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中国制造业云计算IT外包研究(一)

2012-05-31 19:06:00作者: 陈炳坤来源:

摘要本文结合海尔实施云计算工T外包的实际案例,对此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挖掘其核心驱动力,并利用案例证明了云计算IT外包的经济收益和管理收益,并给出了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之一,是我国工业的重要支柱。制造业企业占我国工业仓业总数量的91.6%、占我国所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6.8%、总利润的73.1%。制造业同时也是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

    现阶段,“中国制造”产品仍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国内制造业企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这也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未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5,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4.38%,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26.2%,比美国低23.22个百分点。在高新产业、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

    而先进发达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信息化已经逐渐成熟,其制造业IT信息化发展呈现了以下的几个特点:

    1.支撑企业管理的新兴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2.制造业信息化集成成为发展趋势

    3.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制造业信息化生态系统

    4.全球大型制造企业引领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5.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IT外包和业务外包,强化企业间的协同

    对比全球制造业行业先进水平,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跟外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科技部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1.5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仅有15%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而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更不到5%。在美国,企业已经有近70%的业务行为是在互联网上完成的;欧洲的企业也有近50%的业务行为在网上完成。而早在2004年,没有利用供应链管理技术的美国企业,在美国本土早就失去首选供应商的资格。与这些先进国家地区相比,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整整落后了15年。我国制造业也已经意识到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并且逐年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2006年lO月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同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制造业信息化是制造业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重点方向。

    2007年,“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在全国31个省市全面启动,计划总经费50亿元。据统计,2007年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额为386.7亿元,比起2006年增长了21.6%,而这种趋势将延续到至少2010年,预测2010年制造业全国全年投资额将达到641.7亿元,较2007年累计增幅将达65%。

 “十一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额预测

    图1-1“十一五”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额预测

    2008年金融风暴下面,中国制造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快速升值压力,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制造的质疑。种种压力之下,促使中国制造业面临变革和转型,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将会是这次变革的主要变革因素,这也是企业转型成败之所在。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认真贯彻自主创新的方针,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科技问题。"政府的推动和制造业

    企业自身对信息化的重视,是制造业企业IT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庞大的资金投资底下,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纵观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和困惑:

    1、缺乏整体规划意识,投入资源盲目

    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缺乏IT整体规划意识,缺乏统筹管理的方法论,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盲目投资导致产生了很多单次性项目最终形成信息孤岛,导致企业整体信息化综合效果不佳。

    2、对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思想准备不足

    中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企业首要任务是降本增效。不少制造业企业都不大愿意为IT系统进行深层次、长期的投资。这些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性、长期性、复杂性都准备不足,导致信息化建设难以长足发展。

    3、信息化工程质量不高

    很多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由于IT预算有限,信息化工程建设缺乏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手段,导致不少信息化项目工程质量不高。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连续,也往往会出现项目有头无尾的现象。

    4、信息化管理缺乏标准和管理意识

    不少中国制造业企业还缺乏信息化管理标准的意识,制造业企业中有IT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才也相对比较缺乏,缺乏行业标准指导,是制约制造业企业本身信息水平发展的一个绊脚石。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这些问题,除了技术、经济问题之外,重点还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制造业企业当中,不少企业对IT管理重视不足、管理能力有限、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1.2 研究内容

    我国制造业开始了应用IT外包手段来提升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市场与客户服务能力、供应链集成能力等方面的实践。IT外包作为一种能够快速帮助企业快速获得IT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降低自建、维护IT系统成本,增加自身灵活性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手段正越来越被制造业企业所接受。IT外包已成为制造业中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以弥补制造企业本身在IT管理、技术、成本效益上的不足。

    而随着计算机云技术的发展,传统的IT外包模式亦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一种探索性的新型外包模式——云计算IT外包模式正逐渐形成。与单纯的“云计算"概念不同,云计算IT外包是基于IT外包传统之上的一次商业技术创新,它既含括了云计算的可靠、通用、灵活、经济等技术优势,它还具有传统IT外包服务的基于服务水平协议的可约束性和整体操作性。这种云计算IT外包模式具有容易操作、高可靠性、通用性、高扩展性、按需服务、经济实惠等优点。

    中国制造业也开始接触并且尝试这样的一种新型IT外包模式。尽管模式还比较新、还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但国内已经有像海尔这样已经拥有一定IT能力的制造业企业,开始运用这种新型的云计算IT外包模式到企业运营中去,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在对国内外关注制造业、云计算、IT外包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之上,系统地归纳分析和完善了云计算IT外包的含义和特征,利用SWOT分析了云计算IT外包模式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理解和研究这种新型IT外包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云计算IT外包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创新地发现了云计算IT外包对制造业的核心驱动力;结合海尔云计算IT外包的实践,完善了云计算IT外包理论和在制造业中实践研究的空白,利用案例证明了云计算IT外包的经济收益和管理收益,并给出了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创新性地指出了云计算IT外包对制造业企业IT发展的动态关系并提出云计算IT外包发展的策略建议,为日后的云计算IT外包在制造业行业中推广奠定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重要基础。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查阅制IT外包理论研究、云计算技术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研究、制造业信息化方面相关的资料,收集国内信息科技类、制造业核心期刊,国内外信息科技经典著作、研究报告,以及与制造业IT发展、云计算IT外包有关的报纸新闻和等相关资料;利用调研访谈法,收集国内部分制造业IT管理者对云计算IT外包的观点意见;利用逻辑归纳法对资料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归纳提炼。以此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笔者亲身经历的海尔云计算IT外包项目,研究并探索云计算IT外包这种新型外包模式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深远意义。

    1.4 结构安排

    本文共分为7章,第l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章结构安排等内容,提出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第2章是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对现有IT外包、云计算技术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并补充;第3章是重点研究中国制造业的IT外包情况,创新性研究得出现行IT外包实践对中国制造企业带来的帮助及依然存在的问题;第4章是研究云计算IT外包这种新型的IT外包模式,并对该种模式进行科学定义,对比研究了云计算IT外包模式与云计算技术、传统IT外包模式的关系,利用SWOT分析工具,系统分析了云计算IT外包这种商业模式的机遇和挑战,论证了云计算IT外包模式对企业的价值;第5章是从制造业的角度,探索研究云计算IT外包这种新型模式的对制造业的核心驱动力,和已有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对云计算IT外包的探索实践情况;第6章是案例分析,结合海尔与惠普合作实施云计算IT外包的真实案例,重点分析研究云计算IT外包为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经济收益、管理收益、如何处理云计算IT外包当中的风险;第7章是全文总结,总结归纳本文研究成果,云计算IT外包模式对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的意义,指出进一步探索研究的方向。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