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黄奇帆:重庆“开放高地”路线图
摘要以前西部吸引外资一般只有几亿美元,十亿美元,重庆到了2007年的时候也就是10亿美元,所以我们去年的开放高地定下一个目标,2012年当年外资吸引的数量要力争达到60亿美元,这是很高的目标。...
以前西部吸引外资一般只有几亿美元,十亿美元,重庆到了2007年的时候也就是10亿美元,所以我们去年的开放高地定下一个目标,2012年当年外资吸引的数量要力争达到60亿美元,这是很高的目标。
第二就是进出口贸易的总量要达到300亿美元,但我们2007年还只有70亿美元,所以这个量也是一个很大的推进。那么我们还要进一步,比如说要走出去海外投资,还有劳务输出,抓国际经济方方面面的活动,包括集装箱港口的吞吐量,包括工业销售值中外资企业的比重等等,差不多有8个指标,这一年下来我们在努力推进当中还是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重庆吸引外资今年可望达到西部第一
一个就是我们吸引外资的数量2008年一下子跳到了27亿美元,也就是从2007年的10亿增长了1.7倍,这已经是在受到世界金融危机严重挫伤进出口的背景下,我们这个地方产生了很大的增量,预计今年全中国的外资投资数和各方面也是受一定影响的。今年我们估计可以到35—36亿美元,西部11个省我们是第一位,今年有可能成为最大的一个市,至少在西部我们成了第一位,当然这数跟东部还是不能比,哪怕东部今年掉30%,由于它的基数很大,我们涨20—30%,我们基数小,东部跟西部比较可以是最大的单位。
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助力重庆外贸上500亿美元台阶
我们进出口贸易去年达到了100亿美元,我们认为,预计2012年不仅仅是市委定的300亿美元能实现,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推到400—500亿的进出口量,这样的范围在西部也可以是比较好的领先。
要实现这样一些工作效果,我们依靠两个方面:一个是产业目标上有了新的战略措施,一个是在工作保障条件上我们也有了一些战略措施,我下面就把这两方面情况这一年抓西部开放高地建设这两方面的战略措施跟商务部的领导沟通一下。
一是产业要突破,以前西部的产业是大黑粗,比较笨重,基本上是内销型的,所以从进口到出口跟国际贸易的关联度不大,要想我们的产业跟国际关系密切,那么你在产业上是要有突破的,我们这一年应该在几个产业方面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突破。
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方面,原来重庆六七千亿里的工业销售里面,电子信息产业的制造业只占5%左右,我们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占全市工业销售值的30%,而重庆工业本身这几年可能翻了一番,信息产业的数量那就不是翻一番,而是要翻两番,这样才能把它推上去。
这里面我们现在的目标有那么几大块,比如说我们最近跟惠普、富士康合作的2000多万台笔记本,这一块可以形成300亿美元左右的进出口;第二有4000万台打印机,还有500多万个服务器,另外还有几百万台路由器,这些项目到位以后应该会有4000多亿销售值,这个4000多亿销售值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跟外销联系在一起,笔记本2000万台都是外销,刚才说的服务器、路由器、打印机、手机,一半是外销一半是内销,如果算成美元,形成的进出口就差不多400个亿。我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这些项目完成加上我们原有的100亿美元,我们400、500亿美元目标就能实现。这样使重庆一下子翻两番进出口量,这是产业突破。
另一方面软件产业,软件产业也有五个当令的主打品种。一个就是软件的外包开发,就说国际商的各种各样的公司把软件外包给了比如惠普或者IBM公司或者其他的软件公司,他们再把软件外包给了重庆,由重庆的软件公司加工出口,这一块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2年要发展到1万多人。
第二个是软件测试中心,关键测试中心就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软件开发的,凡是新产品、系统产品都要进行软件性能测试,哪个地方是测试中心哪个地方就有可能成为软件高地,因为你测试中心在那里,各种类型的软件公司都有可能进行测试。所以重庆有这么一个测试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国际软件服务,因为各种各样的国际化软件公司都跑到重庆,这个测试过程就是一个国际化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开发服务的一个过程。现在我们已经建了一个亚太区的软件测试中心。
第三个就是各种软件的分包中心。大家要理解一个概念,我们贸易批发有一个贸易中心的市场、一个交易场所,连锁超市搞大了以后,几百个超市需要有一个配送中心。软件外包开始是一个企业点对点的服务,到了后面是一个承接几百个软件,承接到这个定单以后又分包给几个软件外包公司,最终这个软件大公司可能什么软件都没有开发,就可能变成交易所了。如果什么地方成了软件外包内包承接和分拨的交易中心哪个地方就是(分拨中心),重庆争取建立中国的一些软件跨国公司分拨中心,报纸上前不久披露我们跟EDS签订了一个软件分拨中心的一个协议,这个协议在实施之中,我们争取到明年把这个分拨中心建立起来。 EDS是一个一年软件外包开发300亿美元的公司,他如果能够拿个50亿美元到我这儿分拨出去,那整个中国公司都会为了近水楼台先得月到重庆开分部。
第四个是像呼叫中心这样的服务系统。现在我们已经有几个呼叫中心,呼叫中心不是拨打电话,而是进行销售,像惠普的呼叫中心实际上就是一个销售中心,用电话联系的方式直销惠普产品。所以这里面的人要懂英语,第二要懂业务,第三要懂外贸,所以这里面打电话的人都是专家、都是业务骨干。
第五块就是各种数据处理、信息处理的一些业务,这些业务其实就是包括各种公司的基础数据处理或者各种信息服务,甚至是财务会计结算这一类的事情。我们设想软体方面主要是这五类业务,这五类业务如果在重庆搞起来,到2012年能够有500亿人民币的销售量,这个500亿能顶电子信息产业2千亿,因为这个500亿90%会形成GDP,它的营业额500亿因为基本没有消耗原材料,几乎就是增加值,所以,80%—90%转化成增加值,电子信息产品1千亿形成增加值就是200亿,所以我们很看重这个软体服务的营业额。
重庆将建成面向世界的物流中心
三就是物流,也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范围的。结合加工贸易的发展,各种软件产业的发展,重庆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工业基地的发展,物流中心是贸易中心的前提,是经济中心的前提,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在铁路、航运和空中运输方面都要有突破。
从水路来说,我们2000年的时候集装箱吞吐量才到了2万箱,港口的装卸能力是4万箱的能力,我们去年的实际吞吐能力50万箱,装卸能力已经到了90万箱,到2012年我们实际吞吐量如果是200万箱的话,我们希望港口能力能够到400万箱。
铁路这块,我们叫做通向三大洋。从重庆到上海的快速铁路正在建设,到2012年通车,重庆到广东的铁路也通了,这个都是往太平洋走的;现在正在建设重庆到云南然后通缅甸的铁路,这个通了以后就是通向印度洋了;还有就是13年双轨铁路通了以后,就是欧亚大陆桥通向大西洋,是13天,我们现在从上海的铁路如果经过俄罗斯到那边,大体上要20多天,这里面就有很多调整的余地。
航空方面我们主要推动重庆航空枢纽的建设。以前重庆机场每增加一个人奖励一块钱,现在人多了,我们跟机场讲人多我不管,我奖励货物,每增加一吨货物奖励多少钱。
物流方面当然不光是硬件的交通条件,还有第三方的物流公司的一些措施,还有各种物流企业的政策我们都在推进中。
这是第三个方面,争取把物流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都搞上去。我们重庆有一个优惠政策,全中国物流企业现在的所得税都是25%,包括西部各个省也都是25%,但重庆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从2000—2020年只要是政府鼓励的就是15%的所得税。物流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当然是我们鼓励的,那么就应该是15%,所以我们现在重庆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是15%所得税,应该说这方面都能刺激这个产业发展。
重庆将建成参与国际竞合的金融中心
第四块就是对外开放中的金融业。作为服务业当中的最尖端的一个产业就是金融业,我们用开放来促进金融业,主要做四件事。一个就是尽可能多的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到重庆落户,今年我们有三个外资银行一个外资保险公司会在重庆落户。第二个外资投资方面,就是金融类投资,比如说租赁公司也好,外资的私募股权基金,我们的企业到海外去上市吸引外资,然后外资的企业如果入股到我们的金融单位来也是一种开放性的金融,再有就是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来投入。
总之重庆的这些银行走出去到海外上市,包括外资的资本进入重庆金融机构购买股权,也包括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来重庆发展,这个也是金融方面的一种业务。再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现在国内的企业到海外去上市,到海外去投资的一些资产购并。还有我们也在推进跨国公司在加工贸易范围内金融业务的发展,因为正常的国内外进出口贸易的结算,每个城市、每个地方都在进行,这个不用作为专业措施推进,但是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实际上所有的产品都没有关税,都没有国内的税,实际上都是出口,出口都退税,然后外边进来的零部件加工以后是保税,跟金融一样的业务,这种两头在外的大量加工贸易从进项物流到结算物流,我们希望把它更多的拉到重庆,因为这些业务跟地理位置无关,也是通过电汇的方式传递过来。
在这个意义上讲结算中心放在哪儿都可以,但是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是过去十年几千亿美元的沿海加工费,赚的是加工费、劳动力的成本费,计算几乎都在香港、新加坡,我们的银行几乎都不做这种业务,什么原因呢?这和我们的外汇管理体制、各方面因素有关,所以我们觉得要争取把这个业务拉过来的话,如果说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是他垂直整合的产业结算中心,但是加工贸易的跨国公司的结算中心一般和加工贸易的所在地有关,但是加工贸易的生产地可能在几十个地方,他放在哪儿都可以,关键你靠什么把人家拉过来。
所以我们希望把它拉过来,就是通过开放吸引方方面面的产业,旅游也可以吸引,商贸也要吸引,方方面面都要吸引。作为我们重点突破的一个是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一个是软体的外包业,第三个是物流方面,因为物流是促进世界要素流动的环节,第四个是金融,我们争取有所突破。
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两江新区,重庆“出海”的三大平台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的保障措施。重庆政府最近这一年也努力推动了四个层次的保障措施,第一个层次的保障措施就是跟开放有关的加工区,重庆过去的十年已经形成了经开区、高新区这样一种层面的开发区,然后再加上几十个区县搞的工业园区,这两个层面作为一个基本的开放平台还不能适应我们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今年我们要推动三个平台,一个是年初时候国务院批准我们建立西部第一个保税区8.3平方公里,这个保税港区我们已经启动,争取明年开始运行。第二个是我们在西永将打造一个7、8公里的出口加工区,这个出口加工区的性质不同于保税区,出口加工是两头在外的制造业,就是我刚才说的我们以后2千万台笔记本、路由器、打印机、手机,只要跟出口有关的,两头在外的就在这个出口加工区域,这7—8平方公里就是几千亿的销售额,所以这是经典的出口加工区。
这两个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任何产品都是保税的,国外产品到这个保税区就可以退税。从这个意义上来搞加工贸易,这是一个高地要求,必须如此。所以国家给我们配备了这两个宝贝疙瘩,这两个区是我们之所以能打造西部开放高地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两个区,我可以说2千万台笔记本电脑,包括现在说的打印机路由器都不会谈成,为什么这些项目突然都在今年谈成了,为什么2005年、2006年都没有启动,就因为现在这个政策到了。这个政策是谁给我们的呢?是商务部、海关给我们支持批下来的,所以在这里也非常感谢商务部和中央其他部委各方面的同志。
这是一个措施,就是在原有的开放平台上又增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再加上今年可能批准的两江新区,这样重庆区域性的开放平台就出来了。
建立面向世界的区域经济体,需要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个保障措施就是政府推动加工贸易发展的时候,我们努力创造一个“三个较低、两个打平、一个提高”的工作机制。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加工贸易之所以能从沿海搬到内陆来是要有理由的,这个理由就是这个加工成本比沿海低,税务成本、劳动力成本都比沿海低,人家来了觉得成本低了就有可能从沿海搬到内陆。第二,内陆离沿海毕竟是2千公里,如果物流成本超过了加工方面的三个好处,最后得不偿失他也不会过来,所以我们不能说我们的物流成要比沿海低,那有点唯心论,我们只要是以航空、电讯其他方面作为运输载体就应该打拼,如果是铁路和轮船,汽车运输的那我们就不搞两头在外,因为这两头在外两会有4000公里,肯定是不合算的,如果我们是卡车、货车、火车、轮船运输的,我们就是一头在外的开放,如果是航空和电讯的产品为运输载体的我们就搞两头在外,总之两个打平是工作前提。然后一个提高就是服务贸易水平,因为加工贸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物流、包括保税、包括金融服务包括其他的都与其服务贸易有关,所以我们服务贸易水平要提高。三个成本因素能够比较大的降低,这样就能够把加工贸易开放业务搞上去。
第三个措施就是吸引外资的时候不能在制造业一棵树上吊死,房地产城市建设也是吸引外资的重头戏。我们去年27亿美元大体上1/3工业,1/3是房地产,还有1/3股权,今年我们36亿美元也是大体如此,也是1/3是房地产的投资,还有1/3是工业,还有1/3系外资购买我们的存量资产,或者是外资投资我们银行的股权,保险公司的股权,租赁公司的股权等等,也就是我们国有资产能够转让存量盘活转让给外商,通过这样多方位、多层次的吸引外资,所以我们的外资到位数从原来每年几亿美元一下就跳到现在的20、30亿的层次,我们也有信心到2012年(当年)能够达到60亿美元以上。
第四个措施就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这个投资环境包括交通环境,包括城市的配套环境,包括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和人才供应的保证的环境,包括金融业。国家现在规定的优惠政策是2012年到期,所以我们希望把这个政策延长到2020年,作为建议来说,我提两条。
一个是西部大开发政策至少把它延长到2020年,延长到2050年更好。这是一个想法,我们跟商务部提这个建议,到2010年之前中央应该有结论,这个对实现东西统筹、实现科学发展观是有战略意义的,而且新加坡的所得税是15%,台湾是15%,香港是17.5%,现在越南也是在15%左右,如果我们国内普遍高的话就有不合理,各方面都会有问题,如果我们不全方位15%,至少让西部多几年也是应该的,因为东部30年应该平衡了,而我们刚刚十年。
第二个我们在研究结算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概念,我们国内的外汇管理基本上是按正常的一般贸易来设定游戏规则,报关员也好,结汇的人员也好,一个企业一个公司就可以把它解决掉,但是假如有300亿的加工贸易,可能每天涉及到上亿美元的进出,这个上亿美元进出每天会有几十批次,这边进来下单那边就要生产,生产以后就要上飞机运输,而这样就涉及到几十个企业之间的物流过程,如果每一个批次都要撕几单报表查,这样会使我们劳民伤财,工作效率归零,没什么意义,最后效益又低,最后使得沿海几千亿美元的跨国结算都不能在中国生成。
如果这方面能解决,我相信我们周边的结算中心就可以到中国。目前,世界十大银行有四个在中国,现在中国银行业务什么都强了,就是结算业务没有,连中国工商银行都没有,现在他是世界第一大银行,利润数量最多,但是他都做常规的,就是因为我们的外汇体制。我的意思是这件事不是金融问题,会涉及到实体经济加工贸易当中的利益问题,这是我们在推动结算中心过程中的感到的一些框框,我们希望商务部的同志帮我们出出力,能够帮我们打通这些,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开放性工作,我就讲这些。(记者 王小妆 根林)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富士康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