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CIO影响力的实践路径
摘要企业的形态有千差万别,CIO遇到的挑战各不相同,成为有影响力的商业变革者的路径也都不一样。关键要看CIO是不是迫切希望在企业当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朝某个战略方向前行。...
对于如何克服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CIO孙茂杰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说,信息化团队只有理解了业务,才能更好的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撑,为企业创造价值。许多时候,业务部门对IT建设有抵触,当信息化人员真正成为了业务专家,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的时候,业务部门就会比较容易接受技术变革。
孙茂杰说,硬币的另一面是,信息化的推进也有赖于业务部门对技术的理解,业务人员知晓了业务的“痛点”,知道如何使用技术更有利于实现业务目标,并且能够准确的表达需求,技术与商业的结合才会顺畅。
在过去七、八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孙茂杰为南钢储备了一批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人才,这也为他和他的团队,创造了很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保障了一个又一个信息化项目的顺利实施。
CIO群体正在成为变革商业的实力派,CIO在企业中的“影响力”的大小,决定了其能够调动多少资源去实现技术变革商业的理想。
正如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IT总监蒋文所言,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CIO不可能一个人去做项目,必须要调动企业中方方面面的力量,这要求CIO在企业必须有足够的“影响力”。
得到大家的信任
杨其洪的秘诀是让信息化团队得到业务部门的信任。杨其洪是史丹利化肥股份有限公司的信息化负责人。
在史丹利,信息化部门的员工每次在外面考察,学习到了新的内容,在回到公司后,都会组织业务部门的人员探讨,学习其他企业的好的做法,看对自己会有怎样的帮助。每半年,信息化部门的员工都会去各个业务部门走访一遍,在每个部门要学习近一周的时间,去了解业务部门的需求,发掘业务部门遇到的管理问题,形成良性互动。
“赢得用户的信任,他们才会在项目建设时积极配合,讨论和参与。”杨其洪主导的每个信息化项目的实施,都会与使用部门开展充分的沟通,并达成双方认可,而项目实施团队中,业务部门的人员要占到2/3以上,并且从设计开发阶段起就会参与进来。
赢得用户的信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空降CIO来说,就更为困难了。蒋文加入宝时得的时候,已经听说过太多的空降CIO的失败案例,他们快速为企业提出信息化建设诊断方案,还没来得及施展拳脚,就迅速出局。
蒋文花了6个月的时间与自己能够见到的所有宝时得的人做访谈,并对宝时得的IT现状给出了评估,这个评分不是蒋文自己打出的,而是由公司决策层的管理者们给出,他告诉决策层,评估标准采用了业内权威、通行的方案,评分计算采用了德尔菲专家法。
最开始的时候,宝时得的信息化评分只有50多分(百分制),蒋文为企业制定了一个5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随着各种项目的落地和推进,评分也在持续进行中,最近一次决策层给出的评分已经达到了70分,蒋文的想法是,到5年规划完成的时候,评估就可以交由外部更专业的IT服务商来给出,他们能给公司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蒋文说,有调研,有权威打分,并给出解决方案,是他能够赢得各部门信任,扎根宝时得的关键。他也获得了足够的影响力,得以为宝时得建成强大而敏捷的供应链,实现了企业从后端到前端的全流程自动化运行,这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宝时得最终将主营的电动工具产品定义为了快销品,商业模式也从“以产定销”转向了“以销定产”。
变成大家的事情
获得业务部门的信任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技术与商业的结合还需要找到一些方法,将影响力真正变为执行力。
在化工巨鳄巨化集团,CIO江永忠率领的信息化团队与集团战略发展部是平级单位合署办公,企业每一个流程管理的调整,战略的制定等等,信息中心都会参与,也有着较多的发言权,两个部门的员工时常会在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制定技术变革商业的路径。
很多企业也都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以保障企业管理意图的实施到位。更进一步的方法是直接抽调业务部门的人员进入信息化团队。
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总监韦有双在新奥有一个“特权”,可以从各个业务部门调用员工——前提是这些员工愿意进入信息化团队。新奥的信息化团队,有一半以上的员工来自于业务部门,他们加入之后,会接受IT技术方面的基础培训,但无需转向技术岗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研发团队和业务部门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扮演业务咨询顾问的角色。这些员工过去都是业务骨干,加入信息化团队后,主要任务是设计和优化业务流程,并为一线员工做培训和解释。
条条大道通罗马,有些CIO在信息化团队之外,建立了跨部门的松散小组,这个小组的成员除了IT部门的员工之外,还包括来自各个业务部门的人员。他们经常一起参加娱乐活动,也经常在一起热烈沟通,探讨如何依靠IT变革业务。这种沟通和交流,很多时候是在工作之外完成的。
通过这个“创新团队”,CIO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公司的各个部门,很多需要跨部门横向沟通的事情,在创新团队之内就得到了解决,创新项目的落地更为容易。
蒋文认为这样的方式,需要整个企业有着较高的信息化意识,员工有着较好的IT素养。他的方法是将IT部门的一些员工放到各个业务部门去,如人事部、市场部、研发部等等,他们除了每周一次IT部门的例会外,其他时间都在业务部门办公,他们要做需求的收集、梳理和分析,业务部门的任何需求直接传递给他们就可以了,他们也要参加业务部门的会议,在会上不仅仅要倾听,很多时候也要提出建议和意见。例如,人事部要做培训,相关IT人员就会告诉他们,有哪些IT手段可以支撑这件事情。“由过去被动的接受需求,变成主动提出需求。”蒋文说,天天在业务部门呆着,IT人员就知道了业务原来是这么“玩”。蒋文在企业三个部门推进了这个方案,反响非常好,成绩也很明显,一段时间之后,驻业务部门的IT员工的做事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甚至他们的性格也逐渐变得更加开放,更乐意去互动。
信息化建设不再是IT部门关起门来的舞刀弄枪,技术变革商业成为了大家的事情。
成为大家的愿望
孙茂杰认为,技术和商业相互贴近之后,影响力变为执行力还需要一个原动力,就是战略驱动。“CIO要有革命性的理念,通过战略引导真正实现IT和业务的融合,这个战略指引既有理念性的,也有强制性的。”他说。
姜海东善于为企业勾勒蓝图,他是东方风行集团乐蜂网的首席技术官,负责乐蜂网的技术、物流和客服等工作。乐蜂网是主持人李静创建的女性时尚购物网站,李静签约了10多个明星达人,围绕这些明星,乐蜂网创建了一系列明星品牌。
乐蜂网签约明星的粉丝加起来,规模超过了1亿人。对于乐蜂网而言,最迫切的愿望是将这1亿粉丝,转化为购买用户,前提是粉丝与签约明星互动起来。
互联网没有边界,没有地域,人群分布非常广泛,客户增长的速度非常快,离开的速度也非常快。“做什么,如何做,粉丝才更愿意与明星互动,业务部门没有答案。”姜海东说。
姜海东与业务部门进行了多次沟通,他告诉业务部门,要想实现粉丝向用户的转化,必须有产品来承接这些粉丝。而在开发产品之前,首先要了解客户。姜海东对粉丝群行为做了大数据分析,将分析结果抽象成关键词和报告,提供给了业务部门。
传统的明星与粉丝互动的方式,已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要求了。现在用户的沟通方式更自由,应当用互联网的思维,运营粉丝群,应当用技术创新抓住消费者,面向他们开发产品,例如手机APP等。
姜海东的这些努力,得到了公司决策者及业务部门的支持,包括产品团队的创建,资金的投入等。
姜海东坦言,激动人心的大愿景的提出,帮助他影响了其他业务部门,影响了企业的上下层、内外部,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了业务价值。
杨其洪在为企业打造敏捷供应链时,则采用了强制措施和个人愿景相结合的方式。史丹利供应链系统流程运行的核心是计划管理,计划管理的龙头则是销售预测。为此,他对业务员进行了强制考核,要求其市场预测的准确率必须达到60%,不达标扣奖金,每超过1个百分点,奖金提高5%。也就是说,假如业务员的预测准确率高于80%,预测奖金就会翻倍。
刚开始的时候,业务员们反映,他们哪里会知道客户未来要什么。杨其洪觉得不可思议。“你服务的客户种植小麦,他肯定要的是小麦的专用肥,种植蔬菜,肯定要的是蔬菜专用肥,怎么会不知道呢?”他说,这说明业务员不跑市场。实际情况也令人尴尬,第一个月的整体销售预测准确度仅为2%。
随后,杨其洪设计了一个规则严格的评比方法。他说,激励是最好的管理。
他对所有业务员的预测准确度进行了大排名,前三名奖励500元。结果是第一名的预测准确度仅为4%,但拿到了500元奖金。业务员们看到真的有奖励,开始重视这项工作。随后的几个月,整体销售预测的准确度,迅速增长到了20%,40%,终于一些业务员的准确度达到了60%~70%。于是,杨其洪将60%作为了考核基点,并制定了绩效考核办法,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流转也顺畅起来,信息化项目得以真正落地。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