合”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还属于探索推进时期,上海作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今年只是在谋篇布局、总体规划上做了一些工作,明后年乃至未来几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而持久...
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刘健在接受采访时再三表示,“两化融合”既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还属于探索推进时期,上海作为首批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之一,今年只是在谋篇布局、总体规划上做了一些工作,明后年乃至未来几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深入而持久地开展下去。
刘健说,在两化融合的推进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如何搞?怎样看待两化融合催生出的新型业态?如何进一步增强企业的融合主体作用?怎样培养符合两化融合要求的复合型高层人才?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希望通过有效途径和载体,不断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扎实推进两化融合,最终达到提升产业能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
刘健还表示,8个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各自有各自的产业发展环境和优势,在两化融合工作中,都积累了一些有特色的经验和做法,希望8个试验区之间多交流、多沟通,相互总结,相互汲取,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同时,也特别希望继续得到部领导和有关司局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支持两化融合
·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较大体量的产业规模为推进两化融合奠定基础
·实施9大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与两化融合互为促进
顾建萍:去年12月,上海获批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这表明上海在“两化融合”方面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基础条件,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健:一直以来,上海作为全国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具有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较大体量的产业规模。近年来,上海以信息化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奠定了较好基础。目前,上海的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持续发展,航空、船舶、医药等战略产业快速壮大,能源、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前三季度,上海完成工业总产值1.69万亿元,作为“两化融合”的直接产物,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势头。今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3328.6亿元,信息服务业实现经营收入1575.9亿元,为上海经济平稳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另外,上海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功能,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等方面也努力走在全国前列,信息化的总体水平在“十五”期末基本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上海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正是信息化发挥作用的时候,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也成为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把上海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要求上海在“两化融合”推进方面继续探索实践、积累经验,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顾建萍:推进“两化融合”既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上海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它与目前上海正在开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等专项工作有何关系?
刘健:上海将“两化融合”放在全市产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全局下进行谋划和推进。在我们看来,“两化融合”不是一项独立的专项工作,它的规划和推进始终与国家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心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相结合,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等其他工作密切相关。今年上海正在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明确了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9大重点领域;在技术改造方面,将连续3年滚动实施支持产品升级换代、提高质量水平,装备升级换代、工艺流程再造,加强新能源和节能设备生产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关键领域技术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两化融合”等5类项目。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发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技术改造,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而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也将带动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一过程就是“两化融合”,其核心是高新技术,关键是产业化,途径是“两化融合”,结果是提升产业能级和企业竞争力。因此,对于上述工作,我们采取各项工作分头负责、相关领域合力推进的方式,明确要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改造等推进过程中,优先支持“两化融合”相关项目,使“两化融合”成为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全市重点工作的有力支撑。
把握总体目标 实施“1010”工程
·实现一个目标
·把握一条主线
·抓住四个切入点
·围绕四个层面
顾建萍:今年9月份,上海市政府正式批转印发《关于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以及3年的行动计划,可以说,上海“两化融合”的总体规划布局已基本完成。那么,上海推进“两化融合”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刘健:上海推进“两化融合”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实现一个目标、把握一条主线、抓住四个切入点、围绕四个层面”,即要以提升上海产业整体能级和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主线,抓住工业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和行业服务信息化、产品流通和市场信息化4个切入点,围绕“点、线、块、面”4个层面,推进上海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从现阶段来看,“两化融合”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还属于探索推进时期。我们在深入分析了上海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求后,将“两化融合”建设工作进行了分阶段规划,并设定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即2009年到2011年为规划布局和重点突破期,主要目标是基本完成“两化融合”总体规划,推动信息技术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骨干企业的创新应用,形成覆盖全市主要产业和重点区域的推进格局。2012年到“十二五”期末为全面推进和整体提升期,主要目标是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信息技术应用在产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基本形成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3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施“1010”工程(即聚焦10个重点产业,实施10项重点工程)为重点,优化“两化融合”发展环境,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以及在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同时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相关新兴产业。
顾建萍:你刚才介绍上海计划用3年时间着力实施“1010工程”。请问,“1010工程”具体内容是什么?将如何推进?
刘健:具体来讲,“1010工程”就是聚焦航空、钢铁、石化、汽车、船舶、装备、消费品、信息、现代物流、生产性服务等10个重点产业;实施工业软件振兴、节能控制与综合利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推广、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电子商务扶持引导、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提升、政府监管服务信息化、信息安全保障、两化融合专业人才培训等10个专项工程,基本确定了这些产业和工程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例如航空产业的重点是依托大型客机、支线飞机等重点项目,建立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一体化、飞机客户服务三大系统,打造民机数字化制造产业基地。又如钢铁产业的重点是发展钢铁行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总包服务;提高冶金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力;提升大型钢铁企业跨地域、多制造基地一体化协同管理水平。再如工业软件振兴工程的重点是支持钢铁、石化、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电站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工业软件开发,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工程的重点则是要推动技术研发、中试环境、信用服务、认证检测等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专业咨询、中介服务等功能性机构。
这两个“10”的推进手段和依托主体有所不同,重点产业的推进将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聚焦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两个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和企业技术改造等项目为抓手予以推进;专项工程的推进则更要发挥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着眼于解决“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的共性和基础性问题,做好基础建设和环境营造。
整合产学研用优势 提供有效基础支撑
·建立分环节与分领域相结合的分工机制
·建立理论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建立共性研究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研究机制
顾建萍:上海依托知名高校建立了“两化融合”研究中心,依托骨干企业、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建立了“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并取得了初步成效。请问,上海是如何发挥产学研用各方面的整合优势,推动“两化融合”深入开展的?
刘健: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调动广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形成“官产学研用”联动发展的有利环境,是上海推进“两化融合”的一项重要举措。首批4个研究中心主要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建立,主要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国内外“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和市场动态、“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及应用创新进行调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建议。10个重点实验室主要依托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焦化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建立,主要围绕“两化融合”重要产业门类,以关键信息技术和共性解决方案为切入点,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为“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促进“两化融合”关键技术的产学研用结合。
在调动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方面,主要考虑从3方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一是建立分环节与分领域相结合的分工机制。研究中心主要从各高校的特长出发,围绕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在横向支撑各个重点行业的“两化融合”。如复旦大学主要聚焦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上海交大主要聚焦研发设计信息化,同济大学主要聚焦生产过程关键信息技术等。各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10大重点产业领域,且各有侧重地在研发设计、平台建设、过程技术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如泛亚汽车主要聚焦汽车的虚拟设计,上海焦化主要聚焦煤化工过程的节能技术,上海电科所主要聚焦生产总线的共性解决方案。二是建立理论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在开展相关工作中,我们依托研究中心的专业特长,联系若干重点实验室,关注若干行业领域,形成一个以4个研究中心为核心的工作扇面。在这个工作扇面中,研究中心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通过与重点实验室的结合,指导重点实验室的技术攻关和项目建设,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门类的信息化推广应用。同时,在评价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成果时,我们要求既要有理论性的研究报告,也要有具体的项目成果,并要求两者紧密结合。三是建立共性研究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研究机制。研究中心以软课题为载体侧重共性研究,主要在共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平台系统建设方面发挥作用;重点实验室以项目为载体侧重某一关键技术领域的攻关,主要在具体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中发挥作用。共性研究的目的是为重点攻关和突破做好支撑,而重点突破则为共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在条件成熟时做好典型推广的准备,两相结合的研究机制为技术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提供了渠道,并为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特长提供了平台。
顾建萍:经过近半年的调查研究,上海已初步建立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请你介绍一下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并谈一下如何保证评估指标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刘健:研究制定“两化融合”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布置给各试验区的任务,也是上海开展“两化融合”工作的现实需要。“两化融合”的现实基础如何?工作成效怎样?这需要有一套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来衡量。为此,我们开展了上海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由社会“两化融合”水平、大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3部分内容组成的指标体系,每部分内容都设置了4级评估指标。其中,社会“两化融合”水平重点考察社会环境、信息服务环境、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内容;大型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从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收益、建设与服务4个方面进行考察;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水平主要针对生产型中小企业,考虑到它们在信息化应用的广度与深度上与大型企业存在差距,考察内容更加基础化、简单化,只考察信息化基础和应用两方面。
为了保证指标体系的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经过了背景分析→应用研究→成功借鉴→体系搭建→抽样检验→论证试行的过程。通过资料收集、专家座谈、企业调研等途径,总结归纳出企业“两化融合”建设应用的关键环节和要素,同时学习借鉴了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体系的搭建工作。前一阶段,我们选取部分企业进行了试评估,以此检验评估体系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当然,鉴于这方面的研究基础本身相对薄弱,我们目前推出的只是评估指标体系的试行版,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我们将结合各方面意见,对评估体系进行优化完善。
把握全局扎实推进 将两化融合落到实处
·把握全局性 不能孤立地谈两化融合
·调动积极性 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
·激发创造性 在创新中探索前行
·体现实效性 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到实处
顾建萍:目前,上海“两化融合”的工作进展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哪些经验?
刘健:9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会议,对全市“两化融合”工作做了动员部署。目前,实施意见和3年行动计划中明确的部分任务已经开始落实推进。在重点项目推进方面,经过前期申报筛选,我们已确定中国商用飞机“大型客机全球协同研制平台”、上海电气“临港数字化基地建设(一期)”等一批2009年“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同时,为了进一步树立典型、总结经验,我们对企业优秀应用案例进行了汇编。在专项工程推进方面,“工业软件振兴”、“基础设施能级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等专项工程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比如“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先行启动了面向中小企业的专题培训,先后组织了5期400人次的培训,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近期还开展了针对8个试验区高级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分别依托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企业技术部门成立了“两化融合”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探索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政策梳理解读等基础课题的研究。
通过前一阶段工作,我们发现“两化融合”推进工作要充分体现“四个性”。一是要把握好全局性,不能孤立地谈“两化融合”,要将“两化融合”放到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将其作为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抓手;二是要调动好积极性,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两化融合”的主力军,政府更多的是进行环境的营造和政策的引导,是否能发挥好各类市场主体的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两化融合”成败的关键;三是要激发出创新性,“两化融合”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比单纯地推进工业化或者企业信息化要更为艰巨,需要我们进行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手段创新、政策创新;四是要体现出实效性,上海作为试验区,就是要将“两化融合”国家战略落地,无论是项目推进还是政策制定都要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
(中国电子报)(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加快经济转型 实现“四个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