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经济发展模式应与阶段性特征相适用

2009-10-20 18:55:00作者: 来源:

摘要经济发展模式应与阶段性特征相适用 ...

在新中国60华诞之际,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人民出版社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联合举办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理论研讨会”。《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在会上首发。

《新中国经济发展60年(1949~2009)》、《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2——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1949~2009)》两本学术专著以翔实的史料和数据为依据,较为全面而又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6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经济成就,并从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与变革的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发展规律,回答了新中国究竟以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模式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个重大问题。

政协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宗兴表示,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之所以令世人瞩目,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并始终贯穿于新中国经济发展的60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邹东涛认为,中国发展的道路与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与后30年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在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机遇论并存的条件下研究中国问题,就必须探寻中国道路,这一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与会专家认为,经济危机是中国模式转型和改革深化的契机。现在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如何化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受阻,挑战了中国长期以来靠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成功在于30年持续的高速增长,用短短30年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问题。但这种以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同时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振,越来越难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否发生金融危机,这种模式调整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金融危机不过将这个周期大大提前,并成为逼迫中国进行经济转型的一个外在的契机。

表面看来,金融危机冲击的是出口产业,实质上,它冲击的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冲击的是传统产业结构,冲击的是我国微观基础结构和体制性障碍。

蓝皮书指出,过去30年的改革改变了中国国力贫穷积弱的局面,但它是生存型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为尽快摆脱贫穷落后而过分关注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转变,在发展模式上也应该与阶段性特征相适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无论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社会公共需求、政府职能都面临日益突出的转型压力。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全面地加剧了这种转型压力,中国未来能否在产业升级、财富分配、制度文明等方面实现实质性跃迁,能否让经济发展更加惠及普通民众,让普通民众分享更多繁荣,对后30年的中国改革发展无疑是一个战略性的挑战。

编辑:eva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