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重庆市;着力推进53条产业链建设 加快“6+1”支柱产业发展

2009-09-23 19:17:00作者: 来源:

摘要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工业的影响,结合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工业2009年—2012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重点支持发展的53条产...

《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解读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工业的影响,结合贯彻落实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重庆工业2009年—2012年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提出了重点支持发展的53条产业链、53个新兴产业项目、22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8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00户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培育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100个重点品牌,创建14个千亿元级工业园区等重点,从而加快重庆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工业和轻纺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6+1”支柱产业的发展,促进支柱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振兴。

2009年-2012年的发展目标:一、工业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5万亿元,年均增长27%;增加值4600亿元,年均增长20%。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2年,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30%,科技费用投入占销售值的2.0%以上,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20家。三、集中度显著提高。到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总产值达到1.15万亿元,占全市工业的75%以上;培育5个以上产值达千亿元的工业园区、4-5个千亿元级产业链、2个1000亿元级、2个500亿元级、12个以上100亿元级的企业(集团)。四、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2012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比2008年降低20%,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提高到82%,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排放量明显下降。五、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2年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70%。

《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

一、明确20个产业定位。《实施意见》全面明确了重庆市“6+1”支柱产业在全国或西部地区的20个定位:即建设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创建中国最大的微车生产基地、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基地、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建设中国现代装备制造高地,建成长江上游综合化工基地、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化工研发生产基地,建成中国铝加工之都、镁合金产业应用基地、长江上游绿色建材产品基地,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打造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家电、造纸、制鞋基地以及西部服装之都等。《实施意见》有关20个产业的定位,有利于重庆市各支柱产业明确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奋斗方向。

二、重点发展53条产业链。《实施意见》明确了重庆市“6+1”支柱产业今后要重点发展壮大的53条产业链。

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推进完善乘用车、商用车、摩托车、汽摩零部件等4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年产汽车200万辆、摩托车1500万辆,实现销售产值3000亿元。

装备制造业:重点推进并完善风电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型铸锻件、特种船舶、齿轮箱、内燃机、输变电、核电辅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业机械等10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销售产值2000亿元,在西部“保二争一”。

石油天然气化工:重点推进并完善MDI及化工新材料、乙炔、氢氰酸、甲醇醋酸及醇醚燃料、光气及精细化工、甲醇制烯烃、合成氨高浓度化肥、氯碱、合成橡胶轮胎、煤化工、医药等11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销售产值1800亿元。

材料工业:重点推进并完善铝工业、钢铁工业、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水泥及制品、玻璃及玻璃纤维制品等6条产业链。力争到

 

2012年重庆市实现销售产值2200亿元。

电子信息业:重点推进并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医疗器械、动漫等10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销售产值3000亿元以上。

能源工业:重点推进电力生产供应、天然气采输、煤炭生产加工等3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销售产值1200亿元。

轻纺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推进并完善家电、造纸及纸制品、制鞋、烟草、酒类饮料、农产品深加工、纺织丝绸、服装、工艺美术品等9条产业链。力争到2012年重庆市实现销售产值1800亿元。

三、集中攻关53个新兴产业。《实施意见》突出了今后将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薄膜电池、高合金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53个新兴产业或产品,进一步深入研究,选择一批重点领域,整合资源进行集中攻关,争取在一些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同时,还要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重点推进208个技术创新及产学研项目,增强竞争能力。

四、重点扶持100户骨干企业。《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重点支持发展的100户龙头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40户、外资及合资企业22户、民营企业38户)。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集团。同时,重庆市还提出了近期重点培育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5户、外资及合资企业28户、民营企业67户,外资及民营企业占比达到73%),这充分体现了重庆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继续按照“三不论”的原则,加大对外资及民营等成长型企业的服务力度,引导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更多更好的品牌产品,《实施意见》还提出了100个重点扶持的品牌产品。企业要以创新品种、提升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为着力点,培育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提升城市竞争力。

2009年-2012年的主要任务

《实施意见》提出了2009年-2012年的主要任务:

一、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企业不断运用先进的、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成本,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提高“6+1”支柱产业信息化水平。近期重庆市要重点推动220多个产业振兴发展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0多项重点技术创新和产学研项目,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策划储备力度,力争建立总投资额1.2万亿元的储备项目库

二、实施品牌战略。在抓好品牌建设的同时,要引导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抓好节能降耗,强化现金流量管理,抓好工业品销售工作,结合产品特性建立相适应的市场营销体系,引导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加快“两江新区”建设。两江新区是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重庆市要积极争取国家尽快批准设立“两江新区”,强化对两江新

 

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布局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含核电、风电等)、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电子信息等,加快培育一批高成长型新兴产业集群。同时要用好保税港区国外货物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形成重庆独特的招商优势。

在招商引资方面,重点针对外资、民营资本、台资、中央大型国有企业4个重点,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对传统工业进行嫁接改造,以大开放促大发展。

四、扶持骨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形成大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协作补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加快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要着眼长远,立足全市,优化特色工业园区布局。主城区承载能力有限,工业发展要依托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快速通道,向区县布局。拓展工业空间布局,实现合理的工业分区,以利于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新增工业项目要以园区为基地,形成组团,实现集聚式、链条化的科学发展。抓紧编制千亿元级、百亿元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园区拓展工作。支持九龙工业园、西彭工业园、茶园工业园、空港工业园、涪陵工业园、晏家工业园等园区创建千亿元级园区,长寿化工园区、万州工业园区和西永微电子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到2012年,重庆市将培育形成5个以上千亿元级、30个百亿元级特色工业园区,建成标准厂房800万平方米。

六、保障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充分利用国家编制三峡工程后续规划的机遇,编制好三峡库区移民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规划,推进移民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库区产业发展平台。推进沿海发达省市、中央大型工业企业集团、“一圈”主城区对口支援库区移民生态工业园“三位一体”的对口支援模式,通过投资一批重大项目、发展一批企业、帮助一批移民就业,带动库区经济社会发展。

七、支撑重点产业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抓住当前惠普电脑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契机,将发展现代制造业与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生产资料市场、工业设计服务、会展广告、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领域。

八、做好结构调整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要充分利用当前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时机,采用“倒逼”机制,继续淘汰一批小钢铁、小水泥、小造纸、小煤矿等,加快电石、铁合金、焦化、铅锌等行业的技术升级步伐。到2012年,重庆市将淘汰落后电石产能4.1万吨、焦炭产能3万吨、水泥产能800万吨、造纸产能1.7万吨,关闭小煤矿300个,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500万吨。同时,重庆市将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

九、确保工业平稳快速增长。对全市工业发展实时动态监测分析,及时研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化解矛盾,防止经济发展大起大落。强化对煤、电、油、气、运的综合平衡和调度调控,增大工业流动资金供应,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十、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安全生产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十分重要的投资环境,是“平安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 “一岗双责”责任制,强化日常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严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为了实现2009年-2012年的发展目标,重庆市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协调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利时机,对接国家产业振兴、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等专项,策划包装好重大项目,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支持企业尽快完善规划、环评、用地审核、节能评估、融资等手续,帮助企业争取落实中央资金。

 

二、加大协调服务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重点工业项目调度会制度,就重点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共性、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加大协调力度。指导重大工业项目合理布局,协调电力、燃气、供水、铁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与工业园区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的有机衔接,对列入国家重点投资计划、产业振兴实施意见、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双百”计划的优先保障土地,协调落实西部大开发15%所得税政策、增值税转型政策。各部门要发挥各自职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分类协调解决规划、用地、环评、融资等问题,共同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实施。

三、加强市场引导和政府采购,有效拓展市场需求。加强市场引导和政府采购,利用政府投资项目带动材料设备物资供应,拓展本地企业市场。对政府投资的铁路、机场、轻轨、信息化工程、电网、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廉租房、农村沼气、农村卫生院(室)建设等公共工程,市经信委要加强组织协调,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积极支持,及时指导本地企业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和争取订单,增强本地企业竞争能力。鼓励项目业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重庆地方产品,采购使用市内企业生产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切实加强对以上项目的投资管理和招投标的监督,确保政策的执行到位。研究开展铝、化肥、茧丝等重要物资和涉农物资的市级储备采购。

四、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导向的积极作用。从2009年起,连续4年,市财政每年将安排工业发展资金用于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节能减排项目、高技术产业化项目、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助、信息化及软件外包项目、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的补助或贴息以及东部产业转移项目的搬迁补贴等方面。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大出口,落实市政府对市内企业出口给予补助,对出口信用证给予保险保费补贴,对出口企业融资担保费、外贸集装箱“五定”快班轮给予资助等政策。

五、完善融资体系,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一是鼓励各金融机构扩大贷款抵押范围,降低信贷门槛,全力扩大信贷投放,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归还贷款暂时有困难的企业予以适当延期,尽可能降低利率水平。二是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扩大三峡担保公司、工业担保公司资本金,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助金,帮助企业通过金融租赁、信托、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债券等方式融资。三是创新思路,采取银行软贷款注入、财政资金注入、产业投资基金注入、股票上市等方式,充实壮大园区建设公司、重大工业项目的资本金,解决企业融资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六、支持工业园区和移民生态工业园建设,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积极争取落实移民生态工业园基础设施补助政策,推动移民生态工业园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市政府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对“两翼”区县每年产生的市级税收增量予以全额定向补助,对“一圈”中除主城九区及北部新区以外的其他区县的特色工业园区每年产生的市级税收增量予以全额定向补助。对10强工业园区实行预安排用地指标滚动使用鼓励政策,落实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支持创建千亿元级园区的扶持政策。

七、支持重点企业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对经审查批准的企业并购重组项目,给予2%的贷款利率补贴。并购重组涉及税收的市级留成部分予以返还,免收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土地、房产权属变更中缴纳的契税等相关费用给予优惠。加大政策调控力度,财政资金优先支持重组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重要矿产资源、天然气、能源、运输等要素向重组企业倾斜。

八、加强教育培训,为工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重庆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工业与教育紧密结合。继续加强高等教育,重点培养一批研究型、管理型、技术型、复合型高端人才。不断完善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围绕工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支持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逐步把新生农村劳动力纳入系统化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速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化。

九、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国际金融危机。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政府关于采取适应性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7+12”政策措施,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恢复情况,适时延长“7+12”优惠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各区县要进一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国际金融危机。

 

重庆市1-7月工业发展情况

1-7月,重庆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2.9%,比1-6月提高0.43%。其中,规模工业完成1149.3亿元,增长14.2%(7月份增长19%),比1-6月提高0.5%。重庆市工业经济呈现以下特点:

一、工业回升速度快于全国。

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好于预期,规模工业增加值从1月份下降3.7%后逐月回升,7月末累计增长14.2%,增幅排位由2月末的全国第14位升为7月末的全国第8位。1-7月,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7%。

二、工业投资保持较好态势。

1-7月,工业投资完成816亿元,增长32.5%,占全社会投资的34.4%。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占工业投资比重的77.6%。二是新开工项目形势喜人,全市工业新开工建设项目1896个,同比增长19.4%。三是项目建设资金到位较好。全市工业投资到位资金1140亿元,增长68.1%。其中,企业自筹资金741亿元,增长64.7%,占比65%。四是各种所有制投资全面增长,非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全市国有工业完成投资197亿元,增长23.1%,非国有工业完成投资619亿元,增长35.7%。

三、工业园区发展强劲。

1-7月,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58.8亿元,同比增长47.2%,完成年度计划1200亿元的46.5%;工业投资完成580.3亿元,同比增长31.9%,完成年度计划1000亿元的58%,占全市工业投资的71.1%;实现销售产值1813亿元,增长40.2%;新增就业11.8万人,就业人数达到52.5万人,同比增长22.9%,完成年度计划55万人的95.5%。

四、利用外资取得突破进展。

重庆市成功引进一批重点工业项目,上半年,工业合同外资3.07亿美元,完成全年5亿美元目标的61.4%;实到外资2.9亿美元,完成全年2亿美元目标的145%。

 

五、用电量和货运量持续回升。

1-7月,工业用电稳步增长,全市规模工业用电183.1亿千瓦时。工业品运输量逐月回升,以工业品为主的铁路货运量到7月末累计增长7.3%。

六、企业运行质量有所回升。

企业效益降幅逐月缩小。下降幅度由2月末累计48.7%缩小为5月末累计2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月末累计157.7%上升为6月末累计184.2%;企业亏损面由2月末累计22.8%缩小为6月末累计19.7%。

从总体上看,重庆市工业经济“止滑回升”的增幅较大,效果较明显,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与去年同期增幅相比仍有所回落,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9.9%。二是部分企业产品,如摩托车、棕钢玉、玻纤、化工等出口仍然不畅。三是重化工行业市场回升乏力。四是工业品价格下降较大,7月份PPI同比下降7.2%。五是天然气供应保障仍然较差,全年天然气缺口在4亿立方米左右。

(编辑:eva)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