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基建 >

绿电西输 +算力东送 解码东数西算三周年

2025-02-24 11:17:18作者:王洁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黄河因此自西向东奔流不息。东数西算工程就像大江大河,跨越数千里,自西向东输送着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算力作为 ...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长江黄河因此自西向东奔流不息。“东数西算”工程就像大江大河,跨越数千里,自西向东输送着对数据的处理能力。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石,是高端技术应用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国家安全和战略决策的重要保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

  “东数西算”三周年 交出低碳转型高分卷

  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同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 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完成批复,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三年来,一张算力版图徐徐展开,八横八纵的算力网交织。“东数西算”工程绝非简单的算力迁移,而是一场关乎生产力布局、资源高效配置和数字经济长远发展的深刻变革。往昔,我国的算力资源大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可受制于土地稀缺、能源紧张及环保压力,数据中心的进一步扩张面临瓶颈。

  为破解这一难题,“东数西算”工程应运而生,通过有序引导东部算力需求向西部转移,让西部充裕的土地资源、可再生能源及优越气候条件得以充分利用。此举不仅破解了东部数据中心扩张的困境,更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此过程中,算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合理调配,促进了东西部地区协同发展。

  2025 年的开年之际,正迎来2022 年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迎来三周年重要节点。

  随着《“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相继落地,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已从集中式布局转向“集约化、绿色化、协同化”发展。特别是“双碳”战略推动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数据中心平均 PU(电源使用效率)值已降至 1.35,较 2020 年减少21%,绿色算力革命正在重塑数字基建格局。

  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我国算力基础设施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嬗变。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从单纯追求算力规模转向'算力能效比’竞争新赛道,通过建立算力碳效标准体系、完善绿色金融工具,力争2025 年形成 PUE 低于 1.25 的算力设施集群。

  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推出的《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首次将“绿证交易纳入数据中心考核体系。上海临港新片区试点“能耗指标跨区置换”机制,允许企业通过西部绿电投资置换本地能耗限额,已带动长三角 40%的算力需求向西部迁移。广东韶关集群建立全国首个“碳效码”评价体系,对数据中心实施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倒逼企业采用浸没式液冷等先嗼籼百祊予进瑋蘋巅嚇颮囹榔术。

  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依托当地风电、光伏装机容量突破 4000万千瓦的优势,创新“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实现全年清洁能源供电占比达 85%。其中秦淮数据官厅湖基地通过智能储能系统,将弃风弃光率从 12%降至 3%以下,单机柜年碳减排量达 8.6吨,打造出“零碳数据中心”样板工程。贵州贵安新区作为南方最大算力枢纽,依托水电资源优势,联合三大运营商建成全液冷绿色数据中心群,PUE 值突破性降至1.15,年节电量相当于 2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甘肃庆阳国家算力枢纽引人“算力-电力”动态匹配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时优化服务器负载与电网波动,使可再生能源消纳率提升至 78%。中国移动(宁夏)中卫数据中心开创“光伏直供+蓄能备电”的绿电园区模式,实现全年谷电利用率超  90%。成渝枢纽研发的“算力智能调度平台”,可跨区域调配 30%的冗余算力,每年减少无效能耗约 12 亿千瓦时。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源网荷储氢”五位一体项目,通过余热回收系统为周边设施供暖,年替代燃煤 3.2万吨。

  华为云贵安数据中心与当地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接,将闲置算力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使果蔬损耗率下降 15%,创造“数字减排+产业增效”双重价值。阿里云张北基地创新的“AI调温系统”,通过机器学习预测负载变化,年节省制冷耗电 1.4亿千瓦时。

       川西高原 铸就中国绿色算力“主碑’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国算力成本正在稳步下降,相关政策也在持续加码。《关于深人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东部、中部算力需求较大、产业实力雄厚地区,探索开展城市算力网建设,实现国家枢纽节点算力资源与城市算力需求高效供需匹配,有效降低算力使用成本。

  西部节点在降低企业算力成本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低廉的土地成本,使得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进而带动算力成本的下降;另一方面,随着算力规模的持续扩大和算力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算力使用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降低了单位算力成本。成本上的巨大优势,使得西  部地区吸引了海量的投资和算力需求。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4 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东数西算”八大国家枢纽节点直接投资超过 435 亿元,拉动投资超过 2000 亿元,机架总规模超过195 万架,整体上架率 63%左右“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网络时延已基本满足 20 亳秒要求,新建数据中心 PUE 最低降至 1.04,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迁移,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让“绿电”变“算力”,近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在四川甘孜州等清洁能源富集地区建成了全国首个高海拔地区分布式绿色算力集群,有效推动当地清洁能源的就地消纳转化,将川西高原打造为中国“算力高原”。

  不同于一般“智算中心”高楼林立的场景,绿色智算舱项目  看上去“迷你”了很多。高效率能源使用,“秘密”就在智算舱的“集装箱”形态上。“早在2024年初,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便着手在川西地区开展分布式算舱试点建设。针对川西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分布式算舱以“集装箱”形态呈现,可根据水电站分布灵活部署,有效减少电力传输损耗。

  据了解,该算力集群由多个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分布式算舱”单元组成,各单元之间可通过网络连接并协同工作,以更好满足各行业对本地化和实时算力的需求。

  在此基础上,依托中国电信“息壤”一体化智算服务平台,可以实现该集群算力资源的全国统一管理和调度。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这种分布式绿色算力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降低了 50%建设周期从两年缩短至三个月,  为社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算力,广泛适配各类智算场景及业务需求。

  分布式算力集群的落地,开创了“算力主动找电”的能源消纳新模式。

  “项目采用“算力进舱、算舱近站”的模式,分布式灵活部署在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周边,减少输变电传输对电能的损耗以充分提升用电效能。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云网发展部(科技创新部)总经理杜自强如是说:“在空间维度,我们采用'算舱近站’部署策略在时间维度,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时对接电网负荷数据,利用弹性算力消纳谷段电力。项目采用'算力主动找电’模式,可有效对弃水、弃风/光等资源进行就地消纳。”

  这种双向协同将产生多重效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为西部清洁能源富集区开辟了“电能一算能一数据价值”的转化通道。

  与传统的数据中心相比,“分布式算舱”单元算舱为 14x3x3的长方体封闭式舱体,与传统数据中心相比更具备实现绿色低碳的条件:

  一是舱体采用封闭热通道方式,对气流组织进行了充分优化,提升了算力服务器对冷源的利用效率;二是采用水冷空调与自然冷源相结合的方式制冷,极大降低传统风冷空调对电力的大量消耗;三是舱体的定制化特点,意味着每个舱都易满负载运行,可极大提升舱体对电能的利  用效率。

  通过中国电信天翼云息壤智算一体化服务平台依托自研的算力资源管理层、算网编排层、算网运营三大核心能力,开展跨地域、跨厂商的算存资源纳管、算力度量、业务分发调度、资源弹性使用能力构建,并搭建全国算力交易平台开展算力交易撮合,实现超智算算力的一站式能力供应,让客户使用算力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

  杜自强表示,项目建成后,对川西高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价值方面,一是弃水电消纳,可有效解决中小水电站出路,为民族地区带来新的收人增长点;二是可有效带动本地产业链发展。

  在社会效益方面,一是全面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能源方面 100%使用清洁能源,并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多措并举实现 PUE低于 1.15;二是拉动当地税收增长,带来土地租金和人员就业,增加老百姓经济收人,维护社会稳定。

  展望未来,在“双碳”战略目标下,人工智能也将迎来爆发式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也将呈现指数级增长。提供低成本且绿色低碳的算力将对社会发展带来重要推动作用。

  杜自强表示:“分布式绿色算力集群恰好兼有绿色和经济属性,我们将坚持不懈对分布式算舱技术进行创新研发,不断迭代升级,期望在算电融合的大背景下,加快规模化部署,助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

  推动“算力+能源”发展 加速绿色转型

  《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提出“算力+能源”加快建设能源算力应用中心,支撑能源智能生产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5 年底,算力电力双向协同机制初步形成,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 80%。

  中国电信建成的全国首个高海拔分布式绿色算力集群,致力完善四川算力网络布局,打造四川绿色算力创新名片,将川西高原、河谷打造为中国“算力高原”,提升四川在全国数字经济中的能级,并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该项目充分挖掘川西高原丰富水电的能源优势,依托北纬30°优良气候条件,采用全新的易扩展、可移动的标准化集装箱式算舱设计,自然水冷技术,利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分布式算力可调度、可编排、可交易。实现算力高可定制化;100%可再生能源,电力就地消纳;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行业 PUE 最低。

  既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又能有效利用当地资源,还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定位契合,这个小小“算力集装箱”打开了四川甘孜发展“算力经济的新思路。

  根据《数字甘孜总体规划(2023-2025年)》,甘孜要把水电消纳产业区作为全州数字经济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以“一核多点”的集中式与分布式发展战略,重点打造甘孜州水电消纳示范区云计算中心。

  甘孜州提出,要抢抓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建设西部地区数据灾备中心机遇,围绕打造面向全国、覆盖涉藏地区的非实时性算力保障基地,大力发展数字产业。

  “目前以大数据为主导产业的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园区、得荣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这两个项目正在推进。”甘孜州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甘孜州将围绕推进“算力经济”发力实践,“不仅为绿电消纳找到出路,还有助于优化甘孜州产业结构,我们也会强化用地、资金、人力等要素保障。”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指出,推动“算力+能源”融合发展重在“融合”,包括在业务层面上做好供需匹配和精准对接,形成真正的应用需求供给和可持续的长效动力机制。同时,创新应用人工智能,丰富能源行业大模型应用,构建完整的“算力+能源”生态圈。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王艳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