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汽车业需要“无为而治”
2010-01-25 07:30:00作者:管婧来源:
摘要汽车制造商们面临的难题是,纳税人掏钱的刺激消费需求的激励措施即将到期,例如美国的“旧车换现金”计划。在德国,预计这将导致今年需求在2009年人为提高的水平上出现大幅下降。 ...
经历了喧嚣的一年,汽车行业又重返正轨,但前方仍障碍重重。
汽车制造商们面临的难题是,纳税人掏钱的刺激消费需求的激励措施即将到期,例如美国的“旧车换现金”计划。在德国,预计这将导致今年需求在2009年人为提高的水平上出现大幅下降。
然而,本周底特律车展上谨慎乐观的气氛显示,从去年那场大洗牌中幸免下来的公司正期盼着复苏。福特(Ford)和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都公布了全球乘用车业务方面的雄伟计划。
对汽车业纾困的后果之一,是全球产能过剩依然是一个大问题,使得许多公司充其量不过是勉强盈利。不过,这场危机使汽车制造商们逐渐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希望变得更为国际化,常见的手段是建立跨国联盟。
菲亚特(Fiat)与克莱斯勒(Chrysler)结盟,大众(Volkswagen)与铃木(Suzuki)缔约。菲亚特-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塞尔焦•马尔基翁内(Sergio Marchionne)的预言,似乎可能很快成为现实——整合趋势将催生6家全球性汽车制造商。
各国政府有责任推动汽车行业创新,提高效率,这两点都是汽车行业所亟需的。政府已经为或许本应任其倒闭的公司提供了支持,他们也应该允许零星整合计划的进行。
第一要务是允许汽车公司通过关闭工厂减少产能。如果欧洲每个国家的政府都阻挠本国工厂关闭,就不可能缓解整个欧洲的产能过剩。菲亚特关闭西西里一家制造工厂的计划就是一个考验。
第二项要务是提供激励措施,促使行业转而生产排量更小、油耗更低的汽车。美国汽车企业在全球遭遇疲软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过度依赖国内市场对卡车及运动型多功能车(SUV)的需求。
汽车业的轴心已经开始向新兴市场转移,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如果欧美企业希望保住自己的竞争地位——象其本国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就必须跟上这些变化。
过去一年,各国政府对汽车行业大加干涉,而且还将继续通过监管与税收措施在幕后操控。现在他们的最佳选择就是放松监管力度,以及不妨碍必要的重组进程。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全球大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