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纺织行业履行社会责任面临四大挑战

2009-07-30 18:06:00作者: 来源:

摘要2008年,两大事件震动了国内外关注社会责任人士的神经: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共计超过767亿元;中国乳业曾经的大亨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事件轰然倒地。...

2008年,两大事件震动了国内外关注社会责任人士的神经: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共计超过767亿元;中国乳业曾经的大亨三鹿集团因三聚氰胺事件轰然倒地。

显然,一系列大事件正勾画起社会责任在中国企业中的影响:在社会责任的胸怀愈发宽广的同时,它手中的天平和利剑也显得愈发公平而冷峻。

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推出的《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3年多的实施历程中,一直恪守的就是通过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来持续改进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2006年起开始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以此展示行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年度工作进展,并及时向各利益相关方通报新情况和新问题。今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了第三份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此文即是报告摘登。

在行业协会发布行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同时,铜牛等10家企业也同期发布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从本期开始,本版开辟专栏,简要介绍这10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以彰显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率作用。

2008年是行业宏观环境发生剧变的一年,诸多因素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错综作用于纺织服装行业,并最终对行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金融危机使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吸纳直接就业超过2000万人,并间接涉及1亿农民的生计,这也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最重要、最基础的社会责任之一。2008年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则对行业履行这一社会责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挑战。

首先,金融危机使得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严重萎缩。2008年底到2009年初,欧美日纺织品零售市场已经出现滞销现象,消费者大幅缩减了在纺织品服装等商品上的开支和预算,使得很多国外客商不敢大量下单。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同时,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内消费市场也呈现出了增长乏力的迹象。由于居民的财富性收入迅速减少,工资性增长同时受到了经济环境变化的阻碍,使得国内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持续下行,因此,国内消费市场的状况并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2008年,我国纺织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行业利润总额急速下滑,出现了2003年以来的首度负增长。据统计,仅2009年1到2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企业达到了12644家,同比增长13.54%,亏损面达到了25.17%,亏损企业亏损额则高达63.9亿元,同比增长了35.22%。由于更多的中小企业未能纳入统计范畴,而这部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又较弱,所以实际的总体亏损企业和亏损额会更多。2008年出现了大量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关闭的现象。例如,根据广东省开平市经贸局的调查统计,截止到2008年10月初,开平市有4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停产甚至关闭,占该市纺织服装企业的10%。企业利润下降或停产、关闭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降低。

2002年到2007年,我国纺织规模以上企业职工从业人数年均增长7%左右。2008年1~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人就业出现了负增长的局面,就业人数同比下降了0.36%,较上年同期的就业增速下滑了3.95%;而到了2008年11月,行业就业萎缩局势更加明显,规模以上企业用工同比下降了1.24%,增速较上年同期的就业增速下降了5.18%。这说明,金融危机严重侵蚀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履行吸纳就业的社会责任的能力,这同时也使纺织服装企业内的从业人员感到了极大的就业和工作压力,例如,仅前文提及的规模以上亏损企业就涉及超过750万人的就业问题。

成本增长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

2008年,诸多因素导致纺织服装行业的成本持续高企。2008年人民币全年升值12.66%;受需求下降和国际原油价格暴涨暴跌影响,化纤产品售价普遍已经接近成本线,行业开工率持续走低;此外,2008年实施的一系列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新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基线和实际标准,这也在某种意义上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降

 

低了企业在困境中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北京铜牛股份有限公司在其《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中说明了以上各个因素对企业的具体影响:“2008年,汇兑风险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贸易接单;此外,国内棉花的硬缺口,让企业不得不付出比国外竞争对手高出10%~20%的成本;而随着就业保护标准的出台与薪酬福利待遇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30%左右。”

为确保作为重要民生产业的纺织行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纺织行业的扶持政策:将出口退税率上调至16%;暂停了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化纤原料倒挂的问题;利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扶持轻纺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活动;出台《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出台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目标的政策措施,包括4万亿元扩大内需的措施、降低利率、缓交社保费用等;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服装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应该说,上述各项措施一方面将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和融资压力,从而提高企业应对风险、落实责任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措施的政策导向将促使企业探寻更为科学的发展思路,确立长远的社会责任战略。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影响深远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当前对社会责任影响最为深远的法律之一。我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也是对《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高度敏感的行业之一。为了了解行业内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和执行情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在2008年10月对全国12个省份的80个重点企业进行了专项调研,并收回有效问卷62份。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十分关心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多达58家企业表示用工成本和人力投入的增加是其最主要的影响,其次,38家企业表示将面对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越来越强的劳动者,从而管理成本也必将增加。

调查显示,企业在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没有区分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法律适用上可能遇到很多实际困难”以及“配套保障(如社保等)措施欠缺,很多法律要求难以实现”。

虽然如此,58%的企业表示对劳动合同法的有效实施有信心,同时,在执行劳动合同法时,企业最希望政府能够在“税收优惠和减免”以及“社会保险补贴”等方面给予企业扶持与优惠政策。

可见,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准法律之一,《劳动合同法》得到了行业内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也基本认可其社会价值并对其有效实施抱有信心。另外,由于《劳动合同法》将显著提高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基准,行业内企业也对这部法律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并因此呼吁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协助企业更好地承担对于劳动者的社会责任。

 

境保护与节能减排提高了社会责任的要求

2008年4月1日,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正式施行,对于纺织工业,特别是作为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印染行业,节约能源法的实施,将面临市场准入标准的提高与更为严厉的高能耗违法处罚。这必将促使企业更为有效地履行对环境、对资源的社会责任。

2008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第一批)》,这将对纺织产业加快重点节能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产生政策推动力。此外,节能减排也是印染行业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印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杠杆。

200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获得通过,并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清洁生产促进法》之后对循环经济促进所做的进一步全面化的规制。《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国家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印染等行业里年综合能源消费量、用水量超过国家规定总量的重点企业,实行能耗、水耗的重点监督管理制度。

为了配合这些法律、政策在行业内的有效实施,2008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了一系列节能减排工作,主要包括:对部分棉纺、化纤、印染企业进行了义诊,重点针对染整、棉纺开展节能减排潜力诊断工作;积极参与节水型企业评价细则、棉印染产品取水定额标准的修订以及棉纺织产品的取水定额标准等有关国家节水、节能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配合国家发改委环资司调研、收集、筛选了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环保等方面的工艺、技术、装备,为国家各项奖励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技术依据;积极在行业企业和产业集群中树立节能减排的示范单位;与全国总工会一起开展“全国纺织印染行业节能减排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对节能减排优秀企业和个人进行了表彰。

面对诸多节能减排新法的实施,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政策的出台,纺织服装行业企业必须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中加强自身能源、水资源等管理体系建设,尤其是计量管理体系建设,这不但是企业节能减排、履行社会责任的工作基础,同样还是国家政策扶持的依据。

此外,在国际贸易环境方面,随着配额等传统限制措施的渐行渐远,美欧日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限制也进入了设置与社会责任相关的“绿色”或“蓝色”技术门槛的时代。可以预见,消费者保护等社会责任问题将成为未来中国纺织服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