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能源 >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过去十年我国制造业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5-04-21 15:52:13作者:石锋明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2025年4月12日,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在泰安市召开。会议以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促进零碳工业园区建设为主题,共 ...
2025年4月12日,“2025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山东推进会”在泰安市召开。会议以“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创新发展·促进零碳工业园区建设”为主题,共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在题为“制造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十五五’开启第二个十年新征程”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十年磨一剑,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基本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将成功实现从制造大国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中国制造业总体水平从中低端提升到不少重点领域进入中高端,与全球主要制造强国的差距逐渐缩小,我国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苏波指出:“尽管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令国人振奋的卓越成就,但我们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着力在高端技术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基础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攻关突破、创新发展,不断缩小与制造强国的差距。
苏波强调,“十五五”时期,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大国战略竞争和博弈加剧,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冲击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是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大国战略博弈加剧,逆全球化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布局新兴领域形成双重挤压。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二是新一轮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加速渗透,比如说ChatGPT 4.0、DeepSeek等AI大模型不断演进。在汽车领域,为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提供支撑,在芯片设计领域,大模型自动为工程师提供技术洞察等,新技术革命快速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现代化体系重要着力点。“十五五”是开启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个十年新征程,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需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构建“技术 - 产业 - 生态”协同演进格局。
为应对新形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苏波提出制造强国建设第二个十年新征程的六大建议。
第一,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从制度上落实构建以企业为新体系,集中突破基础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深化产学研协作以开放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增强引进外资、技术质量,提高企业对外投资能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开放的态度推动全球与协作。
第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化制造进入全面扩展普及新阶段。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体系,完善数据产业生态,打造数据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数转、智改、网联,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规模化普及,营造数字化转型的新生态。优化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全面发展数据基础设施,推动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数字基础制度,推动完善数据经济治理体系,全面筑牢数字安全的屏障。
第三,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要建立自立自强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发展AI大模型、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攻克“卡脖子”难题。扩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一批世界级智能工厂和智慧产业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大力发展智能工业母机、协作机器人、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装备,推动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大量的中小企业依托这一平台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
第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铁装备、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球技术领先和先进水平;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推动量子技术、基因技术、6G等未来网络、生成式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同时,用数智技术赋能机械、钢铁、石化、轻工、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五,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优势,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聚焦“双碳”目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钢铁、石化等重点高耗能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绿色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变革,加强节能减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加强高效储能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支持先进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完善绿色政策和市场机制。
第六,建设培育新的产业生态,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要持续梳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状,推动不同产业链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围绕重点产业链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以自主研发技术替代被断供的海外技术。鼓励以抱团方式走出去,在海外本土化布局发展,把核心技术和产业的根留在国内。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建设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石锋明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苏波
苏波指出:“尽管我们这十年取得了令国人振奋的卓越成就,但我们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制造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着力在高端技术装备、重要基础零部件、基础操作系统、工业软件,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攻关突破、创新发展,不断缩小与制造强国的差距。
制造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苏波强调,“十五五”时期,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加速重构,大国战略竞争和博弈加剧,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冲击和影响进一步扩大,制造强国建设进入新阶段。
一是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大国战略博弈加剧,逆全球化冲击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回流与发展中国家布局新兴领域形成双重挤压。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成为常态。
二是新一轮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加速渗透,比如说ChatGPT 4.0、DeepSeek等AI大模型不断演进。在汽车领域,为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提供支撑,在芯片设计领域,大模型自动为工程师提供技术洞察等,新技术革命快速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三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现代化体系重要着力点。“十五五”是开启制造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个十年新征程,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需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构建“技术 - 产业 - 生态”协同演进格局。
建设制造强国六大建议
为应对新形势,加快制造强国建设,苏波提出制造强国建设第二个十年新征程的六大建议。
第一,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对接,从制度上落实构建以企业为新体系,集中突破基础心零部件、工业软件等领域,深化产学研协作以开放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进,增强引进外资、技术质量,提高企业对外投资能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开放的态度推动全球与协作。
第二,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深入推进数字化制造进入全面扩展普及新阶段。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创新突破,加快构建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体系,完善数据产业生态,打造数据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数转、智改、网联,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规模化普及,营造数字化转型的新生态。优化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的算力网,全面发展数据基础设施,推动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数字基础制度,推动完善数据经济治理体系,全面筑牢数字安全的屏障。
第三,塑造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要建立自立自强的智能制造创新体系,加快发展AI大模型、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攻克“卡脖子”难题。扩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一批世界级智能工厂和智慧产业链。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链体系,大力发展智能工业母机、协作机器人、智能检测等智能制造装备,推动建设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大力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上下游大量的中小企业依托这一平台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
第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铁装备、航天装备,高技术船舶、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装备等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球技术领先和先进水平;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大力推动量子技术、基因技术、6G等未来网络、生成式人工智能、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技术领域,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同时,用数智技术赋能机械、钢铁、石化、轻工、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五,着力培育绿色增长新优势,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聚焦“双碳”目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钢铁、石化等重点高耗能行业绿色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光伏、风电、储能等绿色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化水平。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的变革,加强节能减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加强高效储能等关键技术的开发,支持先进技术示范应用和推广。完善绿色政策和市场机制。
第六,建设培育新的产业生态,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要持续梳理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现状,推动不同产业链补链、延链、升链、建链。围绕重点产业链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以自主研发技术替代被断供的海外技术。鼓励以抱团方式走出去,在海外本土化布局发展,把核心技术和产业的根留在国内。要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产业链,建设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石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