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处理反倾销、反补贴要以斗争求团结
2009-10-15 22:37:00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梅新育来源:
摘要处理反倾销、反补贴要以斗争求团结...
针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汽车产品和肉鸡产品,中国少有地宣布了同时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程序的“双反”措施;由于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刚刚就对华轮胎特保案作出了不利于中国的决定,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特保措施。中国“双反”的这两类产品进口额约20亿美元,与中国轮胎对美出口额大体相当。鉴于中国对外经贸争端的持久和广泛,中国的这项举动必然被视为对美国的贸易报复,而此举实际上可为处理对外经贸争端树立一个范本。
中国早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截至2008年,中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而且中国遭受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占份额高得与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成比例。据世贸组织统计,2008年外国对华新发起反倾销调查73起、反补贴调查10起,分别占全世界总数的35%和71%。2009年以来,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压力有增无减。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显示,2009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共38起,案件数同比上升26.7%。
以下因素决定了中国面临的对外经贸争端不仅持久而且广泛:
中国出口增长迅速,触动了进口国相关产业及其工会组织的利益。而且,中国是一个具有完整产业体系且区域发展水平落差较大、不同层次产业都能同时发展的大国,这就决定了与中国存在产业竞争关系的国家同时遍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奉行的西方代议制民主政体本身就容易使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取得与其实际经济实力份额不相称的政治能量。美国宪法将对外贸易政策决策权授予国会,这种体制使得美国那些主张贸易保护主义或贸易问题政治化的利益集团更容易左右国家贸易政策走向。印度等视中国为经济发展最大竞争对手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同样引进了西式代议制民主政体,这种政体使得其贸易政策决策常常显得冲动,而对中国的“瑜亮情结”也在时刻干扰印度等国的对华贸易政策。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某些势力的“帝国思维”进一步恶化了中国对外贸易争端的形势。
美国统治集团至少是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势力希望借助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打击中国核心产业部门,削弱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稳定性的控制能力。
经过这场危机,美国需要在正常经济思维和帝国思维之间做出选择,两者都承认美国软硬实力因危机而受损、中国软硬实力相对上升的现实,但前者因此而认为需要更慎重地处理对华关系,后者则因此更强烈地主张遏制、打击、削弱中国,以免中国成为其竞争对手。从美国危机后挑起对华贸易摩擦激增的现实来看,美国帝国思维的顽固性不可低估。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绝不希望看到一个全面贸易战此起彼伏,而是希望为国际经贸创造更平稳、更可预期的环境,但怎样才能达成这一目的?新中国的缔造者早已教导过我们:“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事实已经证明,在贸易摩擦中一味地退让只会推动贸易伙伴国内更多的公众追随保护主义势力。我们需要让贸易伙伴国内公众和保护主义势力看到两败俱伤的现实风险,从而遏制其道德风险。由此,中国对美国汽车产品和肉鸡的“双反”可能成为中国在对外经贸争端中树立“以斗争求团结”原则的标志性事件。
编辑:eva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