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的治理力度

2022-03-16 15:32:13作者:全国人大代表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宇来源:

摘要数字社会的到来,叠加疫情影响,民众对移动网络依赖强烈,利用App诈骗的犯罪在近两年开始愈演愈烈。据公安部统计,2021年一季度此类犯罪已占到电信诈骗数量的60%以上。...

  数字社会的到来,叠加疫情影响,民众对移动网络依赖强烈,利用App诈骗的犯罪在近两年开始愈演愈烈。据公安部统计,2021年一季度此类犯罪已占到电信诈骗数量的60%以上。最高检曾发布数据,2021年涉及此类犯罪相关起诉近13万人。曾有记者持续半年追踪调查数十起相关案件中发现,频发的新型电诈现象背后,也存在技术因素。不法分子利诱年轻技术人员,向他们订购涉嫌诈骗的App,使他们沦为新型电诈案背后的“制刀者”。团伙作案之外,一些App案中也有技术开发人员私下“接单”、参与关键环节,逐渐发展成从接单、开发,到封装、分发、售后等的“一条龙”的技术开发灰色产业链。

  办理多起相关案件的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任巍巍为“制刀者”作了以下画像——90后、IT男为主,大学以上学历,甚至拥有硕士、博士学历,多以“技术中立”为挡箭牌,长期游走法律边缘。有的研发团队案发时,已制作并出售800余款涉诈App,一款诈骗App涉案金额竟达10余亿元;有的直接派技术人员到东南亚窝点管理运维服务器。

  无数家庭财产被侵吞,被骗后跳楼的悲惨故事频频发生。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两点:一是利益驱使,急于挣快钱。例如,被警方抓捕的武汉光谷晟昌公司技术总监余某,软件专业毕业,90后,此前工资1万元;参与开发涉诈App后,每月进账4万元以上。面对警方调查,余某坦承,“知道可能违法,但是在别的地方也拿不到这么高的工资”。二是技术无罪思维,法律之弦缺失。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志波分析,有的高校毕业生不清楚自己写的代码最后会被拿去做什么,如可能被拿去实现“二次开发”;有的可能通过接“私活”写代码。

  对策建议>>

  公安部应会同网信、教育等部门加大对利用App诈骗犯罪的综合整治力度。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源头治理,专业思政。计算机IT类专业的师生,应该在专业课堂接受法制教育、思政教育的“精准滴灌”,以便引导他们不做虚假App的技术助攻,发挥专业力量参与反诈,成为反诈“战斗员”。

  第二,完善法律法规。政府应设立App市场准入制度以及开发、封装、分发等各类主体实名登记备案制度,制定行业规范、定期核查,从制度层面构建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网络环境。

  第三,强化监管。网信部门应加强对App的监管力度,特别是确立对未在应用商城上架App的监管方式,堵住监管漏洞。

  第四,行业规范。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涉案专业技术人员“从业禁止”。

  (选自周洪宇2022年全国人大议案建议,刊登已得到作者授权)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