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访宁波制造业信息化“扶龙”计划
摘要访宁波制造业信息化“扶龙”计划...
当前,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快。金融危机让我们反思,假如制造业没有信息化,别的不说,单就说原材料,今天下了订单,明天可能原料价格就变了,生产将受极大影响。因此,没有信息化集成,别说快速响应,根本就没法反应。有了信息化,企业才会具有反应的速度和精准度。
只有融合不可分离
宁波,民营企业集聚,这种所有制特点一方面决定了政府强制想让企业做什么几乎不可能,另一方面宁波企业在学习新事务方面跟进很快。基于这两点,宁波科技局局长郑瑜认为政府更多的作用在于引导,通过示范和指导性规划,让企业家主动重视信息化的建设。
跟随科技部的工作部署,宁波制造业信息化从“九五”开始,至今已经经历了近三个五年计划了,宁波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具体可以归纳为“5115”工程,即:推进5项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关,从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加强企业信息化的集成应用入手,提升10家以上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为“点”,100家“两甩”应用示范工程为“线”,扶持5个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上千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为“面”,通过以“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宁波市制造业信息化进程。宁波企业接受新事物快,响应速度快,付诸实践快,所以从“九五”开始,局部信息化的应用进展比较快,也有很多示范成功的例子。
郑瑜说:“MIE一步步走过来,从最开始局部的应用,到企业整体的网络化,再到更强调公共性,很符合产业的演化过程。”他认为不要人为去区分这是制造,那是服务,今后制造与服务将越来越不可分离,我国工业化发展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来改善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两化融合含义要有深层次的理解,推出创新的计划项目至关重要。
打造产业链竞争力
产业集聚是东南沿海地区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但还不能称为集群,郑瑜认为,从集聚到集群,信息化有很多潜力可挖。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100年后迈克·波特在1990年首先提出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郑瑜说:“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跨区域,产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整合,就可以把它看成是信息化链条,以实现全球化。比如大的跨国公司,通过简单的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跨地区的整合。”因此,郑瑜认为,制造业信息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就是要围绕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进行提升。但是,从国家层面看,则应该有更高的视野,不应仅仅局限于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更应该重视整个国家某个产业的提升。跨国公司供应链可以完全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因此,我们也应该从更大一点范围的区域进行考虑。
实际上,最好的方式就是由龙头企业牵头,辐射到产业链的上下游。不过,郑瑜认为,下游企业要分组一起推进,这样就可以使整个产业应用的技术水准全面提升。这里,大型企业应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除了提升配套产业以外,还应该帮助上下游企业提升相应的制造技术,而制造技术就是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制造技术。
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宁波更加鼓励集群式发展,兼并重组不单是体制的转换,更多是背后技术的辐射。郑瑜认为,龙头企业应该为民族工业的振兴承担一定的责任,应该对它有所要求,它有义务把技术辐射出去。不过,郑瑜所说的这个理念与以往推行的类似ASP的模式并不相同,它是基于上下游设计的,而ASP基本上是同类型企业使用同一个公共平台。“中国是制造大国,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继续推广下去。” 郑瑜说。
牵住龙头解困中小
宁波颇具特色的块状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瓶颈就是:基础薄、资金少、人才缺。郑瑜认为,可以通过产业进行划分,建立信息化平台,并以企业为主体,扶优扶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通过产业联盟等形式,推进优势企业联合发展,加强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合作创新,从而提升块状经济。
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是很完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担忧多。因此,在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上就存在一个“放到哪里”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因为整个商业环境的原因,中小企业普遍担忧比较多。郑瑜认为,可以考虑放到大的运营商那里去,比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移动等,这些公司本身就是大的运营商,相对来说信用度、认可度比较高。
除此之外,郑瑜表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企业的管理习惯。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不规范,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大。从理论上说,在公共的信息化平台上运行,对企业来说是好事,可以培育企业的规范化运作,但是企业并不一定习惯。正是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平台目前用得并不多。
不过,郑瑜认为可以换个思路,从产业链的角度建设信息化平台。“大的企业信息化程度高,通过它建设信息化平台,一方面可以将上下游与其配套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另一方面它也更清楚这些中小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功能模块,平台的功能会更加适用。” 郑瑜说,“其实以龙头企业为牵引的平台,在各地都有不少成功案例。相反,那些做成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能力往往比较差。”
但即使是这样,信息化的建设仍然比较困难,上述制造业信息化思路从理念上来讲可能挺好,但这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支持。因为这其中只要涉及到交易,就包含了许多金融业务,所以金融部门也要有所创新,这样就比较好。“制造业信息化问题已经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了。” 郑瑜说。
(编辑:eva)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