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电子信息业“大融合”起步

2012-03-12 16:16:00作者:金烨来源:

摘要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产业链整合及资源优化重组、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模式创新。...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2012年2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旨在新时期、新环境下为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指明发展方向,以求增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质量效益。

  希望与问题并存

  电子信息技术是极具生命力的先导性技术,如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均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写入了国家战略之中。近几十年正是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从而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带来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否发达,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参与《规划》撰写的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李认为,“十二五”既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由大变强的攻坚时期。《规划》基于这一定位,主要从技术演进趋势和内外部环境分析了“十二五”期间产业面临的形势。

  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实现6.39万亿元,五年平均增速15.57%,增加值达到1.40万亿元;电子信息产品出口5912亿美元,五年平均增速为17.1%;彩电、手机、计算机、多种电子元器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李介绍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抓住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从而实现了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依然面临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仍处价值链中低端、研发投入强度低且投向目标较分散、产业政策环境亟待完善、内需带动机制尚未健全等。

  赛迪顾问分析师王莹表示,目前我国某些低端制造业正面临比较大的发展困境,从事低端制造的企业获利水平不是很高,国家也在思考如何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如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李表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要完成年增速不低于2011年的任务目标。从国际环境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现有问题来看,完成该任务目标并不轻松。目前,我国内需市场的开拓还不够,缺乏刺激内需增长的因素。“十二五”期间如何拉动内需,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力推融合与应用

  李告诉记者,根据《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以及结合产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电子信息制造业规划提出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融合发展和应用驱动是这次《规划》的亮点之一,也是贴合工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李说。

  融合发展旨在强调抓住产业融合化的技术趋势,推动产业模式创新。这不仅包括产业链整合及资源优化重组、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也包括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模式创新。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李解释道:“融合可以是产品与产品的融合,也可以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扩大一步讲也可以是产业与产业的融合,例如电子信息制造业与软件业的融合。”

  “强调融合性发展,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发展相关产业,是各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例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的云计算、物联网都是融合性的技术。”王莹说。

  应用驱动强调要深化应用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实现“以用兴业”,并发挥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应用驱动更加突出了市场的地位,这对产业而言意义重大。

  王莹表示,尽管在电子产品的产值上,中国位居世界首位的优势可能继续保持,但一直以来,产品的自主研发与创新都阻碍着产业规模及产品价值的扩大提高。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在产品创新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目标:百强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累计总量达到130万件左右。此外,《规划》还要求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及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技术难关。

  与此同时,《规划》还强调要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的重点。

  “支持性资金的流向应是围绕产业核心基础环节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例如: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移动智能终端、关键配套元器件和材料,”李说,“资金支持的重点是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完善配套产业链,形成整体竞争力”。

  完善产业链培育骨干企业

  从电子信息制造业全产业链角度分析,按照最终产品形态的不同,可将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致划分为基础电子产品、整机产品和应用电子产品。其中,基础电子产品包括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整机产品包括计算机与网络设备、通信设备及终端、数字视听等;应用电子包括机床电子、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电力电子、航空电子、船舶电子等。

  李指出,《规划》立足于产业链各环节,根据不同领域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重点:一是推动整机价值链提升,包括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品牌建设三个方面;二是实施基础电子产业跃升工程,涉及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新型平板显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基础领域;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包括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及提升传统产业、推动量大面广的应用电子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此次《规划》包含了《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十二五”规划》和《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产业“十二五”规划》3个子规划。王莹认为,三个子规划的出台符合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近几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有产业链向上延伸的趋势,产业链向上游延伸,整机向元器件、组建等上游延伸的趋势明显。

  《规划》中还指出:“显著增强骨干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自主品牌市场影响力,形成5~8家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努力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亿元的大企业。”

  “这些大企业以整机制造领域为主,重点集中在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平板显示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整机制造领域规模经济效益显著,已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如通信的中兴、华为,电视的六大厂商,计算机的联想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鼓励这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李告诉记者。

  对于继续鼓励扶持这些大型骨干企业,王莹表示这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她认为未来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除了要进一步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深化行业应用外,政府还要进一步落实产业的合理布局,推动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企业的兼并重组,支持中小企业要向专精发展,实现企业合理分工,发挥自身优势。

  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产业链整合及资源优化重组、产业组织形态及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模式创新。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