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第七届(2018)赛迪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2018-11-22 10:13:39作者:来源:

摘要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和展望行业发展,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11月20日举办。...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和展望行业发展,开展学术交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第七届学术年会11月20日举办。学术年会主题是:“改革开放40年——工业通信业发展之路”。部分院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出席会议,还有来自兄弟单位、行业内的嘉宾以及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本次会议的院领导有院党委书记宋显珠、曲大伟副院长、黄子河副院长、院纪委书记牟宗庆和刘文强副院长,还有院研究人员以及获奖论文的作者等。会议由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秦海林所长主持。

  宋显珠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我们院的目标是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学术是我们院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院的立院之本,我们的学术工作会紧紧围绕着部里工作的大局,特别是围绕着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去开展工作。我们这几年也邀请了院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担任了我们院学术委员会的委员,给我们院的学术工作及我们院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指导作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请各位专家、学者给院里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学术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希望我们院年轻的研究人员向老专家学习,多交流,同时把研究成果和院里的发展、和对部的支撑服务紧密结合在一起,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不断提高我们院的学术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范斌副司长做了主题演讲,题目是:《我国工业通讯业改革回顾和启示》。他的演讲分为四部分,一是激荡的改革开放历程;二是辉煌的改革开放成就;三是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启示;四是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他回顾了我国工业通信业改革发展的历程和重要节点,他指出我国工业通信业改革发端于严重的困境之中,工业产值低,结构畸形。经过松绑放权,释放发展活力;转化机制,加快市场化改革;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驱动,建设两个强国这几个阶段。发展至今天,初步构建了统一、协调的政府和市场关系;逐步形成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双重优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两化融合深入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扩大。他指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坚持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坚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坚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不断优化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坚持弘扬攻坚克难的改革精神,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坚持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推动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他指出,当前阶段的重点工作是:扩大开放的同时降低对外依存度;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产业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郭克莎做了题为《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反思与前瞻》的主题演讲。他的演讲围绕五个方面:当前产业政策问题争论的焦点;中国产业政策的兴起和发展;中国产业政策的本质与特点;中国产业政策的利弊分析;中国产业政策的演变趋势。他说,当前对产业政策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产业结构政策,特别是对特定产业发展的扶持、限制政策。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层面看,需不需要这些政策,以及这些政策的成败功过。代表性观点包括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新结构主义;以张维迎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以路风、贾根良、宋磊等为代表的演化发展经济学范式。他指出了中国产业政策的三个特点:第一是普遍存在,但起主要作用的是结构政策,布局政策,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的作用比较小。第二个特点是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促进产业升级,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能源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技术改造,这些都是产业政策。第三个特点是中国实施产业政策的手段,经济手段不多,主要是财政补贴。他指出,不存在要不要产业政策的问题。可以预见的趋势是,未来一段时期,根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结构政策或选择性产业政策,还要在调整完善中继续实施和有效推进。需要改变的方向是,依靠深化改革,完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逐步缩小产业政策的内容和范围,设计和建立产业政策退出的机制,改革和完善产业政策应用的手段,深化与产业政策相关的体制改革。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邓志东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自动驾驶产业生态》的主题演讲。他指出:AEB、L3与L4成为目前全球无人驾驶产业关注的焦点,无人驾驶产业生态正在快速形成之中,落地速度不断加快;车规级的安全性、低成本与量产目标是无人驾驶产业落地的关键,车企应发力信息化汽车平台;科技企业则着手于智能化、无人化和共享化;在大数据和超强计算能力的支撑下,基于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更接近于人的感知能力,尽管大数据人工智能视觉尚缺乏认知理解能力;开放环境下不存在完备大数据,但须尽可能多地积累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是环境感知、自主导航、信息融合、自主决策与智能控制的基础性技术,在环境建模(高精地图) 、车联网V2X(基于5G通信、NB-IoT/LoRa等)、ITS(面向无人驾驶的道路交通设施改造)以及智慧城市的合力支撑下,可望使无人驾驶汽车具有类似于人的环境感知与驾驶技能学习能力,其中大数据里程与干预频度成为落地评测的关键;开放、高动态与严重不确定环境下自动驾驶研发所突破的感知和认知技术,是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核心赋能力量,可望推动其他无人平台、个人机器人等未来颠覆性产品形态的发展。

  每年的赛迪学术年会之前要进行优秀论文的评选。今年收到论文79篇。经过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16篇论文被评为本届年会的优秀论文。会上揭晓了优秀论文并对优秀论文的作者进行了表彰。优秀论文的作者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了现场互动,围绕如何选题,论文撰写中遇到的问题,撰写论文的体会等开展了对话交流。对话环节由赛迪智库信息化研究中心杨春立主任主持。最后院学术委副主任杨天行代表院学术委对本次学术年会做了总结讲话。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