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VMware宋家瑜:软件定义未来

2015-05-26 15:11:14作者:来源:

摘要2015年5月26日,以“软件支撑产业互联”为主题的“2015北京软件名人论坛”在京召开。以下内容是北京软协副会长、VMware全球副总裁宋家瑜在论坛上发表题为《软件定义未来》的主题演讲。...

  2015年5月26日,以“软件支撑产业互联”为主题的“2015北京软件名人论坛”在京召开。以下内容是北京软协副会长、VMware全球副总裁宋家瑜在论坛上发表题为《软件定义未来》的主题演讲。

  宋家瑜:谢谢会长的介绍,和大家问一声下午好,在接下来的25分钟时间分享一下,VMware我们如何看市场上谈到云、移动、互联网+,它所来出来对我们所谓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我也会稍微花一点时间介绍一下VMware为全球移动和云的领导的厂商,我们在中国要怎样去落地、怎样去支持中国的客户、政府以及伙伴,能把这件事做的更到位,我希望我们也是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和公司,这一波要怎么想这件事,怎么去找重新的定位,怎么去重新认清市场生态环境的变化是什么,接下来发展是在什么地方。

  VMware公司现在在全球在市场上在移动商经过第三方权威的机构,很多象限里VMware都是居于领导的地位,虚拟化、软件定义和移动上,我自己来到这家公司七年也看到了这家公司的成长,我感觉这方面的确是蛮领先创新也是具有忧患意识的公司,所以在不停的改进。

  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怎么是中国的VMware的公司?我上礼拜刚刚去总部和总部的CEO和所有的高级主管做了汇报,谈到中国的战略,也谈到了中国的一带一路,谈到了亚投行和所有的互联网,中国已经不再是20年前的中国,当时是西方科技带来的科技,中国已经在引导潮流,对于一个跨国的公司像VMware我们也要认清和理解,怎样把我们认为市场上非常领先的技术,首先要深入到所谓中国化的市场,整个VMware公司在三年前开始了本地化之旅,我们和中国很重要的生态圈很重要的伙伴,我们公司的领导我们去打造一个符合中国市场的所谓的生态环境,现在看起来这个方向更是重要,我们要怎样做更多的本地化的工作。

  我们花很多时间和客户伙伴聊的时候,大家最大的挑战,就是两个世界如何开始融合,现在生活的世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所谓客户端服务器,引领了过去将近15到20年是主流,现在忽然进入到云的时候,很多客户碰到所谓心中的挑战是,目前整个系统合规、安全、可靠、可控已经是为我们提供了莫大的贡献,即使它的技术看起来已经有点不符合移动云,实际上是最可靠的,应用开发看起来花的时间少、维护成本高,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可靠,每天重要企业数据的处理交易也可以完成,另一方面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不管是美国的Google、亚马逊、国内的百度和阿里,他们是新兴的势力,他们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公共云、开源等等的技术里经过他们自身非常强大的团队,也做到了很多的效果。这些效果跟传统的几方面彼此间如何做交流,还是中间是没有交际的,只能二选一,要不然选过去的世界,要不然选新的世界,很多的客户也在心目中问这个问题,如何去寻找这个方向。

  现在整个企业IT由于互联网+的影响,开始重塑整个IT的战略和力量,包括的影响是,很多Google云方面的影响,或者是格式各样的SASA、PASA,现在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最近我有一个朋友在苹果手表,这样的手表将来的安全性是什么,万一丢失怎么办,有一些关键数据在上面怎么办,新的应用的开发如何很快的用到企业中来,现在每个银行客户都是在想互联网金融,感觉到他们即有的系统的架构应用的开发方式是赶不上互联网金融的速度,是把过去舍弃还是把过去的东西仍然的保留,如何经过改造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需求慢慢的形成了整个行业的共识,行业希望能做到的是所谓合的力量而不是分的力量,怎样能仍然像过去行业里的大趋势一样有延续性,这个延续性必须兼顾到享受到所有新的科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不能放弃一直很重要企业数据的安全可靠合规可控。

  慢慢的形成了怎样把这样的做法变成一个云,可以支撑各式各样的应用,可以支撑各式各样的移动设备,不再有所谓的过去和现在和未来门户的限制很多物理的限制,如何做到这件事,这个事情是不是可为还是根本做不到。我在外面听到演讲的时候,在国内很领先公共云的提供商,他说将来所有的业务都在公共云私有云应该是没有了,我想问他一个问题,根据外界的报告全世界只有5%的公共负担是在公共云上包括亚马逊上,未来95%的企业都跑到公共云,是不是这样的结论呢!对我们这些软件行业从事的公司我们是不是很快要改变我们过去的运营的模式和生态环境,开始完全往公共云靠拢呢!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包括亚马逊也说混合云是未来,将来企业会利用到公共云的好处,自己本身也有自身的架构,彼此间是完全互通的架构来支持。

  几项事情一定会发生,第一、一定会由软件驱动,因为要做到这件事是靠软件来驱动,而不是各式各样的硬件来驱动,包括VMware和很多其他公司虚拟化的解决方案中,重要的数据中心计算的资源、存储的资源、网络的资源都走向云化和虚拟化,彻底的让资源共享,形成所谓一个云,不局限于单一的地点和架构,完全可以跨地点来做到这件事。

  混合云的架构,很多很多客户也在追寻这样的解决方案,如何让企业有更好的使用和IT资源来解决企业面临的各式各样的挑战,安全也是一个关键。现在谈到软件的定义,可以想象成这件事,所有的物理资源都必须要云化、虚拟化,仍然是有很多不同厂商提供的物理资源,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可是可以遵循一个标准就是云化,云化架构有不同的厂商提供,包括VMware,但是可以被一个管理平台来管理,不太可能有两个管理平台只可能有一个管理平台,这个管理平台需要具备自动化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符合企业要求的效率、速度与安全,如果有很多管理平台的时候是做不到这件事的,对于像VMware以及VMware在内很多的公司也在互相的研讨,我们如何来做这件事。

  最后一里路,现在很多国内客户走到前面把很多的虚拟化、云化做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最后一里路是网络,网络真正把我们隔开,实际上变成两个物理的环境,大家习惯单一数据中心网络架构里南北向可以非常的透彻,当变成东西向,网络和网络架构间是彼此无法透过的,有点像过去两个孤岛,我们之间是通不了的,可是现在新的技术可以造成把孤岛搭一个海底隧道直接高速铁路可以通,就打穿了,两个孤岛资源可以共享,不再有云单一的数据中心和单一的地点,会形成很大的云,这个大的云中各式各样的资源可以做充分的应用。

  所谓的开源,国内很多客户问我,VMware和开源间的竞争怎么样?我换言说,我们之间完全没有什么竞争,我们是白金支持的会员,很多他的技术是我们提供的,包括整个网络虚拟化,也是我们公司提供这个技术的。

  客户面临的抉择是,我是仍然要在这边完全使用一些厂商本身的专属的技术做过去很熟悉的事情,还是希望走到完全开放的环境,完全是开源的,由我自己来做开发、做设计,或者是找到一些我信任厂商做的事情,很多客户说我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呢。的确我感觉这里没有单一的答案,这也是对现在客户最好的一件事,现在有一个多重的选择,根据你不同的环境你可以进行选择。

  今天可以选择你仍然留在过去的环境中不要改变,因为你觉得环境已经很满意,不管是使用IBM软化的大机,或者是使用比较封闭的系统,只要是觉得满意好就可以了,就可以留着不应该去换。或者是出生就是开源的环境,有很好的技术团队,像亚马逊和阿里可以维护这件事,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开发,但是实际上是变成根据开源开发出来的专属的系统,亚马逊和阿里是开源的专属系统,它做了非常好的系统可以支撑很多事情,这是不是政府、企业客户只有这样的选择,还是中间可以有比较中庸之道的选择,可以荐具两者的优点。

  VMware是非常有危机意识也是自我检讨,很重要跟开源间如何做更大的结合,这也是未来市场的趋势,怎样架构里可以更兼具一些开放性,各种格式易构的开发环境,这是VMware目前在做一件事。

  很多所谓的移动和混合云,我们和中国电信宣布了市场的战略合作,中国电信固网上的托管上即有的优势,我们提供了完整的混合云给到客户做需求。

  移动的方案,现在大家最大的问题不是在于所谓移动要不要做,而是移动的应用里的安全怎么做,安全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如果你从企业所谓的CIO他是控管,从移动的使用者来讲,我是最不喜欢被控管,没有人喜欢被管理,员工和领导不喜欢被IT管,但是有一件事是有共识的,我是一个使用者,我这样所谓的手机上不管是怎么的使用,个人和企业,希望上面是完全安全的,个人的数据、个人的应用和企业的数据和应用都不希望发生不安全的事情,到底怎么做?可以把安全落实到易用和数据上,这一点是企业走向移动化管理的时候,可以很快建立IT的管理团队以及它所信赖的软件服务的公司,以及跟真正的使用者大家很快达成共识。

  大家谈移动管理的时候,希望从企业方面做管理的方式跟所有的用户去谈这件事的时候阻力很大,越来越多的技术,怎么来解决安全的管理,对VMware来说,一年多前做了很重要的收购,买了Air Watch,中国市场应用由于市场的规模将来会引领全球移动应用的潮流,我们更看重如何与国内做一些合作。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一些理解以及我们在做的事情,我们也看到了整个中国有全世界第二大的桌面需求,过去传统很多的微软的环境,如何符合中国的环境,VMware今年宣布了中国国内中标企业合作,如何与北大合作,这也是全球首发支持中国的环境。

  今天的环境我们身为软件行业的厂商或者是集成商,今天的世界真正的变化是什么,是客户开始在把它应用在IT的预算,开始做很大的重新分配,中国市场自己进来了20多年,这20多年看到中国市场很大的变化,我刚刚进来的时候所有的客户预算只编了硬件的预算,没有软件也没有服务,陆续的开始改变软件服务是有代价的,到今天为止美国市场软件服务预算占整个预算的70%,中国是正好倒过来,这是一个过程,软件行业蓬勃的发展这样的心态要改变,中国的移动和云我认为是最大的机会是可以加速这个改变,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我们怎么加速,我和领导说政府可以做很大的规定性,比如说以后所有新的项目,软件服务的预算必须要超过50%,硬件不可以超过50%,市场的力量更为重要,我前一个礼拜去国外休假,其中一天去国外很有名的乐园,我进去以后有很多景点要排队,有一个地方排了将近一个多小时,上千上万人,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景点里大家要照相,我看了一个小时只看到一部照相机,所有其他人全部是用手机在照相,没有例外,只有一部照相机,我绝对没有夸张我就看到一部照相机。我就想这给我很大的启示,当智能手机刚开始可以照相的时候,大家说这是小孩子的玩意,象素不够、功能不够,照相机厂商仍然是出台了很多各式各样的照相机,甚至是好用的,也知道不能依赖于传统的费用,也开始是可以电脑化了,他们觉得是没问题的世界太平,因为照相机有专业的功能,很多是手机不能取代的。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那天才真正的领悟这件事,第一手机的本身变化不光是手机的镜头,现在在硬件上我们的象素很好了,已经达到了相机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软件,过去要很专业的技术,甚至要不同的镜头才能去适应不同的光学,现在如果用苹果手机,苹果手机功能一点就可以适应不同的光线,照出来更好的效果,甚至一点脸上就变亮了,照完了还可以修改这个照片,最后出来的效果是专业的效果,这些都是软件的功能,这些软件把很多的硬件取代了。大家过去拿照相机照相的时候,我们两个人去照相只好拿一个架子,把照相机放上,我们站过来定时照相,现在大家拿手机是用自拍手机就照了,这是完全两个生态环境完成的改变,过去的生态环境是围绕着几家所谓很有名的照相机厂商,自己生产了非常棒的相机,甚至有它的生态环境和自己的底片,造就了很多人的就业,造就了很多冲洗店,但是已经完全被淘汰了,完全是新的生态环境,现在要找一般的照片的冲洗店并不容易找了,我两年去了第一次是为了照我们的护照,现在也不用去了。

  这些变化是在于技术的变化,同时它创造了新的生态环境,而且软件可怕的功能取代掉了传统认为不能取代的,照相机仍然有很专业的用途,比如说拍婚纱一定是专业的摄影师还是非常执著于一定是最好的专业的相机,是90%多的人身上不会再带照相机,你出去玩的时候居然连相机都不带,因为手机具备了新的方便,一照完就可以上传,跟别人分享,互联网+是代表了这个意思,对软化行业的厂商以及我们的公司,我们需要去理解新的生态环境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已经不是熟悉过的生态环境,你今天是一个厂商我们定义的是什么,十年前是虚拟化的厂商,现在定义是移动和云里领先的厂商,接下来是什么呢?今天在座有很多是国内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的很多的行业的领导软件公司,过去可能是某个行业里非常专业,有行业所有的知识,甚至帮很多国外公司一起打包硬件软件去提供解决方案给到客户,今天的世界变了,云来了,如果今天的应用真正跑到云的服务上的时候,不再是购买硬件软件再来做的事情,我要买的是一个服务,一个软件公司自己打造云服务的架构,还是和阿里和中国电信合作提供整体服务,还是要找到一个机会,因为发生变化的时候就是机会的来临,过去一些物理环境限制造成了我不能跨界,现在可以跨界来做别的生意。

  在一个礼拜前,我希望给大家的结束语,云和移动的确是软件定义的时代的来临,这对所有在座关心软件的行业人是最好的地方,我要很清楚的解读,你是国外厂商、跨国公司、国内厂商,如何解决这个取舍,选择你要去致力于去创造价值的部分,更重要的是去选择你要去加入的是哪个生态环境,过去的生态环境不见得不重要,可能要机遇的保留,因为它还有一些它的空间,就像照相机一样,可是新的生态环境已经开始很快的形成,如果你还不做好你的选择的时候,不选好战略定位的时候,你最后是会比较落后的,这里很多政府的领导在,我代表软件行业今天也是软件协会,还是希望领导给我们一些指导,以及政策上。在国家政策上我很冒昧的讲,如果在政府的鼓励上怎样把开始编预算的时候能把比例做一下调整,上次和一个很大银行客户谈的时候,他说宋总你已经不错了,软件可以编几百美金的预算已经很好了,我说服务呢?服务你应该送,这是十几年前卖硬件的时候说的话服务就应该送,真的扶持一个软件和服务行业的时候,要从政府的预算和客户预算的时候表现出来,我不觉得中国跳到欧美70%的预算,至少50%、55%应该在软件服务上,会造成生态环境很大的变化,而且会鼓励很多,国内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软件人才,如何继续创新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新的环境里创造价值,他有足够的回收。

  今天和大家的分享也是整个VMware的看法以及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以及我们致力于是中国的VMware公司,我们希望我们是中国的一分子,我们和中国一起来打拼,一起面对这样的挑战,一起创造这样的机遇,谢谢!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