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两大主因制约智能汽车产业发展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摘要日前,在方太生活家北京体验馆举办的一场关于智能汽车平台服务暨内核安全增强应用的研讨会,自然也是吸引了业内专业人士及主流媒体关注的目光。...

两大制约主因:高成本和法律法规
会上,原公安部《汽车与安全》杂志社社长、京广添玺传媒公司董事长邵光表示非常看好智能汽车产业的未来。其认为未来的智能汽车将像智能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智能汽车,可以在人们工作、生活中建立沟通、学习、娱乐的平台,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汽车产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邵光指出,目前智能汽车产业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制约:高成本和法律法规。
据了解,现在的智能汽车,尤其是无人驾驶汽车,其主要构建有三大件——激光雷达、高精度GPS和高精度的惯性导航器。其中,激光雷达的造价非常高,目前为10万美元左右。三大件加在一起的造价能达到15万美元。由此估算,一辆自动驾驶汽车的成本将高达25万美元,是目前普通汽车造价的10-20倍。
据邵光透露,目前我国正在研究一种“全固态”的激光雷达,如果研发成功并进行批量生产,这种激光雷达体积将比较小,成本也比较低,只有2000美元左右,未来整车成本可以降低到2万美元以下。而根据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此前的预测,未来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成本如果能降到2万美元,该领域的市场将会非常广。
“第二个主要制约因素是有关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界定。这方面牵扯到政府及相关部门,某种程度上比技术更制约着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有基础设施的配套等等。”邵光表示。
智能汽车安全要求更高
在易华录前常务副总裁、七壹资本创始合伙人甄爱武看来,交通的构成是车+人+路,未来交通管理系统将是基于虚拟网络的车联网世界,和现实中的物理的真实交通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耦合和相互作用。
“以前开车是一种乐趣,以后坐车是一种享受,不再强调驾驶的乐趣了。联网汽车也好,自动驾驶也好,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甄爱武指出,“以前是单车的联网,将来是基于标准协议的车路协同、车车协同。由此就会催生诸如网秦凌动之类的公司,将来一定要有汽车的操作系统、通讯系统、安全系统。”
“将来我们的场景,大部分汽车就像铁路、飞机一样,这些车大部分是自动驾驶,而不是靠人。相信不远的将来,也许5年,也许10年,也许20年,大部分汽车自动行驶在道路上,人的干预越少,系统更加安全。当然,由于车是移动的,对于车辆的系统安全要求也会越高。”
在网秦市场副总监王宏明看来,当功能越来越丰富之后,安全问题肯定是个大问题。“做智能汽车这套系统之前,很多供应商应该考虑怎么去防范安全,很多公司功能做得非常好,但是忽视了顶层的一些东西,可能切入到娱乐的应用领域。控制权这事情是非常关键的,在安全领非常关键的,包括手机安全也是。网秦凌动公司也考虑安全,所以把自己的系统分了很多级,各自是完全独立的,把系统都独立开,权限是分开的。”
据王宏明介绍,网秦凌动在安全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解决方案,具有三级安全分区的层级结构。第一级是最底层,IVI OS用系统的虚拟化来界定独立区域,能够运行各类多媒体、导航及联网应用程序,这一层级对车厂和一级供应开放。第二级是驾驶层,基于AUTO OS操作系统。AUTO OS是一个具有软实时性,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用于运行重要的且和车辆安全相关的软件,例如仪表盘系统及驾驶辅助系统。AUTO OS是一个隔离于其他部分,具有独立文件系统并使用了系统虚拟化技术的操作系统,针对车厂和一级运营商开放。第三级是车身防火墙的隔离,能够进行加密,通过硬件+软件的方式,通过应用程序的隔离能够保证很强的安全性,该层不对外开放。
图:凌动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
“跟手机安全一样,如果提前准备好了,有预案和措施,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很多厂商可能只注重表层防护,但是在底层,更需要需要能够防范安全问题。这需要厂商考虑周全,凌动从底层架构开始,通过软硬件结合来解决这个问题。”王宏明说道。
图:网秦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中的定位
除了汽车系统、安全方面,网秦也在寻找其他诸如自动驾驶、汽车共享、车内应用体验等市场机遇。
王宏明指出,在智能汽车整个产业链条中,网秦凌动是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是传统汽车公司走向移动互联网化的促进者,而并非他们的竞争者。公司主要定位于智能汽车系统集成,集成ADAS供应商、雷达、摄像头、芯片、电子刹车等底层供应商的产品与服务,联合科技型企业,一起服务合作于汽车厂商和一级制造供应商(简称tier 1公司)。
期待网秦凌动这座连接汽车厂商、tier 1公司与智能汽车服务公司的桥梁,携手各方在汽车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