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园区云规划与建设应因地制宜

2013-07-16 10:19:32作者:赛迪顾问云计算产业研究中心 李游来源:

摘要目前园区云规划中存在着诸如投资过热、重复建设、运营效率低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园区云规划得到批复后就迫不及待地搞数据中心建设,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或规划不足。...

  自2010年以来受技术趋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影响,各地政府纷纷制定云计算发展计划,并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上海市发布“云海计划”、北京市启动“祥云工程”、深圳“十二五”规划中计划建设“智慧深圳”等。

  地方政府通过为当地云计算产业提供税收、土地、资源等多方面政策支持,鼓励发展云计算产业。目前,云计算几乎成了各地政府发展地区经济和实现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杀手锏”,各地纷纷上马数据中心项目。

  目前园区云规划中存在着诸如投资过热、重复建设、运营效率低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园区云规划得到批复后就迫不及待地搞数据中心建设,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或规划不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是三个问题:当地是否有必要建设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运营方式;数据中心建成后能否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来支撑其运营。

  赛迪顾问参与过国内数个代表性很强的云计算产业园区规划的制定工作,也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针对上述园区云规划中存在的代表性问题,赛迪顾问认为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是否有必要建设数据中心

  应因地制宜,综合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收效期较长的工程。国内中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一般在亿元以上,投资回收期在5-10年左右,国内数据中心的PUE值大多集中在2.0以上,也就是说数据中心运营的最初几年是不能收回成本的,而且总耗电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散热和其他损耗,不能形成直接收益,因此,在园区进行云计算数据中心规划时应立足于本地区的自然和气候条件,对于年均气温在25度以上的地区建设数据中心要慎之又慎,全面评估数据中心的散热效能,否则能耗将成为日后的一大难题。同时,对于处在地震带及附近的地区也不推荐建设永久性大型数据中心。

  当地的经济承载力能否接受一个投资几亿元的大型项目在短期内难以形成直接效益这样一个事实?这是各地政府以及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主体在进行园区云规划中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之一。此外,园区的云规划应立足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一个以传统农业或手工业为产业支柱,电力和网络带宽资源紧缺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不适合建设数据中心的。

  数据中心选择什么样的运营模式

  应该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资源等优势,结合园区的定位和招商情况合理选择。

  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园区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政府主导,二是政企共建,三是企业主体,四是官助民办,五是完全市场化运作。其中政府主导模式分为完全主导模式和政府主导市场化机制运营管理模式,前者由于政府部门管控色彩过浓,易造成园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效果不佳,进而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明显等弊端,该模式已经越来越少了。后者被国内大多数园区所采用,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聚集园区;另一方面,园区在引进项目、吸引人才、资金扩张等途径上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园区发展。

  园区在进行云规划发展模式选择时应尽量避免政府完全主导模式,结合园区定位和招商企业情况,在云规划阶段应及时与意向投资企业协商在数据中心建设阶段是由企业独资还是由政企共建。

  而后续的运营管理工作原则上应尽量交由企业承担,政府在税收、土地、能源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如果在运营管理方面采用股份制企业的模式,政府部门则应充分考虑运营风险,全面评估数据中心的盈利情况,审慎做出决策。

  此外,在数据中心用电等方面政府可以依靠税收进行反补。以西南某地建设数据中心为例,税收可来自数据中心运营企业的营业税、所得税以及当地电力企业的增值税,如果政府全额拿出这部分税收补贴电价,那么补贴部分将超过当地峰值电价的三分之一,而数据中心在运营的最初三年平均每年可从电价补贴中节省电费达2000多万元,这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市场需求能否支撑其运营

  全面评估本地能源、周边产业转移需求,合理规划数据中心规模和园区产业发展路径。

  园区云规划通常会包含数据中心规划和建设。云规划应以数据中心为依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结合本地产业基础,重点选择发展云计算产业链的某些环节。

  首先,对园区企业做云服务需求的摸底调查。弄清楚园区企业信息化方面的投入规模,哪些企业愿意使用云服务平台业务,企业对哪些云平台服务业务感兴趣等等,这些调研将有助于确定园区的数据中心规模及业务范围。

  以西部某省会城市经开区云服务平台规划为例,该区有各类企业9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年销售额2000万元以上)企业数量130多家,其余均为中小企业,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尽管园区内的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对云服务业务感兴趣、有实际需求的企业数量集中在5%-10%之间;另外,中小企业每年的信息化投入规模大都集中在20万以下,规模以上企业大都集中在100万左右。结合调研结果该园区的数据中心投资规模就可以量体裁衣了。

  其次,开拓满足园区业务需求的业务。目前一部分规模以上企业迫切需要的并不是公有云平台,因为他们自身实力雄厚,已经开始搭建私有云平台的计划和预算,对于这样的企业,园区的云规划应该考虑开展企业私有云解决方案服务,这一方面可以实现云服务业务的增值化,提高业务收入,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规模以上企业的实际迫切需要。

  再次,对照产业链环节梳理园区的发展方向。从国内云计算产业的空间布局来看,基础设施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云平台和软件产业大多集聚在地区中心城市;运行支撑业务则主要集中在如曙光、浪潮等国内少数几大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国内大多数园区的云规划则侧重于应用服务层的规划。弄清楚以上的产业链布局特点后就可以从产业链全景图的高度审视本地的云计算产业发展情况,结合本地的优势产业和代表性企业,对号入座地分析重点产业链环节,弄清楚园区周边产业转移的趋势和集聚效应,有针对性地筛选园区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确定园区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方向。

  第四,要做好云计算产业对标城市分析。从省内外对标园区的分析中找出园区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以云计算产业链全景图为对照,对本地云计算产业的产业链特征进行重点剖析,厘清重点细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并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

  此外,对于园区的优势细分行业应该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产业和人才洼地效应,以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进一步拉开与周边地区的差距;对于园区的劣势细分行业,应该明确其在云计算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对产业的拉动作用,集中力量发展拉动作用明显的细分行业,瞄准高端,整合资源,通过引进方式重点突破几大领域,弥补短板。

  此外,园区还应及时把握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产业发展动态。适时地抓住先机,抢位发展诸如大数据、数据决策与分析等依托数据中心的高附加值服务,摆脱目前各地数据中心服务千篇一律的状况,创新数据中心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优化产业结构。然后结合调研数据,制定科学可行的分行业发展目标,参照近年来当地GDP增长率及未来预期、云计算产业等要素对GDP贡献率、园区拟引进企业数和国内同类企业平均产值等关键数据,科学制定园区云计算产业总体发展目标和分行业目标,从核心产业、配套产业等方面对园区的产业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综上所述,园区的云规划要基于科学的调研和评估基础上,最重要的原则仍然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通过调研、对号入座、筛选、比较、分析等大量的研究工作选择园区应优先发展的细分行业和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本文作者联系方式:0086-10-88559958

  电子邮件:liyou@ccidconsulting.com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