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自媒体狂欢: 自我话语权与个性化解读

2014-01-28 22:45:37作者:阳光来源:

摘要自媒体人的表达方式非常鲜活生动,文体上创新没有任何限制,但在如何公正、不加私心偏袒地表达个人意见方面,我们的自媒体人更缺少新闻专业性的职业化训练,有时为了追求浏览量和广告利益,从标题党到各种夹枪带棒的公司软文,随处可见,“慎独”之难,仅靠自媒体这三个字来保证是靠不住的。...

  2013年是自媒体的狂欢之年。尤其是这一年的后半年,随着微信平台的成熟,作为一个耍笔杆子的,要是没去注册一个自媒体订阅号,你自己都觉得脸上挂不住。从腾讯“大家”、百度“百家”争抢作者资源,一批像虎嗅、钛媒体这样的新媒体平台受到业界关注,再到“We Media”这样的科技自媒体群落出现,自媒体成了一具时尚桂冠,人人争抢着要戴上它。

  事实上,自媒体(We Media)一词并非刚刚冒出来,早在10年前,美国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率先提出这一概念,并预言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将是未来新闻业的起点。也有人认为自媒体的兴起和新的网络技术相关,从BBS、博客、微博、社交媒体(如微信)等,自媒体脱离了传统的中心——控制模式,它在传播过程中至少表现出三个鲜明特征:追求连接、分享和互动(内容免费);与网络技术的进化相关(自媒体也在不断演进,表现出技术驱动的特点);平民视角(为普罗大众站在同一视角解读某一现象或者知识,而不是像传统的专家那样板着面孔玩弄专业术语)。

  也有自媒体人将之解读为“自我、自由和自在”,自我强调个人视角的不可替代性(而非报社编辑部观点);自由是指从写作到传播都是短平快,文责自负,既没有新闻审查和主编意见,传播过程快捷,方式多样,追求和读者的互动和多元解读;自在是指自媒体人不依赖某一组织一样可杨赚钱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不用像传统媒体人那样仰人鼻息,看领导脸色。

  在笔者看来,过去一年里自媒体的活跃和微信这样的全新内容分发平台的出现紧密相关。微信不像新浪微博,后者有明显的黑板报色彩,尤其是将明星和草根分而治之,而微信平台可以透过订阅和朋友圈转发实现病毒式的链式传播,但是一个自媒体作者如果认为微信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平台,那就未免过于天真了。事实上,微信一直在开放和封闭之间作艰难的平衡,而且就运营而言,它本质上依旧是服务腾讯整体营销的一个封闭平台,像微信最新的限制个人大号政策(好友数量不能超过1万),就是为了小心翼翼保护这个平台免受个体营销侵蚀,从而确保开发者腾讯公司的整体利益。

  新的传播渠道改写了信息的受众方式,而科技类自媒体紧跟最新的科技前沿新知,有近水楼台之便,但仅仅依赖科技进步来推动自媒体的演变还远远不够。自媒体人贩卖的是自己的思想和多年积累下来的行业知识、人脉等等,因此,在某些固有的传播特征方面,它并没有摆脱以前的“核心编辑”制——一个媒体最重要的灵魂角色当然是它的主编,对于自媒体人来说,这个个人作坊的主人不仅仅是思想和知识生产者,也是每天都要起早摸黑码字的转磨者,做过个人专栏的文字工作者都知道,一旦像逻辑思维的老罗那样每天一睁眼都要为献给罗粉的那几秒绞尽脑汁——说得平庸吧,会招致粉丝不满;每天都作惊人之语,这实在非常人所能为,如此下去,任何一种工作(包括此前热爱的码字)都会成为苦役。

  自媒体的风险不仅仅只是像一头奶牛那样因为长期透支而有时无法提供新鲜奶水。自媒体顾名思义,最重要的是要誓死捍卫自我个性化解读的独立性,在传统媒体的编辑体制中,它依赖于一个团队的知识互补、协作和纠错来实现的,当然也少不了了监督(内部监督和读者监督),自媒体人的表达方式非常鲜活生动,文体上创新没有任何限制,但在如何公正、不加私心偏袒地表达个人意见方面,我们的自媒体人更缺少新闻专业性的职业化训练,有时为了追求浏览量和广告利益,从标题党到各种夹枪带棒的公司软文,随处可见,“慎独”之难,仅靠自媒体这三个字来保证是靠不住的。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