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能源 >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华林:加强科技创新落实“双碳”战略
2025-04-21 16:09:22作者:石锋明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近日,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在泰安市召开。会上,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赵华林发 ...
近日,“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在泰安市召开。会上,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赵华林发表题为“‘双碳’战略从1.0到2.0转变”的主旨报告。
赵华林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国际气候合作新形势。为推进中国“双碳”战略实践,赵华林提出,要围绕“双碳”三维逻辑模式,即:气候变化科学维,“双碳”科技创新维,“双碳”管理控制维务实推进,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新的实施路径。
赵华林认为,我国“双碳”战略可划分为“1.0阶段”与“2.0阶段”,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从“1+N框架政策定性宏观管理”转向“生产和生活低碳转型定量微观考核”。
具体来讲,在“双碳”战略1.0阶段,以“1+N”等相关政策为战略布局,碳排放配额以免费分配为主,管理模式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总量 + 强度)为主,间接达成控碳效果,产业发展重点以低碳转型为主,碳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以减污为目标导向。
在“双碳”战略2.0阶段,需要战役化推进,进行定量微观考核,量化考核具体到行业、企业、地区。碳排放配额变为无偿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管理模式变为以碳排放双控(直接控碳)为主,产业重点转移为发展壮大新能源能源产业,碳市场得到扩容,强制交易与自愿交易并重,碳交易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目标导向。
赵华林特别指出,2.0版的核心特征是“三全”转型:全域覆盖(从城市到农村)、全链条管理(从生产到消费)、全员参与(政府、企业、公众联动)。
第一,从气候变化科学维的角度,当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成因尚未完全明晰,甲烷等温室气体效应、地球轨道变化等因素仍需深入研究,应推动科学认知与政策设计深度融合。国家出台“双碳”战略相关政策,如2024年8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中就提到“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定期更新发布机制,为地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准数据”。相关政策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从“双碳”科技创新维的角度,现有技术难以满足碳中和目标需求。赵华林指出,“双碳”创新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缺钱,二是缺技术,三是缺设备的储备,亟需在新型储能、CCUS(碳捕集与封存)、绿氢制备等领域实现突破。“要继续提高我们科技创新水平,创造更新、更成熟、更便宜的技术应用于‘双碳’领域”。赵华林说。
第三,从“双碳”管理控制维的角度,“双碳”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制性与市场化的双重机制,强调通过考核机制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例如,“碳配额有偿分配”“碳足迹管理体系”“碳税与碳标识认证”等制度设计,全国碳市场强制交易范围扩大,自愿减排交易(CCER)重启在即,旨在实现“排碳要付费,减碳要有收益。”
赵华林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双碳”目标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微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都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三个特点:创新是手段,效益是目的,绿色是底色。”
以山东泰开集团为例,其建设的智能微电网,年发电量可达1121万千瓦时,让企业用能成本降低1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0余吨,相当于种植48万棵树。通过碳交易实现十余万元收益。赵华林指出,微电网融合分布式能源、储能与智能调控技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单元。
“‘双碳’战略跟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所有人都要在脑子里有一个立体的模式,新质生产力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融合是发展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强大的动力,‘双碳’领域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新的竞争领域、新的赛道。”赵华林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石锋明
赵华林指出,当前我国面临国际气候合作新形势。为推进中国“双碳”战略实践,赵华林提出,要围绕“双碳”三维逻辑模式,即:气候变化科学维,“双碳”科技创新维,“双碳”管理控制维务实推进,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新的实施路径。

国务院原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 赵华林
“双碳”战略呈现阶段性特征
赵华林认为,我国“双碳”战略可划分为“1.0阶段”与“2.0阶段”,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从“1+N框架政策定性宏观管理”转向“生产和生活低碳转型定量微观考核”。
具体来讲,在“双碳”战略1.0阶段,以“1+N”等相关政策为战略布局,碳排放配额以免费分配为主,管理模式以能耗双控(能源消费总量 + 强度)为主,间接达成控碳效果,产业发展重点以低碳转型为主,碳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以减污为目标导向。
在“双碳”战略2.0阶段,需要战役化推进,进行定量微观考核,量化考核具体到行业、企业、地区。碳排放配额变为无偿与有偿分配相结合,管理模式变为以碳排放双控(直接控碳)为主,产业重点转移为发展壮大新能源能源产业,碳市场得到扩容,强制交易与自愿交易并重,碳交易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以降碳为目标导向。
赵华林特别指出,2.0版的核心特征是“三全”转型:全域覆盖(从城市到农村)、全链条管理(从生产到消费)、全员参与(政府、企业、公众联动)。
围绕三维逻辑模型实践“双碳”
第一,从气候变化科学维的角度,当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的成因尚未完全明晰,甲烷等温室气体效应、地球轨道变化等因素仍需深入研究,应推动科学认知与政策设计深度融合。国家出台“双碳”战略相关政策,如2024年8月2日国务院印发的《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中就提到“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立定期更新发布机制,为地方、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基准数据”。相关政策为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从“双碳”科技创新维的角度,现有技术难以满足碳中和目标需求。赵华林指出,“双碳”创新面临三个挑战:一是缺钱,二是缺技术,三是缺设备的储备,亟需在新型储能、CCUS(碳捕集与封存)、绿氢制备等领域实现突破。“要继续提高我们科技创新水平,创造更新、更成熟、更便宜的技术应用于‘双碳’领域”。赵华林说。
第三,从“双碳”管理控制维的角度,“双碳”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强制性与市场化的双重机制,强调通过考核机制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型。例如,“碳配额有偿分配”“碳足迹管理体系”“碳税与碳标识认证”等制度设计,全国碳市场强制交易范围扩大,自愿减排交易(CCER)重启在即,旨在实现“排碳要付费,减碳要有收益。”
驱动“双碳”战略的核心动力
赵华林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双碳”目标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在促进生产生活绿色转型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微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都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三个特点:创新是手段,效益是目的,绿色是底色。”
以山东泰开集团为例,其建设的智能微电网,年发电量可达1121万千瓦时,让企业用能成本降低15%以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300余吨,相当于种植48万棵树。通过碳交易实现十余万元收益。赵华林指出,微电网融合分布式能源、储能与智能调控技术,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单元。
“‘双碳’战略跟我们每一个企业、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所有人都要在脑子里有一个立体的模式,新质生产力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融合是发展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强大的动力,‘双碳’领域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新的竞争领域、新的赛道。”赵华林说。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石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