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安徽信息化助力企业“绿色制造”能力

2011-04-01 17:56:00作者: 来源:

摘要安徽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拓展企业绿色制造能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

  安徽省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拓展企业绿色制造能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高耗能行业,我省大力发展节能降耗信息技术。马钢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的能源管理中心并开发能源管理系统,带动整体能源管理水平提高。马钢新区能源中心EMS系统投运后,实现了能源设备的实时监控、能源调度、能源管理一体化,在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能源管理水平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成为全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的“样板工程”。2009年以来,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马钢的高炉顶压高精度稳定性控制技术、临泉化工股份公司的氨合成塔温度自动控制及优化技术,分别入选第一批导向目录。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两化”融合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推手。铜陵有色通过自动化手段,实时监控和调节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情况,大大提升节能减排水平;通过建设生产调度平台和企业ERP应用平台,实时监控节能减排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了循环经济;通过采用自动检测系统,实现对废酸、废水和废气的自动检测与预警。“十一五”以来,铜陵有色主产品阴极铜综合能耗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了22.5%;2006年至2009年累计完成节能量5.5万吨标准煤,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一五”期间节能4.89万吨标准煤的节能任务。

  通过“两化融合”,形成一批“绿色制造”骨干企业。马钢和铜陵有色已顺利通过工信部评选,成功入选国家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名单。作为亚洲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海螺集团近年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广实施余热发电、垃圾焚烧等节能环保产业,全力打造生态环保型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电业务控股装机容量约占全省统调装机容量22%的皖能集团,先后对40多台高压电机进行变频技术改造,凝结水泵、一次风机平均节电率在50%以上,引风机平均节电率在30%以上。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