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中国汽车业重组(下)

2009-10-20 23:10:00作者:付辉来源:

摘要中国汽车重组的动力并非来自于内部的真实需求。套用时兴的说法,中国汽车市场现在的变动,更多的是“被重组”。这一隐藏在中国汽车兼并重组背后的力量,在最近数年来一直左右着中国汽车前进的方向。诸如广汽集团和北汽控股的动作,只是这种力量的一种表现。 ...

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生产的是利益,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生产的是汽车。

中国汽车重组的动力并非来自于内部的真实需求。套用时兴的说法,中国汽车市场现在的变动,更多的是“被重组”。这一隐藏在中国汽车兼并重组背后的力量,在最近数年来一直左右着中国汽车前进的方向。诸如广汽集团和北汽控股的动作,只是这种力量的一种表现。

以中国汽车近10年来的动向判断,跨国汽车公司的需求是其背后的真正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为能达成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合作,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才开始重组国内的汽车制造商。这种重组活动本身,再次彰显了中国汽车对外资的依赖度。

毫无疑问,从1978年中国汽车正式引进外资是符合发展潮流的,它符合当时中国汽车所缺乏的产品、技术等。但在经过30年的合资后,中国汽车的患上了过度的依赖症,这与现在倡导的做大汽车产业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在一汽、东风、上汽三大汽车制造商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特点。而现在,广汽集团、北汽控股再次复制了这一模式。以事实看,这种模式已经获得了官方认可。

不过,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在逐渐的显现出来。它使得致力于自主发展的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在市场层面,以奇瑞汽车的发展为例,这家位于安徽芜湖的汽车制造商现在碰到的是提升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含金量的难题。其高端产品东方之子的售价处于合资品牌平均售价的一半以下。要解决这一难题,可能需要另一个30年。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恐怕很有多。就像任何历史事实一样,要找到答案源头,在中国恐怕及不容易。但不可否认的是,跨国汽车公司力量对中国汽车命运已造成主导性的局面。在最近10年中,这些跨国汽车公司基本经历了两次大变化,这也带动了中国汽车的变动。

第一次重大变化的外因是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内因是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谋求做大汽车产业,而跨国汽车公司在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急于整合在中国的资源,夺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与跨国汽车公司的需求推动了市场层面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的体现形式是由中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出面整合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工厂,然后建立合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一汽集团与丰田之间的合作。

2002年6月14日,一汽集团与天汽集团达成重组协议,由一汽集团整合天汽,业界称之为天一合作案。由于之前,天汽集团与日本丰田之间有合作,这样以来,就变成了一汽与丰田之间的合作。

2002年10月21日,一汽集团再次出面整合了丰田在四川的生产基地。这样以来,一汽丰田就完成了丰田汽车在中国已经建立的生产基地。

而这样的结果,对丰田汽车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对中国市场考察了对年以后,它借助一汽的力量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与此同时,一汽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是难以估量的,这为丰田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保障。
 

 

这一过程中,丰田将Majest车型的技术转让与一汽集团,协助其对红旗自主品牌进行改造。一汽集团可以暂时缓解发展自主品牌带来的压力。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就在一汽集团忙于与丰田就新建立的合资公司运作时,丰田汽车却分出力量与广汽集团建立了广州丰田。这是以丰田而不是一汽集团的利益为选择点的。

该事件呈现了这样的逻辑:按照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定,丰田在中国的乘用车合资公司只能有两家,丰田与天汽集团和四川方面已建立了两家合资公司,不可能再建立新的合资公司,中国市场的潜力使得丰田汽车必须找到新的力量来重组这两个相对较弱的合资伙伴,一汽集团想与丰田建立合作,这样由一汽来整合丰田在中国已有的资源顺理成章。对丰田而言,是一汽集团成就了它与广汽集团的合资。

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的重组,是上一轮重组的余波。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汽车制造商已基本进入中国,他们之间的差距存在于中国化的速度快与慢。大多数跨国汽车公司已基本完成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布局,接下来这部分汽车制造商需要加强对合资工厂的控制。而中国化速度慢的跨国制造商需要寻找广汽集团和北汽控股这样的合作伙伴。

广汽集团重组长丰汽车,与三菱汽车之间有直接的关系,而东南汽车与三菱有合作关系,这样以来,三菱汽车可以利用广汽集团做大的计划,推动相互之间的重组。而在表现形式上,广汽集团占尽主动。之后,广汽集团将与三菱建立新的合作。

既然戴姆勒·奔驰选择北汽控股为主要合资伙伴,两者既成立了成用的合资公司,也成立了商用车的合资公司,那么戴姆勒在福建的项目就需要有新的力量来整合。由北汽控股出面,成为最理想的计划。

跨国汽车制造商在市场格局上,已成为中国汽车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它所带来的非正面作用被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掩盖了。不过,它迟早会暴露出来。■(责编:Catherine)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