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智慧城市健康推进需要“一把尺”

2013-09-16 15:44:00作者:赛迪设计 郭英来源:

摘要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

  赛迪设计智慧城市规划设计中心高级分析师 郭英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截至2013年3月,我国345个地级市/州/盟及直辖市中,已经有199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比例超过了50%。8月1日,住建部公布了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加上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智慧城市试点,住建部确定的试点城市已达193个,智慧城市建设迎来新一轮热潮。然而智慧城市所涵盖的领域范围遍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项渐进的、分阶段逐步实施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的优化与完善。

  行为标尺

  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标准莫衷一是,各个城市的智慧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已经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某些城市将智慧城市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当成解决所有城市发展难题的“万能药”;智慧城市项目未经统筹规划及可行性论证,即盲目上马,导致成效低下、资源浪费;智慧城市建设多数停留在技术层面和个别领域,建设项目有效落地和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化、集成化发展难以实现。

  盲目跟风建设、项目仓促上马以及不考虑服务对象的“唯技术论”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管理者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不清晰、对建设目标的不明确。

  在这一背景下,科学、系统的智慧城市指标评估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过程及结果做出客观的评判,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化解决方案,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少走弯路。作为整个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推进评估体系的研究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

  需兼顾标准化和城市自身特色

  赛迪设计多年来一直从事智慧城市咨询工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初步提出对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估体系,以供探讨。

  依托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综合考虑智慧城市的内涵、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和推进模式等方面,智慧城市评估体系由感知环境、创新经济、智慧服务、市民幸福和智能治理五大类指标构成。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大不相同,五大类指标的构成除了通过指标之外,还需要突出城市自身特色的衡量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

  感知环境指标主要衡量支撑城市公众、企业和政府间沟通、安全与服务传递,以及以城市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的传感网络环境建设水平,包括对基础设施、创新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考察,同时对城市特色环境进行深入评估。

  创新经济指标主要衡量城市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能力,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能力,和由ICT应用所表现出的城市经济面的竞争力与活跃性,具体有信息产业、新兴产业和信息应用水平的衡量,以及对特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

  智慧服务指标主要衡量城市运用ICT提供给公众、企业的基础服务的水平与灵活性,以及城市服务网络布建的完善性及可获得性,主要对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气、交通住房和教育医疗在内的三大方面细分衡量指标,并对城市提供的独特服务内容进行评价。

  市民幸福指标主要从城市公众对ICT的使用意识、能力以及体验感受,衡量公众利用信息协助处理事务来提升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包括智慧个人、感知的幸福生活以及智慧家庭生活三个方面,对智慧化带给公众日常生活的体验感和生活便捷程度作出考量。

  智能治理指标主要衡量城市政府应用ICT的能力,以及通过ICT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效果的能力,包括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防灾应变、城市管理和电子政务等方面智慧化程度的衡量。

  有效实施仍面临一些问题

  标准混乱阻碍智慧城市评估体系真正落地。实际上,自智慧城市建设升温以来,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官员都在呼吁出台智慧城市的评价标准,业界撰写的标准也并非唯一。

  除了赛迪设计提出的指标体系外,中国指挥工程研究会、中国工程院、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住建部都分别提出过智慧城市的评估体系,但智慧城市涉及面非常广泛,需要应用很多技术,并开展信息、通信和应用领域的相互协作,而在这方面,相关标准和规划还不完善,使得各个组织的指标体系或无法实际计算考衡、或评价程度流于表面,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如何组织业界出台国家层面统一、科学、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是一个紧迫的课题。

  评估实施亟需智慧城市管理部门统筹能力的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估实施工作并非易事。目前,全国许多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由信息化管理部门主抓,信息化管理部门对不同部门的组织协调缺乏权利,而智慧城市评估恰恰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考察和获取数据。

  因此,智慧城市评估需要一个城市有明确的实施思路和策略,确定考核主体的地位和职权范畴,对所涉及到的主要环节有可操作性的手段,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办法。

  评估体系向绩效考核指标的转化考验政府能力。以绩效为驱动力,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各个服务管理部门的运作效果。要将评估指标转化为以后的绩效考核指标,要求评估指标一开始就抽取不同业务领域的共性,以从整体上把握不同领域的绩效水平。

  同时,也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细化到各个部门的业务细节,能够针对不同特征的业务分别进行考核。而这就需要政府逐一梳理城市管理和服务业务,在确立建设指标的同时,城市管理者必须有魄力和有能力对混乱的业务领域进行优化改革,精简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数据。这对城市的政府而言,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观点

  中国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周宏仁

  城市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从信息化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就是要求政府部门、企业,乃至个人,都能够掌握和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做出基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决策。这样,我们的城市就比较“智慧”了。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潘云鹤

  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是从欧美国家的角度出发,主要因为欧美国家已经历了工业化时代,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中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需要通过发展工业支持城镇化发展。

  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如何把我们对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开辟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智能化发展道路便成为一项紧要任务。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