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医疗 >

宜昌,迈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2011-10-18 18:38:00作者: 来源:

摘要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卫生问题也是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卫生系统的不断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宜昌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卫生问题也是市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连日来,记者走访了解到,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卫生系统的不断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宜昌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项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十一五”期间,宜昌卫生系统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中心,突出农村卫生、公共卫生、社区卫生等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市民得到了众多实实在在的实惠。

  而如今,宜昌正努力向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迈进,到2015年,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争取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5岁,新农合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个人支出降低到30%以下。

  回顾:细数市民就医六大实惠

  通过不懈努力,市民究竟得到了哪些实惠?记者了解到,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

  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2010年,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免疫预防,为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提供健康保健,提高健康水平,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截至当年年底,城区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63.75%,农村居民试点建档率达到37.58%。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重性精神疾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得了病有保障。实行全民医保,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使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比例降低,使群众看得起病。如2010年,全市参合农民达到254.5万人,参合率达到97%。住院综合补偿率提高到50%。门诊补偿模式由门诊家庭账户发展为全面实行门诊统筹和门诊慢病补偿。住院结算方式全面实行出院即时结报。住院补偿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8倍以上,达到4-5万元。

  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服务,看病更方便。如“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投入16亿元,争取卫生建设项目442个,建设了4个市级医疗机构、35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10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市99%的村卫生室达到了“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同时,通过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推行预约挂号、预约诊疗、病历“一本通”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等便民措施,使群众就医更便捷。

  全面实施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费更便宜,用药更规范。基本药物实行三统一,即统一由省里招标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价格比较低廉,而且报销比例高于非基本药物。同时,基本药物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检验证明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而且国家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检,保证了群众基本用药更安全。另外,国家印发了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以此来规范医生的处方,避免了过度用药。而宜昌市从2010年试点基本药物制度,主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今年已经实现了全覆盖,让群众能用上安全、放心和价廉的药品。

  市民健康水平稳步提高。经过努力,2010年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1岁,婴儿死亡率由“十五”时期的10.17‰降至5.13‰,孕产妇死亡率由38.5/10万降至18.88/10万;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遇到医疗问题,有专业机构可申诉。经过多方努力,2010年12月市政府颁布了 《宜昌市医疗纠纷预防处置办法》,成立了宜昌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起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卫生组织、司法管理、独立调解的运行机制。医调委成立半年来共接待医疗纠纷89起,已调解结案82起,结案率92%,调解满意率100%。

 

  展望:迈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今年4月8日,省委省政府在 “一主两副”宜昌办公会上,提出“拟支持宜昌市建设省域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和三峡地区区域性卫生医疗中心”。6月26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宜昌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宜昌市建设省域卫生医疗服务中心和三峡地区区域性卫生医疗中心”。

  2011年是实施近期医改重点工作的最后一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目前,宜昌卫生系统正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逐步将宜昌建设成为在建设规模、资源配置、服务能力上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适应、“享誉本地、辐射周边”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推进卫生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到今年年底前,在全市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有条件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将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监测信息系统,做好监测与分析评价,不断增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

  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确保农民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提高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补偿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加强市、县、乡、村新农合信息化建设,全面实行“一卡通”;完善住院即时结报制度,稳步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儿童大病医疗保障试点,探索建立新农合大病医疗补偿办法。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年底前,每个县(市)确保有1所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0%的村卫生室完成标准化建设,全面消除基层医疗机构危房;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实施以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开展县级医院院长和县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当阳、远安等基础较好的县市要努力成为“农村居民健康工程先进县”。推动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构建社区卫生“15分钟服务圈”;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全面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推进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工作;继续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育龄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农村卫生改厕、改炉降氟、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

  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抓好当阳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先易后难,边试边推的原则,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优化公立医院结构布局,建立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争取在城东新区建设一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支持重点医院争优创名,全面提升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推行医疗保障“一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费用在医院直接结算、异地结算,方便患者;推进医院信息化和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实施预约诊疗和电子病历试点,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继续开展“医疗质量荆楚行”活动,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日常监管,规范机构、人员、技术准入,严禁超范围、超专业、超规模、超权限执业。新建8-10个专业质控中心,进一步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制度,规范临床用药行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安全合理用药。开展以改善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优质医院创建活动,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贯彻实施《宜昌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办法》,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意外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创建。以巩固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成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加强检查督办,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做好迎接全国爱卫会复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洁行动和卫生创建活动,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保健能力。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落实惠民便民服务措施。全市实行门诊病历一本通,检验、影像结果同级互认。办好惠民医院和惠民门诊。所有县级以上医院要制定便民惠民实施方案,优化门诊流程;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服务,明显缩短患者在窗口挂号和就诊、检查的等候时间。完善12320热线功能,更好地满足群众了解各种疾病预防知识以及就医咨询的需求。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