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第五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决赛启动

2016-08-12 15:28:12作者:来源:

摘要第五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决赛将于2016年8月22日--26日在南京举办。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两部一省共同主办,协力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互动并进,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

   >>大赛背景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引导高校青年学子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推动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了面向中国高校在校学生(含高职)的纯公益性软件设计大赛,即“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简称“大赛”)。大赛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高校参与,专家评审,育才选才”的组织形式,创造了产学融合的新平台,能够激发学生软件开发的热情,为软件产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人才,真正做到各方受益,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高校、高职在校生的公益性赛事,致力于正确引导我国在校学生积极参加软件科研活动,切实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富有自由、开放、创新精神的软件类别设计大赛,为广大青年才俊提供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培养出更多高端、优秀的人才。

  >>往届回顾

  2012年第一届

  第一届大赛自2011年9月启动,自赛事筹备、企业出题、学生报名、提交作品,到初赛选拔、决赛评选,以及颁奖典礼,历时整整一年,于2012年8月28日在南京圆满结束。全程吸引了多方关注,初赛共收到来自全国500多所高校的1687份参赛作品, 4500多名在在校学生和1500余名指导教师参赛。几乎所有的985和211院校都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更有众多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并创佳绩。决赛期间,组委会举办了“决赛选手与骨干企业”就业意向签约会,近300名决赛选手与骨干企业签订了意向就业协议书。此外,第一届大赛涌现了许多达到工业水平的优秀作品,例如中科院代表队的“聚焦搜索引擎”版权被Google购买。

  2013年第二届

  自2012年8月27日启动,至2013年8月27日圆满落幕,历时一年,经历了赛事启动、赛题征集、赛题评审和修改、组织动员报名、大赛高校巡展、初赛评审、决赛及颁奖等阶段。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2216支队伍报名参赛,报名队伍数量比去年净增加545支,在所有报名参赛的院校中,包括211院校71所,985院校29所。第二届大赛相较于第一届大赛涌现了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优秀作品。例如,四川大学Firefly团队作品-“基于Android平台的超级记事本软件”与出题企业深圳宇龙通讯有限公司洽谈合作;四川大学Ereader Team团队作品-“基于安卓的文件浏览与PDF格式转换软件”已经与石化盈科签订联合开发协议;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SQ团队-“文件透明加解密”已与国瑞信安签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DoMen团队-“Do笔记”已经在多个应用商店平台上线,下载次数逾越10万次。

  2014年第三届

  自2013年8月27日启动至2014年8月24在青奥会期间圆满落幕。共吸引了全国近600所高校的2235支队伍参与。决赛期间现场招聘吸引了来自全国范围内的34家企业参与,各企业争相邀请入围决赛的选手加入。期间更是涌现了众多优秀作品,例如,中国民航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比赛结束以后就与特等奖的队伍取得联系,希望将他们的作品运用企业下一阶段的研发项目中,并与该队伍所在学校洽谈课题联合开发事宜。江苏国瑞信安因有大数据方向的研究计划,与“数据挖掘可视化”赛题中选择一些具有商用价值额作品进行深度开发,并尽力与相关赛题的学生吸纳到本单位。

  2015年第四届

  自2014年8月24日启动至2015年8月22日落幕。共吸引了全国31个省市600余所高校的2581支参赛队伍。第四届大赛除保持原有特色外,应广大师生要求,首度进行了本科高职分组比赛分组评审的。更结合当前热点增加了创业投融资环节,从本届入围决赛的队伍中,经过严格选拔,挑选出13支有创业意向的优秀队伍进入此环节,并邀请来自全国范围内的10家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先关创业项目进行现场评估。共有5家投资公司与9支队伍现场达成投资意向。

  >>大赛特色

  1、赛事高端

  两部一省联合主办,协力推进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互动并进。就其主办形式而言,开创了国内同等赛事主办形式之先河: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两部一省共同主办,协力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互动并进,大力推进软件产业做大做强。这种方式确保大赛的高端、公益性质,能够保证“培养人才,服务产业”宗旨得以实现。

  2、历时长、规模大、覆盖面广

  每届大赛均经历了赛事启动、赛题征集、赛题评审和修改、组织动员报名、大赛高校巡展、初赛评审、决赛及颁奖等阶段,全程历时一年。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经信委、教育厅、软件百强企业的积极参与和众多高校专家评审的加入,也极大的壮大了大赛的规模,扩展了覆盖范围。

  3、“政产学研用”联动

  覆盖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大赛秉承“政府指导,企业出题,学生参赛,高校及企业专家共同评审”宗旨,整个过程覆盖我国软件产业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以“政产学研用”为核心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得以创建。大赛经过层层筛选,去伪存真,留住的都是当前高校最为优秀的软件人才。并通过赛事近距离考查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得企业对学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知。

  4、公益性

  大赛为纯公益性赛题,全程不以任何名义收取参赛选手任何费用,为决赛选手及指导老师解决决赛期间的食宿费,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参赛选手的参赛成本,避免了学生因参与大赛带来的经济负担。

  5、赛事环节严密、评审科学

   环节严密主要体现在决赛规则的“当天评审,当天发布成绩”;“评审结束,即举办就业意向签约会和颁奖典礼”。决赛评审时间的卡点把握,保证了赛事评审的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评审委员会组成科学:共组大学教授与企业专家评审委员会,产学联动,严格评审。初赛和决赛评审委员会都由高校软件教学或科研专家以及企业技术专家组成,从产和学的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从而甄选出既推动产业发展又促进学术研究的作品。

  6、搭建就业意向平台

  大赛组委会在决赛一结束后,将立即举办软件骨干企业与决赛学员的就业意向签约会,使得企业通过该平台找到全国最优秀的软件人才,学生则得到了理想的就业机会,实现企业和优秀软件人才的无缝对接。

  7、响应国家号召,搭建创投平台

  为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时也为给参赛队伍提供更多机会并将更多大赛的优秀作品应用到实践中,大赛组委会在在四届大赛决赛期间新增创业投融资环节,现场促成投融资机构与优秀创业队伍达成合作意向。得到参赛队伍、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多方机构的好评。

  8、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助力国产软件发展

  大赛通过企业出题、学校参与的竞赛模式,使企业将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的热点设置进赛题,有效刺激了国内软件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动员高效的广泛参与,学生的优秀成果可以为企业带来思路和启发,历届大赛部分参赛师生的优秀项目甚至被企业引进,进行二次开发,有效的反哺了企业。同时,通过赛事平台,为学校和企业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基于大赛也衍生出了众多校企合作项目,为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大赛连续举办四届以来,基于学校和企业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为工信部和教育部近期正在共同筹备签订的关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人才培养的MOU协议提供了基础支撑,后续也将为本协议的进一步落实提供更多的支持。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