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政府 >
“应付式回复”背后是网上政务的沦陷
摘要市民网上投诉政府的文件打不开,三亚市信访局批转市国土局向群众回复,不料国土部门却在回复中称打不开的文件是市政府发出的,让市民咨询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
事实上,如同三亚市政府网站上这样的“应付式回复”确非个例,打开各级政府网站,问题回复慢、不回复、应付式回复的现象屡见不鲜,为数不少的网站甚至常年不更新,进一步沦为“空壳网站”,只是作为政府“上网工程”的一块遮羞布。而“应付式回复”的大量存在也在进一步加速政府“网上政务”功能的沦陷。
当互联网普及开来之际,为充分发挥互联网便捷、高效的优势,数年前,全国各级政府纷纷“上网”,开通“网上政务”功能,以期通过网络建立沟通政府、群众的新渠道。然而在各级政府重金完成上网之后,“网上政务”却同样随着政府网站关注度的下降而日渐褪色,“应付式回复”、“踢皮球式回复”无疑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背后无可掩盖的事实是,在很多地方,政府的“网上政务”名不副实。
“应付式回复”的存在,“网上政务”的沦陷不仅让政府重金投入打造的政府“上网工程”失去其应有价值,造成投资浪费,无形中也让政府的信誉度、公信力在群众的一次次反映无果中日渐丧失。大多数本可利用网络这一方式快速便捷解决的问题,却因为应付、踢皮球的存在,而要让群众多次奔走方能解决,这无疑与为民服务的理念背道而驰,同样也在无形中增加政府行政开支,实在得不偿失。
政府拥抱网络、利用网络是大势所趋,积极“上网”的措施也令人赞赏,但是后续的对其加强管理与维护显然是当前各大政府网站的重要职责所在。以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态度回复群众的每一个反映当是重建“网上政务”功能的开始,也是塑造政府信誉与公信的重要途径。也唯有让每一个政府网站真正“各司其职”,担负起相应的“上传下达”职能,方能让“网上政务”落到实处,让政府、群众之间的新桥梁实至名归。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湘西局国土资源信息化发展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