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医疗信息化建设春风袭来 乍暖还寒
2011-08-26 00:00:00作者:张苗苗来源:
摘要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医院所属各部门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医疗可以说是信息化建设比较复杂的一个行业,其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医疗信息化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阶段(HMIS)、临床管理信息化阶段(HCIS)和局域医疗卫生服务阶段(GMIS)。目前国内80%的医院已经实施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建设状况相对成熟,而临床管理信息系统则相对不足。
我国医疗信息化早有历史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我国医院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正在逐步普及。医院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并使医院得到了全面发展。
其实我国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历史由来已久,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启动了,迄今为止,医疗信息化(HIT)在我国发展已经超过30年。
近5年来,医疗信息化发展尤为迅速。整体上说,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和5年前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5年前中国医疗信息化的主要局限在医院管理上、主要应用在医院内部,着重于管理、着重于财务、着重于窗口服务,其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医院的运转效率,总体上说是成功的。03年SARS爆发以后,医疗信息化在传染病管理和控制、公共卫生领域有跨越式发展。
这个时期的医疗信息化存在两个缺点:一是形成局限于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不能为病人以及院外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一是决策支持不够,既不能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决策者提供足够的信息用于医院和公共卫生管理,也不能为临床医生护士提供足够有价值的信息用于病人的临床管理。
5年后的今天,医疗信息化已经和医院的日常管理操作融为一体,成为须臾不可离开的支持系统。
医疗信息化热点凸显 实施不易
众所周知,近3年来医疗信息化领域最热门的当属电子病历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其核心都是实现信息共享。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指所有医疗机构应该以电子健康记录为核心,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信息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把医院各部门搜集来的病人信息以病人为中心组织起来,首先是为所有临床医务人员服务,最终目的是为病人服务。
医疗卫生信息化核心有两点,一是医院要发展自己的电子病历;一是在区域内以电子健康记录为核心,开展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
有专家认为,对于医院来讲,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医疗设备,最终的服务对象都是病人。医疗信息化以病人为中心,就是医疗信息化的搜集、采集、存储、获取都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之前以医院财务和医疗业务为中心,各家医院独立发展的孤岛式的信息化。之前各临床影像与检验科室的信息化主要以产出报告为主,现在要把各种报告、记录全都集中到病人这样一个中心点上,发展以病人为中心的电子病历系统。
但是面对中国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我们必须承认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中国人口多,各地发展不均衡,要发展可共享的电子病历并非易事。 即使最乐观的估计,在10年内整合处理13亿人的医疗信息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局部发达城市、地区,共享部分临床信息,在2、3、5年内却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厦门、上海等地都部分地实现了区域医疗信息化。但是这种实现,实现的区域是有限的,共享的内容是有限的。而我国医疗信息化即使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涵盖的内容也不能是无边无际的,也是要对数据的范围有一定限制的。据了解,美国25条标准不是要求所有临床文档都要共享,而只是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必要的规划。
医院信息化建设 标准先行
在飞速发展的医疗信息产业中,也有无法回避的“成长的烦恼”。据悉,在各地医疗信息化项目的招标过程中,各地标准化不统一,都在弄自己的一套体系,企业非常期待国家能出一套统一的标准。
据悉,新医改计划投入8500亿,仅医改启动一年多来,各级政府已投入5000多亿元人民币,而这是新医改计划投入8500亿的近六成。据了解,8500亿元首先用于确保支持五项重点改革,这其中就包含了公立医院改革。
从HIS、PACS,再到如今各个医院热衷建设的电子病历。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形容也不为过,公立医院信在息化建设中不切合实际,盲目发展的现象时常被媒体所提及。有专家甚至用“多而杂,各分离,难统一”来形容目前某些医院在信息化布局上的乱象。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医院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高燕婕告诉记者,前几年有些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中走了一些弯路。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布局和整合能力,导致医院在信息化建设上欠缺对成本的考虑,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有些医院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几十个,厂家也多达十几家。本是少花钱多办事,结果事与愿违弄个事倍功半。
“医院信息化建设应该要有目标、有规划、有序发展,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同时兼顾效益和成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燕婕说。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也曾表示,医疗卫生行业作为我国公共事业来说,信息化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强与国际合作,引进和采用国际信息标准或者建立自己的国家标准代码体系,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卫生部牵头在规则制定、法律法规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医学信息标准化需要政府的参与。医学信息标准不仅仅是分类和代码,它包括信息表达、信息交换的标准化,以及信息处理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信息化专家组成员徐春华认为,从厂商的角度来说很愿意接受标准,也愿意投入标准的制订过程,但就目前的环境来说,我们对于标准的期望值有点过高。医改大背景下压力很大,我们一直说要做标准,但是真正的做标准也缺少人,没有配置大量的做标准的研究机构。这样组织起来比较困难,短期实践中还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我们已经走上一个正确的道路。要给一点时间,也许再过2-3年,我们就会看到一些标准在信息系统发挥的作用。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