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苏州工业园区:阵痛下的突围
摘要当外向型经济遭遇金融危机的狙击后,苏州工业园区以转型升级寻求——...
当外向型经济遭遇金融危机的狙击后,苏州工业园区以转型升级寻求——
解希民
过去15年间,苏州工业园区以年平均30%的经济增速,在全国所有开发区中一直稳居前列,并创造出了著名的“苏州模式”。
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困“两头在外”的苏州工业园区,又是如何寻求突围的呢?记者经过探访苏州工业园区,得到了答案。
中新合作
创出“苏州模式”
空旷幽雅的绿地,波光荡漾的金鸡湖,宽阔笔直的大道,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初次踏入闻名遐迩的苏州工业园区,仿佛置身于南国园林之中。这里不仅是一个工业聚集区,更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难怪有人说,苏州工业园区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对接。
苏州工业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要合作项目。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全国瞩目的标志性园区。
翻开苏州工业园区的历史,记者感受到的是苏州人不怕艰难、敢为人先的大气魄和勇于借鉴、善于创新的大手笔。1994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正式破土动工。“园区几乎从开工建设伊始便引起了全球著名企业的关注,每平方米商业用地售价高达300多美元,还挡不住蜂拥而至的客商。”陪同采访的苏州工业园区财政局副局长刘广立告诉记者。
据介绍,苏州工业园区坚持走经济国际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15年来,累计吸引合同外资35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0多亿美元,其中世界500强接近80家,投资项目达100多个。区内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14.8亿美元,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目前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不负重望,15年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超过30%,并以占苏州3.4%的土地、5%的人口,创造了苏州16%的GDP和25%的进出口总额。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堪称国际经济合作的成功范例。
危机放大
受困“两头在外”
地处苏州工业园区的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除销往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中东、俄罗斯、非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据介绍,2006年下半年到2008年,金龙汽车(7.84,-0.01,-0.13%)共向卡塔尔出口1000多台客车用于油气工人的运输,但2008年下半年由于油气量价齐跌,造成大量裁员,直接导致车辆需求的下降。俄罗斯及欧美市场同样受到一定影响。
金融危机带来外部市场的萎缩,如同全国所有外向型企业一样,苏州工业园区内不少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订单的减少。随着金融危机放大“两头在外”经济形态的弱点,这个中新两国苦心经营的园区,似乎遇到了建立以来最大的难题。
苏州工业园区财政局提供的数据资料显示,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园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受到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指标增速放缓,企业效益出现下滑,对外贸易增幅回落,房地产等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据园区管委会的相关人士分析,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园区存在着四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其一,自身结构上,外向依存度过高,经济和产业结构存在“7、8、9”特征(工业经济占GDP比重70%,加工贸易占工业经济85%,外资占进出口95%),经济国际化程度高,受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更大、更直接。其二,进出口跌幅较大。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大环境影响,进出口下滑趋势短期内仍然难以扭转,进出口指标连续几个月下降。其三,利用外资难度加大。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跨国公司投资步伐明显放缓,引进新项目难度加大。上半年,新增注册外资19亿美元,同比下降16.3%。其四,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园区电子信息等传统主导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大,全行业下滑走势仍未见底。上半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30亿元,增长7.8%,慢于GDP增速。
财政出手
寻求突围之路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效果要实”——面对金融危机,苏州工业园区财政局迅速出击,主动而为,与园区管委会其他部门一道积极寻求突围之路。他们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2009年争取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左右,争取金融产业增加值占园区GDP的比重逐步提升,贷款规模突破1000亿元。
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生态优化,这是苏州工业园区今年的“四大计划”。为此,园区财政局2009年预算安排对企业各类扶持资金11亿元,大力推进“四大计划”。加大财政倾斜,培育和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推进“制造业升级”;充分发挥财政资源导向作用,促进金融及总部经济、软件及服务外包、物流会展、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和升级,大力推进“服务业倍增”;放大财政政策杠杆倍数效应,利用贴息、补贴等财政政策手段,引导信贷投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科技跨越”。
据园区财政局有关人士介绍,为巩固经济回暖形势,园区财政局一方面保持财政投入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有效的投资拉动。他们利用财政政策手段积极鼓励信贷投放,激活社会投资,形成有效的信贷拉动。2009年,围绕城建、产业、科技、生态等重点领域,预算安排各类建设性资金超过24亿元。充分运用政府投入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投资力度,力争2—3年内通过政府投资,拉动企业和社会投资1300亿元,形成强有力的投资拉动效应。另一方面,针对工业放缓、外贸下滑的突出问题,积极研究出台促进产业链延伸、集群化发展和促进外贸出口的财税政策,稳工业、保出口。通过设立5000万元的加工贸易担保基金,狠抓鼓励出口的关键环节,并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给予增量奖励,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及时落实出口退税政策,用好专项资金,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帮助企业减压增效,园区财政积极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政策,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增强发展后劲。转变企业扶持方式,加强专项资金整合,改变资金分散使用的状况,压缩一般性支出和没有明显导向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在产业提升和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扶持一批重点企业、亮点企业,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调动财政资源,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新增贷款向民企、外企倾斜,争取今年金融机构放贷规模明显增长。同时,加强担保体系和再担保机制建设,设立2亿元的再担保基金,通过政府增信,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
随着各项经济提振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苏州工业园区地方财政收入整体表现为低开回升态势。上半年园区累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6.4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53.2%,增长12.1%,高于苏州市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总量和增幅均名列苏州市第二,总量占全市的15.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深圳制造业升级和转型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