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IT基础架构 > 软件与服务 >

东南融通沉沦:危险的并购游戏

2011-09-16 23:04:00作者: 来源:

摘要“来我们公司,直接在你原来的薪资上加个50%。”北京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航星园,东南融通北京公司的员工,时不时接到这样的询价。...

  “来我们公司,直接在你原来的薪资上加个50%。”北京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航星园,东南融通北京公司的员工,时不时接到这样的询价。

  对于同行明目张胆地挖墙脚,被员工们视为东南融通强人的CEO连伟舟此时已有心无力。从今年4月26日香橼研究质疑东南融通涉嫌造假以来,这家顶着“中国第一家赴美上市软件概念股”光环的上市公司,就已在劫难逃,终于在8月16日被正式摘牌,并于第二天退至粉单市场交易。

  与此同时,东南融通超过4000多人的庞大团队,也在4个月的时间内纷纷各寻出路,其多数员工已被浪潮、文思、柯莱特、东软、恒融兴、三泰电子、深圳联合金融服务集团、宇信易诚等公司不断瓜分。

  错过的救命时间

  “出事之后,公司账面只有1个多亿的现金流。加上6月初回款的1亿元,东南融通就是靠着这2亿多的现金撑了这几个月。”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东南融通高管告诉记者。

  直到8月31日,东南融通发布公告称,“目前公司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已经无法正常发放8月份工资。”

  对东南融通的员工来说,这不仅意味着8月的薪水没了着落,更可能他们曾经自豪的“东南人”称呼将成为历史。

  9月7日,东南融通内部人士表示,在被资本市场质疑后,东南融通在5月底进行了调整,将业务线架构调整为事业部架构,分别为银行事业部、保险事业部,BI(商业智能)事业部和长信通事业部。

  截至目前,东南融通赖以起家的银行事业部团队,有一部分去了文思,一部分去了恒融兴这家由东南融通老员工成立的公司,而其为股份制银行服务的业务团队则去了浪潮。

  东南融通保险事业部的团队大部分去了文思,一部分去了软通动力。而其在业内遥遥领先的BI事业部,一共1400多人的团队分别被文思、浪潮、软通动力、东软、神州数码等公司瓜分。其中,东南融通在光大银行的整个BI团队,被软通动力挖走;整个保险行业的BI和部分银行的BI团队一共300多人去了文思。

  长信通,这个在2010年初被东南融通全资收购的公司则将独立运营。由于当初的并购资金没有完全到位,长信通方面或可以不继续执行收购合同。

  “东南融通挺可惜的,它本质上是一家不错的公司,比许多中国的软件企业都强。”一位券商的TMT行业分析员对记者表示。而东南融通的一位员工更难掩惋惜之情,“只要公司的现金流不断,只要能再坚持半年,我相信公司就能够活下来”。他甚至称,自己愿意让公司拖欠半年薪水。

  从4月底被质疑,到8月底发不出工资,东南融通在4个月的“救命”时间里,为何没有起死回生?

  “我们对现金流的风险掌控非常欠缺。”9月7日,前文提及的东南融通高管表示,东南融通有9亿多元的应收账款,如果能够将这些款项都收上来,渡过这场危机肯定没问题。

  该高管称,东南融通对销售回款的要求一向并没那么强烈,只占考核的20%,而合同额、利润、客户满意度这三项都排在回款前面。甚至,在东南融通的应收账款中,还有某银行2009年的应收款,“5月底调整为事业部制后,才开始加大回款力度,但这时已经晚了,客户已经知道了被停牌的消息”。

  从5月底到6月底,东南融通回款了1亿元,但在后来的7月和8月,东南融通几乎没能从客户那里要回应收账款。

  “在居安思危上,东南融通是有问题的。”上述东南融通高管苦笑着说,东南融通有一条为银行提供风险控制的业务线,却忽视了自身的风险控制。

  在一些东南融通员工看来,公司在出事之后的挽救中犯了其他本可以避免的错误,比如,没有正式发函给客户、员工来解释,错过了最适合与客户交流的时期。因此,到5月底就有银行向其支行发文,要求收紧东南融通的项目款,害怕其没有办法实施完项目。

  此外,东南融通在5月底开始将后台人员从400人缩减为100多人,各个业务线也压缩了20%人员。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成本,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目标。

  “公司处理危机的策略不清晰。”

  上述高管称,刚开始,东南融通选择精兵减将,缩减了不盈利的部门,如创新中心。但后来又寻求被其他企业收购,这样一来,此前压缩创新中心这个在投资人眼中“有价值”的部门就是错误的。

  5月17日,东南融通被临时停牌。其后,包括华为、柯莱特等企业,中信、高盛等投资基金都和东南融通有过接触,但都不了了之。

  “所有的企业都只想要东南融通的业务与团队,谁也不愿意并购东南融通,因为这可能面临海外诉讼的风险。”一位软件上市公司负责企业战略的人士说。这已有过前车之鉴。2009年1月,在美国上市的印度软件外包公司萨蒂扬(Satyam)被指有10亿美元的假账,后该公司遭遇退市,并被印度马恒收购,新公司在2011年2月不得不以1.25亿美元和解了针对其涉嫌造假的集体诉讼。

  疯狂并购

  东南融通创立于1996年,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仅在4个月的时间内被打回原形。

  公开信息显示,现任东南融通董事长贾晓工是福建省的软件元老,他曾在1980年凭一个电脑大小的数控切割机获得国家科技大奖。东南融通CEO连伟舟则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

  在本土软件公司纷纷创业的1996年,贾晓工和连伟舟创立了厦门东南融通系统有限公司,开始的创业团队只有40多人,其后,伴随着银行IT的大爆发,东南融通获得了快速成长。在今年4月被质疑之前,东南融通已经是一家在金融IT行业数一数二的公司。根据IDC发布的报告,2009年,东南融通在银行IT领域营收5.86亿元,在银行IT解决方案市场的占有率为8.2%,位列市场第一。而在BI领域,东南融通占据44%的市场份额;在核心业务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达到8.3%;在CRM(客户关系管理)解决方案市场,东南融通的市场份额为22.2%;在保险IT领域,东南融通2009年以13%的份额,位列市场第二。

  “东南融通活得挺好,并不缺钱。”上述券商的TMT分析员表示,东南融通有稳定的客户与订单,“小日子一度过得不错”。

  但这两位创始人有着自己的野心。2007年10月24日,东南融通如愿以偿,以每股17.5美元成功在美国纽交所IPO,融资1.826亿美元,并获得“在美上市的第一家中国软件企业”美誉。在上市后的2008年-2010年,东南融通的股价最高至42.86美元。

  2009年,东南融通将公司总部从厦门搬至北京。

  一切看似波澜不惊,但危险的游戏已经开始上演。

  在Citron对东南融通的3点质疑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其利润率远高于同样在美国上市的文思、软通动力、海辉软件、柯莱特等同业。

  东南融通的财报显示,其2007-2010财年的毛利润率分别为68.6%、61.1%%、65.7%、62.5%。

  这一数字与行业平均数相去甚远。“东南融通60%多的毛利率肯定有问题,但30%-40%肯定有。”一位东南融通的员工说。

  “这实际上是一个不应该犯的错误。”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东南融通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的毛利“造”得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将毛利与纯利做高,是为了获得投资人的认可,提高股价,然后去做并购,资本市场对此再做出反应,股价再被推高,如若增发,那么相同股份获得的融资将更多。那么可以再将这些钱拿去并购。”上述投行人士说。

  2009年11月,在股价处于35美元左右的次高位时,东南融通增发融资1.27亿美元。加上其IPO获得的1.826亿美元,其在资本市场一共融资3亿美元。

  在并购方面,东南融通可谓疯狂。连伟舟曾经话过,“并购公司可以通过现金支付,也可以通过换股来完成。如果不使用资本市场做并购,上市公司就折损了一半的功力。”

  “东南融通的融资很大一部分都用于并购了。”一位业内人士认为。2010年8月,东南融通CEO连伟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有几个并购案。”

  据粗略统计,2008年6月,东南融通收购天津普极科技和北京华育昌同创;7月,收购了厦门华商盛世、厦门互宇科技。2009年1月,其收购北京迈捷软博;2009年4月,收购在保险IT领域排名第二的尚洋信德。

  2010年初,东南融通收购了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长信通。而在2010年4月-6月,东南融又做3起并购,包括一家软件外包企业,一家从事BI(商业智能)的企业,以及一家管理会计领域公司。2010年9月,其又并购了合度源(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音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东南融通试图用并购带来的营收高速增长,来掩盖其净利润率谎言。东南融通2010财年(2009年4月-2010年3月)营收达到1.7亿美元,2009财年营收1.06亿美元,2008财年营收6591万美元,每年的增长率超过60%。

  软件企业生存尴尬

  看似疯狂的游戏,背后总有难以言说的动机。多位软件业内人士表示,在整个东南融通疯狂并购的连番举动中,国内软件业的生存现状也是背后的一个重要推手。

  “如果这三五年内不做大,企业未来就很难获得大的发展机会了。”一位软件行业人士不无担忧地表示。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软件外包企业,还是管理软件,抑或行业解决方案企业,几乎每一位企业负责人都对记者表示,软件企业活得太不容易了。

  国内软件业本来就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整条软件产业链上,中国的软件公司的实力一直很孱弱。一方面,这样的现状加速了中国软件企业“做大做强”的本能冲动,无论是用友、金蝶这样的管理软件企业,还是文思、软通动力等软件外包企业,抑或其他解决方案企业,都开始互相跨界,开始走综合IT服务提供商的道路。

  并购是一种快速做大的捷径。近几年,软件业并购高潮迭起。华软投资发布的《2009中国软件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软件企业并购是59起,2008年是35起。不仅并购数量大幅增加,并购的金额也有较大提升。2009年,软件并购的金额达到16.12亿美元,同比增长257.4%。

  但另一方面,现实仍然很残酷。目前软件业处于一个微利时代(行业平均利润约10%),这样的微利不足以支撑软件企业借由自身的资金盈余来进行并购,只有借助资本市场。

  “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进行并购需要谨慎,不要一味求快,也不要过度追求资本市场的认可。”一位投行人士认为。

  事实上,东南融通除了涉嫌财务造假外,其多年来对所并购企业的整合,也存在很多问题。并购不仅没有为其带来利润率的提高,其带来的整合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企业的内耗。

  一位自称东南融通BI业务线的人士近日就在网络上撰文称,“过去两年,召集BI业务线部门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开过好几次会,我记得几乎每次都向大家反复说明了团队融合的重要性,不能再有原东南团队、原菲奈特团队、原尚洋团队、原TeraData团队的界限。”

  “公司内部派系的问题在顺境的时候没有暴露出来,一旦危机来临,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位已经离职的东南融通业务负责人对记者感慨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