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汽车极具侵犯性 “汽车大国”不值得追求
2009-10-20 22:57:00作者:傅雪峰来源:
摘要忽如一夜春风来,我邦汽车产销量在世界汽车大会考中,高中一甲三强,与美国日本同列年产销过千万辆的光荣榜。今年全球都在闹经济危机,中国汽车居然逆水行舟不退而进,狼吞虎咽地吃成了个大胖子。胖则胖矣,不要患上肥胖症才好。 ...
忽如一夜春风来,我邦汽车产销量在世界汽车大会考中,高中一甲三强,与美国日本同列年产销过千万辆的光荣榜。今年全球都在闹经济危机,中国汽车居然逆水行舟不退而进,狼吞虎咽地吃成了个大胖子。胖则胖矣,不要患上肥胖症才好。
汽车买卖的红火,最高兴的是自然是赚了大把钱的汽车厂商;车主们添置了一个大件,可喜可贺;政府有关部门也会在年度总结中列出漂亮的数字,有力地论证有关政策的高明。在一片欢腾之中,有谁会不高兴吗?
汽车是人类的伟大发明之一,这个发明的意义不亚于火药。火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也成为人们互相屠杀的帮凶;汽车让人们的行动更自由,也每年把几十万人送进鬼门关。道路交通事故一直是汽车文明的副作用,在中国这个百姓初尝汽车滋味的国度里为害尤烈。新世纪以来,汽车潮水一般涌向中国家庭,每年以十万计的人在汽车大潮中成为轮下亡魂,以几十万计的人为车所伤。
很多中国人在汽车面前表现得非常无知和无耻,开车的忘乎所以唯我独尊,骑车走路的英勇无畏,马路经常会成为以性命相博的战场。现在官方的数字说,中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10万左右,伤四、五十万。即使这个数字没有水分,也超过美国历史上死亡数字最高的1966年,当年美国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了5万人。
汽车数量跑步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人们的交通文明观念却还在生产队阶段踏步。中国很长时期内,车是官员独享,是身份的象征,其表现是横,出来时百姓要肃静回避。在私车时代到来之时,官车文化的影子依然无处不在。一是中国百姓偏好气派的三厢车,二是路上以车为大,开车者有着根深蒂固的“人让车”观念。
开车的人以为人须让车,骑车走路的人自我意识崛起,偏偏不信这个邪,于是乎马路上的搏杀随时都会发生。人们顽固不化的交通观念遇上数量暴增的汽车,想想每年10万(可能是个保守的数字)的马路亡魂,方才明白汽车对很多人并不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在发达国家,汽车尾气污染已经是千夫所指,所以排放法规十分苛刻。但在我邦鼓励汽车大跃进的背景下,排放控制流于“抓大放小”,大的政策已然线条挺粗,具体的实施更是粗放。我们的油品、发动机技术、排放控制技术均乏善可陈,好在污染源比较多,跟热电厂、水泥厂、化工厂等大户比起来,汽车尾气似可缓期执行,并不急在这一时。
每年十万人在马路上死于非命,以十几亿人口大国来说,实属小概率事件,也许不必过度紧张;环保更是富贵病,不急不缓治得不及时也死不了人。所以即使说得挺热闹,雷声大雨点小自在情理之中。以百姓而言,偶遇马路死者,也有兔死狐悲之感,但至多是可发一叹,并不会因此痛恨汽车;环保更是国家大事,路人吸到汽车尾气,或感不适,但还不至于到开胸验肺的地步。只是对百姓而言深感不便的是:车是越来越多,路越修越长,出门是越来越难了。
汽车暴增,路修不过来,堵到路上是活该,但走路的百姓招谁惹谁了?
现在城市道路设计以车为本,官员们和建设者们千方百计为车主服务,为解决堵车问题不计成本。但机动车道越修越宽,人行道却是越来越窄,自行车道更冤,往往成为给机动车道让路的牺牲品。广州一些道路,自行车道已经被机动车道蚕食贻尽,自行车无奈只能到人行道上跟行人抢道,可见同是车,地位差得怎么就这么多呢?
中国已经成为年产销过千万辆的汽车大国,但不用统计,我们也知道,这自行车的数量比起汽车来占绝对优势,中国更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汽车轰轰烈烈,但开车的人相对于骑车的人只是个小数目。问题是,生而平等,为什么开车的人就比骑车的人高贵,可以占有更多的公共资源呢?汽车挤占自行车的生存空间,官方似乎觉得并无不妥,百姓有苦没地方诉,汽车凭什么是老爷,自行车天生就是孙子?
在马路上吃尾气的不仅是骑自行车的,行人更是“受气”一族,如果时逢夏日,更会无偿享受到汽车空调排出的暖气,为炎炎夏日再添一把火。行人不会老在路上走,他们随时可能转化成有车一族,只不过是坐公交车一族。相对于有车一族和自行车一族,公交车一族才是城市真正的主流人群。
主流人群应当享受最好的待遇,但私家车把路都占满了,公交车越走越慢。近些年来,公交优先喊得虽响,但不如汽车产业振兴来得快。公共交通能急死、挤死、累死人,要是有出息,在中国还是攒钱买私家车吧。
有国家有关政策的刺激下,尤其是亲朋好友、乡亲邻里的刺激下,中国人的购车热情无比高涨,有钱的买,没钱的紧紧腰带也要买;有用的买,没要的也要买辆放在楼下,图个面子好看。中国勇进世界汽车产销三甲,人们的攀比冲动想必做了不少贡献。
而在欧美的富人阶层,“无车生活”正在成为新潮流。美国一些城市的郊区开始搞“无车城”实验,在小镇子上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出行依赖公共交通。美国人这次并没有得风气之先,只是照葫芦画瓢,参考的样板是德国的沃邦社区。
这个社区位于德国弗莱堡市市郊,70%的家庭都没有汽车,57%的家庭为了搬到这里而卖掉已有的汽车。社区内部没有机动车道,没有停车场,也没有私家车库,主要街道上通行的除了行人、自行车,就是通往弗莱堡市的有轨电车。
这里的居住的人们并不是要刻意回到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时代,只是他们想呼吸更新鲜的空气,愿意看着自己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在街道上追逐玩耍。由于城填布局合理,购物步行就很方便,进城坐公交也很便捷。
德国是汽车的老家,可是,在首都柏林,却只有40%的家庭买私人汽车,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便利。在海德堡市,使用自行车的人呈明显的递增趋势。仅1992年到1995年期间,自行车的使用增加了20%。为确保自行车交通的安全,海德堡住宅区与商业区的街道全部限速30公里/小时以下。并且,在单向路上允许自行车双向行驶。海德堡市还完善了步行道路系统,步行街道的宽度足够让两个人肩并肩步行和交谈,不允许停放车辆,促进自行车道与人行道的分离。而且,公交车站站台的设置不得抢占步行道空间,而设置在机动车道内。
中国正陶醉在汽车大国的梦想中,汽车似乎与国富民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联想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走上“无车之路”,我们过快的汽车增长速度似乎也不见得是件好事。汽车是一种极具侵犯性的机器,它侵犯环境、侵犯资源、侵犯生命,而在中国,汽车和它所代表的阶层正在侵犯公共资源、社会资源。更值得担忧的是,由于汽车的过快增长带来的乐观情绪掩盖了它固有的弊端,现在人们只关注增长数字,仿佛这背后代表了产业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有几人发出置疑,汽车的过快增长真的对中国是件好事吗?■(责编:Catherine)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中国汽车业重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