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制造 >

新食品安全法推动食品安监上新台阶

2009-04-02 16:25:00作者:雷赫来源:

摘要2月28日,新食品安全法被通过,并将于6月1日施行。由此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 食品信息不对称

■ 追溯体系保安全

■ 戴着“蓝项圈”的奶牛

■ 向供应链要保障

■ 诚信是本位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并将于6月1日生效施行。届时,1995年10月30日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将同时废止。由此,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大,食品安全从来都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追求。去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其中暴露的,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的漏洞以及预警机制的缺陷。在深刻反省的同时,人们开始在各个方面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部署。其中,信息化手段就是重要的内容。

3月15日,南京市工商局开始着手建立远程监管系统,以有效监管食品安全。通过将所有食品企业的信息与工商局网站实施对接,一旦发现问题食品,10分钟内便可通知企业,半小时内下架封存。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借鉴了北京在奥运会期间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经验。

的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人们看到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功用之大。通过一个小小的RFID(射频识别芯片),食品食用者可以轻松掌握食品背后的所有信息,这些信息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包括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

奥运会结束后,食品安全监管同样没有放松,而是过渡到了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继续服务于首都人民的食品安全。在最近举办的“2008年信息北京十大应用成果评选”活动上,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成为了获奖成果之一。

然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仅靠几座城市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而要扩展全国各地、更多的食品企业以及食品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通过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措施,使得食品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形成充分的信息互动,从而实现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

固然,信息化手段可以对食品安全监管提供莫大的帮助,但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机制也是让人们吃得放心的重要保障。对此,《食品安全法》已经有了明确体现。

在过去的基础上,《食品安全法》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职责,确立了分段监管的体制。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还将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协调指导各监管部门的高层次机构。可以预见,在技术和管理的双重推动下,我国食品安全将会越来越完善。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曾经用这句话来鼓励大家。面对食品安全问题,快速建立一套高效放心的食品监管体系,这句话同样贴切。

食品信息不对称

食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消费者并不知道,这就为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太复杂了!”

对于中国食品行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国家电子标签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罗洪元很是感叹。

如果从一颗速冻饺子去看待食品安全,我们可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用作饺子皮的面粉是哪个工厂生产的,用作饺子馅的肉是来自哪个屠宰场,那批生猪是谁养殖的,吃过什么饲料,是否打过防疫针,曾经生过什么病,饺子馅中的蔬菜是否新鲜,种植过程中是否农药过量,饺子的制作环境是否经过消毒,其后的贮存运输过程是否卫生合格……

如果说,每一个问题都代表一个食品安全隐患,那么,如此庞大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底该用怎样的措施去解决。从曾经的“甲醇假酒”到后来的“苏丹红”再到最近的“三聚氰胺”,或大或小的食品安全事故总是“冲击”着人们的视线,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只有吃了才知道”

在过去几年中,或此或彼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们认识到了许多专业名词。比如火腿里的敌敌畏,咸鸭蛋里的苏丹红,火锅里的福尔马林,木耳中的硫酸铜,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与此同时,人们也因此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为什么人们总是在经历了问题食品带来的伤害后,才去追究认识那些“隐藏”在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呢?

“这就是食品信息不对称,它是导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最主要原因。” 罗洪元告诉记者,“食品质量有没有问题只有吃了以后才知道,如果肉眼能够看到问题,人们就不会去吃,所以,人们在食品安全上付出的代价远比其他东西来得大。”

在超市的货架上,人们虽然都不知道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但食品有它的特殊之处。

比如杯子,学术上被称为搜寻品,消费者如果看到上面有个缺口,就知道它的质量可能不好,也就不会购买。再比如毛巾,它被称之为经验品,消费者买回去后,如果用的时候掉了毛或者起了球,他可以仍掉换用别的。

而食品不一样,它被称之为信用品,对于一袋食物,消费者通过肉眼往往看不出什么问题,甚至在吃的过程中也不觉得口感有异样,只有当把食物吃到肚子里后,感觉身体不舒服了,食品安全问题才实质性地暴露出来。

对于食品而言,它由谁制造出来,使用了什么材料,通过什么方式加工的……购买使用的消费者并不全都知道,能掌握这些信息的人只有生产者本身。显然,这种信息不对称为食品安全问题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

“从信息化角度看,食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就是打破食品信息不对称,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信息平衡的关键手段。”

罗洪元认为,“通过各种技术形式的食品信息追溯管理,使食品信息从原材料的上游,到生产加工的中游,再到运输消费的下游,实现食品信息的全过程监管,从而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可靠。”

“食品行业信息化水平整体落后”

“信息化手段的确能给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帮助,但是,相比金融、电信、制造、医疗等行业,目前我国食品行业信息化水平整体还很落后。”对于破解食品安全的问题所在,罗洪元又点出了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与我国食品行业的企业特征是密切相关的。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年发布的《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显示,当前国内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2.6万家,规模以下、10人以上的企业6.9万家,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35.3万家。

也就是说,全国的食品生产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几乎占了整体的80%。

可以想象,10人以下的小企业小作坊,何以谈得上信息化建设,更不用说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物流供应链系统等。

以国内一家大型啤酒制造企业为例,其在华南区域的经销商有近3000个,对于大部分小规模的经销商而言,信息化最多只是一个停留在脑海中的概念,在相当一部分经销商中,除了拥有国家指定的报税系统外,在产品流通方面的管理还远未达到信息化的要求。

“我们做这一行好多年了,从进货、库存到销售,几个业务员、几部电话、传真机,就够了。信息化再好,对于我们的业务量而言,十有八九也是浪费。”一位经销商曾如此坦言。

在双汇集团CIO刘小兵看来,现阶段,中国生产食品和西方国家有着显著的不同。西方国家大多是集中式、规模化的生产,这样自然便于管理。而国内生产食品大多还是粗放式、小规模,这就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作为曾经留学加拿大、如今掌管国内规模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集团信息化建设的人,刘小兵深知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于食品行业的发展以及食品质量的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事实上,我国食品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通常是个体生产、分散经营,很难集中管理,这样就导致了管理成本高于西方的集中式管理,这也是造成我国很难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原因之一。

博科资讯物流顾问王颐中介绍,食品制造行业的特点是市场需求变化快,受季节、节假日影响大,产品种类繁多,有多包装管理要求,销售渠道庞大,销售环节复杂,终端零售商对业务响应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对质量管理、批号管理、有效期管理、配送的及时准确性要求很高,如何借助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好产品,以争取最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是当前食品制造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技术 新动向

尽管食品行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但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一些上了规模的食品企业仍然迈了颇具“前瞻性”的步伐。

大概也是为了挽回企业的公众形象,在发生“三聚氰胺”事件后,蒙牛、伊利两家奶制品企业相继开展了乳业“透明”运动,即通过互联网将牛奶生产过程向社会公众全程直播。这正好是解决“食品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最直接方式。

自2008年11月17日开始,消费者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登录新浪、优酷视频、天线视频等大型网站,就可以进入一个24小时的网络直播窗口,通过该窗口,每个人都能看到从奶牛饲养到机械挤奶,从产品灌装到出库流通的全部细节。可以说,此举开创了我国乳制品行业针对食品安全实施透明监督的先河。

应该说,通过全程直播的方式解决食品信息不对称,并不适合全面推广。“毕竟,企业的生产车间往往会涉及到自身的商业机密,如果为了让消费者了解食品的生产过程,而暴露了赖以竞争的商业机密,那也是不可行的。”刘小兵表示。

“更为可行的信息化手段,应该是建立完整可靠的食品追溯体系以及高效快捷的供应链体系,让物流和信息流更好地协同起来,并确保食品信息可追溯,这是目前各类食品企业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实施信息化建设的主流方向。”

前不久,由北京信息化协会主办的“2008年信息北京十大应用成果评选”揭晓,其中,用于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的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就是获奖成果之一。

事实上,在北京、上海等几个主要大城市,利用信息技术管理食品安全的举措一直都有。

几年前,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协调小组建立的“数码防伪追溯系统”也是其一。该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通讯网络、数字密码及高科技印刷等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防伪系统,它通过最新一代的加密算法,为每一件产品自动生成一个惟一的20位数字防伪密码,并在产品包装上粘贴,如同给每件食品打上身份证号码。

据悉,自2003年3月1日开始对12大类食品进行备案以来,目前已有400多家企业1805个品种的食品在市工商局备案,其产品品名、规格、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都可以在工商网上查到。

食品经营者可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把好食品进货关,将不放心的食品挡在市场之外,消费者也可根据系统的信息把好“进口”关,把不放心的食品拒之于购物篮外。

上海市早在2001年9月28日已正式开通农业标准化咨询服务系统。该系统基于上海农业网平台,是为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志认证所开发的网上办事系统。将农业标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执法体系的内容在网上公布,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农业企业或农民提供查询服务。

所开发的“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模块,可进行网上办事,提高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申报、检测、认证效率。同时还在网上公布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品牌,为市民选购放心农产品提供方便。

应该说,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要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控是不可能的。未来几年,食品安全信息化将在四个方面继续深化。

数据管理: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各种相关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方便相关用户快速查询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指标、质量标准、投入品使用规范等,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建立不同业务层面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日常工作记录,比如管理部门对相关企业的注册登记、信用记录、产品认证等的网上登记系统;再比如养殖企业的饲料采购、出栏计划、进销去向、防疫记录等信息的管理,这些系统的开发可以为决策者或管理者提供全局性的信息服务。

信用跟踪:对某种产品的市场状况、生产、销售、食品贮藏、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社会信誉的监管和建立。

风险评价: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提前对市场形势做出评价分析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很难确切知道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在各大视频门户网站,可以在线实时观看蒙牛生产车间的牛奶生产细节

追溯体系保安全

通过追溯食品的原料、加工、运输等信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可以让人们吃得更放心。

走进北京的超市,蔬菜水果专区里总会摆放着一些用塑料袋包装的蔬菜,除了“安全美味,营养健康”等广告字样外,包装袋上还贴有一张印着一串黑白条码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

如果拿着这个追溯标签去旁边的检测仪器上扫描一下,转眼之间,屏幕上就呈现出一连串信息,从种植蔬菜的土地、水质的取样化验,到购种、用药、灌溉,甚至包括蔬菜的包装、仓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一目了然。

“这就是我们经常谈论的,针对食品安全建立的食品追溯系统。”国家电子标签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罗洪元告诉记者,“如果我们每天吃的所有食品,都有这样的追溯标签,那食品安全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解决信息不对称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针对的就是食品信息不对称问题。”罗洪元说,“通过把食品背后的信息集中到一张小小的条码标签里,伴随食品本身一起呈现给消费者,让他们吃得安全放心。”

从学术角度讲,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指在产品供应的整个过程中对产品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存储的质量保障系统。其目的是在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查询到出问题的原料或加工环节,必要时进行产品召回,实施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由此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目前,蔬菜、禽肉、鸡蛋等食品领域已经出现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拿猪肉举个例子,一头猪在养殖场的时候,耳朵上会被植入一个耳标,里面是一个RFID标签,记录有它的产地、生长发育的过程信息。当猪被送到屠宰场后,这些信息会自动转存到系统中,在生猪变成白条肉之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惟一标识,记录前面的信息以及屠宰场的信息。超市购入白条肉后,会对其进行分割出售,每一份分割品,超市也会赋予其一个惟一的标识作为追溯码,这个追溯码会与分割包装一同交到消费者手上,消费者则可以通过超市的相应终端查询到之前的所有信息。这就是一份猪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过程。

至于用于食品追溯的技术形式,目前主要有两种:RFID和条形码。RFID既可读取也可写入,可存储的信息量非常大,每件商品可以有一个编码,能记录非常丰富的信息,而且可以循环使用。

条形码则是只能读取而不能写入的,且分为一维码和二维码。一维码就是一组数字,可容纳的信息量非常有限,二维码则由数字和字符组成,信息的容量比一维码稍多一些。“虽然RFID技术应用的性能更加强大,但其成本高昂,目前应用范围较大的还是条形码形式。”罗洪元介绍。

给食品发张“身份证”

由于经济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在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走得靠前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目前,它已成为服务于北京市民日常食品消费的安全保障系统。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把菜谱、菜单、食品原料与运动员的身份系统相连,运动员进餐厅刷卡后,吃了哪些食品、这些食品产自哪里、产地的种植、畜禽养殖信息等一刷卡就能查到。一旦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从餐桌到农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迅速查到。

由于奥运会的食品要求非同一般,奥运食品追溯系统使用的追溯形式是RFID,相当于给每件供应于奥运会的食品发了张“身份证”。同时,该系统分为两级平台,一级平台为全市统一的中心数据库,可实现全市范围内食品数据的追溯管理,包括监测预警、决策分析等;二级平台由果蔬追溯、动物产品追溯、预包装食品追溯和奥运食品追溯四个子系统组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无任何一例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奥运食品追溯系统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其实,除了针对奥运会这种特殊大型赛事的食品追溯管理外,一些大型食品企业为了确保自身产品的质量安全,也建设了各种形式的追溯体系。

双汇集团就是如此。作为全国属一属二的肉制品企业,双汇集团始终把食品安全置于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双汇集团CIO刘小兵介绍,目前进入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型城市的肉类产品,都加喷了一个一维条码,这个条码与双汇内部的数据中心有对应关系,每个条码对应存储了各类信息。

“产地、加工地、加工时间、质量检查结果、包装规格,货物流向等商品属性信息都有记录,大约有一百多栏呢。”。

刘小兵接着说,只不过双汇集团的这些食品信息目前并没有公布到网上,如果消费者需要查询,可以打电话到双汇集团售后服务中心,然后通过相应的程序,可以把每个具体产品的各类信息立刻查找出来,实现追溯管理。

和双汇集团类似的还有燕京啤酒集团。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燕京啤酒集团在食品安全上也花了心力。

燕京啤酒集团信息中心主任谢广军告诉记者,啤酒行业与其他食品行业有所不同,它的消费数量巨大,单瓶价值较低,所以,燕京啤酒集团目前是通过批次号来实施质量追溯管理。

因为每瓶啤酒都有一个批次号,这个批次号对应的信息,包括有什么原料、生产时间、运输过程等。同样,这些信息全部采集存储在燕京啤酒集团的数据中心里,消费者如果有需要,可以连线燕京啤酒集团便可轻松查到。

接下来,谢广军考虑做的事情就是,把存储在数据中心里对应每瓶啤酒批次号的信息“推向前端”,或者通过网站查询,或者通过手机短信,总之要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地查找到所购啤酒的生产信息。

 

“食品是千变万化的”

应该说,重视食品安全的追溯管理,已经逐步深入到各类食品企业的内部。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是,食品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包装各异,尤其是从食品原料到最终的食品产品,漫长的中间过程可让食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实现全过程的追溯管理无疑会增加一点难度。

比如说,一头生猪经过屠宰后,可以分割成五花肉、精瘦肉、带皮肉、棒骨、猪蹄等好多品类,而后,又可继续做出速冻水饺、速冻肉串,更可加工成肉松、肉干等产品。“所以,食品是千变万化的,尤其在改变形态相互混合的过程中,食品追溯就得打一个转弯了。”刘小兵说。

拿三聚氰胺奶粉来说。由于出事奶粉都是罐装,里面的奶粉是通过一大锅牛奶冷却固化而得,而这一大锅牛奶是好几批来自不同养殖场的牛奶混合而成,如果按照奶粉罐上的条码去查询问题奶粉来自于哪个养殖场,显然是做不到的。

刘小兵解释,可以做到的是,通过条码查到问题奶粉出自工厂的哪个生产批次,在把当天的生产记录调出来,看那天使用的是来自于哪些养殖场的牛奶,最终可以确定这一批养殖场为嫌疑对象,再做进一步的追踪调查。

对此,博科资讯的物流顾问王颐中也有同感。他告诉记者,拿养牛来说,在国外,养牛基本都是大型的饲养场,如果屠宰一批牛的话,基本都是来自一个饲养场。而国内就不一样了,除了少数规模养殖外,大部门牛都是由农户散养,所以,工厂屠宰一批牛的话,往往来自于好几户农户。采集信息的时候,工厂一般只记录批次,比如2009030911,如果事后需要追溯这些牛肉的信息,可能最先只能查到该批牛,至于具体是哪个农户的牛有问题,那就得人工追溯了。所以,就目前而言,大规模追溯延伸食品来自于哪个源头是比较复杂的事。

追溯工作刚刚起步

2008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商品条码将介入食品安全追溯,目前,包括肉类、蔬菜、禽蛋等食品在内的第二批食品安全可追溯示范项目已相继进入验收阶段。通过在商品条码中增加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一旦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就可以通过查询系统很快找出问题的出处,最大可能减少食品安全事故。

不过,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主任张成海表示,我国利用编码技术对食品安全的追溯工作刚刚起步,许多企业、行业和部门都制定了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追溯编码,同时,由于不同领域的食品特性不同,以及不同规模企业的实施能力不一样,食品安全的追溯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奥运食品追溯系统是个典范,但其应用范围相对集中,如果把其拿到其它日常领域推而广之,首先遭遇到的将是成本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条码追溯解决方案的工程师,维深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柳明告诉记者。

事实上,如果追溯系统使用RFID芯片,每个成本一元多钱,使用寿命大概100万次。一维码或二维码的成本要低一些,因为是在食品上印刷喷制,每个条码的成本大概几分钱。

“不过,无论是一元钱,还是几分钱,对于消费数量巨大的食品而言,其要求的整体成本是非常多的。”柳明说。

拿超市里贴着“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的蔬菜来说,两根黄瓜大概为7元钱,而在菜场,两根黄瓜最多也就3元钱。“在这一倍左右的价格差里,至少有40%是来自于食品追溯系统的成本。”刘小兵强调。

“比如说印刷成本、包装成本以及识别设备成本,如果在每根火腿肠上打一个电子标签,那我们企业一下子得增加多少成本啊,要知道,全国每人消费10根火腿肠中有5根是来自双汇。”其实,除了标签成本外,建立食品追溯系统还需要后台强大的IT基础设施存储并管理海量的食品数据,以及食品生产每个环节的信息采集设备、数据运维设备等成本。

从现实情况可以看出,目前超市里但凡贴有““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标签”的食品,一般都比其他同类商品或多或少贵一些。在竞争激烈、利润低薄的食品行业,价格过贵的食品无疑会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不过,千喜鹤集团信息处处长牛小虎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现在是如何吃得好,吃得健康的时代,为了高品质的食品,哪怕贵一点点,消费者也是愿意买账的。

作为北京奥运会肉类食品的指定供应商,千喜鹤集团也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在养猪场完成,通过二维条码记录生猪的出生日期、免疫药品、免疫时间、喂养饲料及配方、修药期等养殖信息;第二个环节在屠宰场完成,该过程以上述环节为基础,利用射频技术,将耳标卡跟踪应用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入厂登记、制追溯标签、挂追溯标签三个环节实现白条追溯码的形成,最后在销售发生时通过条码打印机打印出可追溯信息的追溯码,随产品一起向市场销售。

“目前,我们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还在做进一步的完善。”牛小虎表示,“虽然建设这套系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及人力,对于最终商品的成本也有所增加,但只要能做到我们产品质量的提升,我们是愿意在此方面投入的。”

“轻重缓急 适度推行”

最近,《食品安全法》正式获得通过,在此之前,该法曾经历了五次立法论证会,就涉及食品安全的各种内容进行可行性论证,食品安全监管码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7月25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了食品安全法草案立法论证会。这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的第一次立法论证会。

在会上,与会者围绕食品安全法是否应当规定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电子监管码制度的问题,各自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到了2008年8月底,当食品安全法草案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审的时候,人们发现,涉及电子监管码的相关条款已经被删除。

“我国食品行业规模化企业实在太少,80%以上的企业都是传统小作坊生产,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技术配套,都达不到全面实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条件。”对于《食品安全法》中涉及电子监管码内容的删除,罗洪元如此解读,“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需要从国情出发,轻重缓急,适度推行。”

尽管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但在信息化水平整体落后的食品行业,这些系统还处于一种离散状态。

王颐中介绍说,有的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了食品追溯系统,但它的上游原料企业却没有,或者中游的物流企业却没有,如此一来,涉及食品安全的原料、加工、配送、零售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不能做到充分交互,也就不能做到完整意义上的信息追溯。完整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追溯,必须要一环扣一环,每个环节信息系统之间需要数据交换才能实现。

另外一个问题还是成本。“建立追溯系统必定要带来额外的成本投入,不同类型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始终把持一个度。”刘小兵总结道,“既不能在产品价格上给消费者带来负担,也不能给企业自身带来太大负担,多方权衡,在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赢得市场竞争中的有利位置。”

目前,各大超市里都有印有追溯标签的食品出售

双汇集团CIO刘小兵认为:虽然建立食品追溯系统需要成本投入,但能进一步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可靠。

千喜鹤集团CIO牛小虎认为,只要能够提升产品的品质,企业愿意做相关的成本投入。

2009年2月28日,《食品卫生法》获得通过,食品安全监管将进入新的阶段

戴着“蓝项圈”的奶牛

每一颗RFID就代表一头奶牛,每一颗RFID就是一个可管理的单位。

在河北省三河市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有一块330亩大小的养牛场地,一家名为华夏畜牧的公司在里面养了5000多头黑白花纹的奶牛。有所不同的是,这些牛的主人——华夏畜牧董事长邵祈为“每人”戴上一个蓝色的项圈,项圈的里面包含着一块芯片,而这,就是用于追溯奶牛生长生产的RFID。

给每头牛办理身份证

2003年11月,邵祈花了180多万美元从澳大利亚进口了180头黑白花奶牛,建立了如今的这个养牛场。其中,用于追溯奶牛生产管理的RFID系统就花了250多万元人民币。

“在那个时候,像我这样利用RFID管理奶牛的养殖户非常少。” 邵祈说,“为了生产出高品质的放心牛奶,我算是走得靠前的。”

邵祈的想法是,从整体的“系统管理”角度衡量,如何把每一头奶牛都当作一个单位来做精确数据收集,再利用人力的优势整合成微细管理方式,那么,RFID技术就能使养殖规模从几头牛扩展到几万头牛。因为,每一颗RFID就代表一头奶牛,每一颗RFID就是一个可管理的单位。

如今,华夏畜牧农场里的5000多头奶牛每头身上都佩带了一个RFID标签,每头小牛在生下来三天到十天内,兽医就会替它带上“蓝项圈”,就像给它们办理身份证一样。

“通过RFID实施全过程监控制,我们的奶牛乳腺炎发病率只有0.3%,而一般奶牛养殖场的发病率是30%。” 邵祈自豪地表示。

当产奶牛站在挤奶机前面时,每次挤出的量多量少,全程都被监控,如果产量有10%以上的异常,就会有兽医立刻跑去检查它的身体状况。除此之外,RFID标签还可以记录奶牛更多的信息。

比如挤奶厅的数据,有产奶量、时间长短、间隔、真空压力、产奶的流量等;饲料搅拌情况有,重量、送料多少、有无照配方上料等;实验室的数据,有牛奶化验结果、进场饲料的质量、饲料搅拌的结果等;还有兽医临床报告、配种报告等信息。

养牛场现场的人员都配备有PDA和 RFID扫描终端,这些数据都是来自工作人员在不同工作环节的数据采集。数据最后都存放在后台的数据库里,以备日后任何需要时的追溯查询。

用IT的思维逻辑养牛

利用RFID技术养牛产奶,五年下来,邵祈感觉收获甚多。他介绍说:“在管理上,我们可以利用最低的管理成本,实现最大限度的规模扩展;在奶牛的健康方面,RFID可以确保奶牛最高的健康体况,因为奶牛的各项生理及生产数据都处于严格的监控下,异常数据的报警能让兽医预防性维护没头奶牛,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奶牛越健康,就能保证牛奶的质量越好,企业也就可以不断地向前发展。

在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的情况下,RFID能减少人力资源的相对需求;在品质上,因为记录有从饲料到生长到产奶的全面信息,可以实现全程追溯,这为牛奶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证。

现在,华夏畜牧每天的牛奶产量是29吨,其中只有不到3%的牛奶被加工送到终端销售,其余全部被三元的乳酪、蒙牛的特仑苏、伊利金典等大牛奶厂商订购做原料。这3%自销牛奶的售价比其他品牌的高端还要贵30%,在邵祈看来,相比其中的投入,这样已经卖得很便宜了。

原因就在于邵祈把IT行业的高新技术引入到了养牛过程中,如今,邵祈的手机里存有每头牛从刚引进到现在酥油关于产奶、生小牛、打疫苗等的记录。“高科技最重要的是可以重复,将IT行业里的思维逻辑用在养牛上,确实可行。” 邵祈说,“只要把流程这件最重要的事情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计算的事情了。”

对于这样的“高科技”养牛场,昭祈表示只有900头牛产奶,就可以养活整个农场。从最初的自筹资到投资人介入,华夏畜牧现在已经拥有2500万美元的投资,大约再过5年,华夏畜牧就将只赚取利润,而不再需要大的投入,那将是个丰收的时候了。

华夏畜牧董事长邵祈正在照料一头戴着“蓝项圈”的奶牛

 

向供应链要保障

整合物流与信息流,协同食品企业的上中下游,以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几年前,国内发生“苏丹红”事件,有关方面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的调料中,发现“苏丹红一号”成分。当时舆论一片哗然,为什么连肯德基这样的国际连锁餐饮企业,也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

后经查明,原来是肯德基的上游供应商之一、宏芳香料昆山有限公司提供的两批红辣椒粉出了问题。也就是说,“苏丹红”事件的根源在于食品供应链的上游,即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上。随后,食品供应链建设成为人们探讨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之一。

事实上,“食品供应链作为食品安全与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载体。”博科资讯物流顾问王颐中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本身不能孤立起来,而应放在整个监管体系中去考虑,应与政府、行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相适应,使得整个监管体系的运行更加科学有效。”

“既漫长又复杂”

应该说,从食品安全角度出发,加强我国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尤为重要。

所谓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的一切业务活动,将企业上下游作为整体,相互协同、信息共享,从而在提升物流反应能力、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时,确保食品质量在每个环节中安全可靠。

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的概念产生于欧洲,它将供应链视为一个整体,对供应链实施综合性计划、合作和商品流程的控制,核心内容在于食品的质量认证与跟踪管理。

所以,有别于其它行业的供应链管理,食品供应链综合管理必须以保障安全为首要目标,要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需要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也就是说,食品的安全成为了食品供应链中,每一个参与方共同确保的公共责任。

当把视角从理论转向实践时,国内食品行业的供应链建设则呈现出许多“特色”。“既漫长又复杂。”双汇集团CIO刘小兵如此总结当前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现状。

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包装运输,最后到各种形式的终端消费,食品供应链的“漫长”可谓没有其它行业能与之形成对比。如果再涉及这条“漫长”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由此便是无与伦比的“复杂”。

整体看来,这种复杂性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从食品供应链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三废”的污染,而人体食用了这些被污染的农产品后不仅将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而且还可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增加。据商务部统计,48.4%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环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指导,64%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来看,目前国内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又分散的特点比较突出,这就形成了影响食品加工环节安全的最主要因素。据统计,早在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就突破了2万亿元,然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在对全国6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的调查中显示,80%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门槛低、标准化程度低,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此外,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也是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诱因。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这种流通方式如果缺少了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食品安全事件将难以避免。而随着现代家庭结构的趋小与人口流动性的增大,人们对食品消费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方便化的趋势,非时令食品消费、在外就餐消费等活动的大大增多,使得群体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然而,以上三个方面呈现出来的食品供应链中的复杂性,却都是应该通过供应链管理把其风险降到最低、把问题减到最少。

整合物流与信息流

对于一家食品生产企业而言,通常最主要的三和协同环节在于上游的原料供应和下游的物流配送,由于每个环节都存在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因此,掌控好每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对于最终的食品安全都是意义重大。

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内在涵义在于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拿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为例,作为生产鸡腿汉堡的肯德基,它既需要知道上游送过来的原材料的各种信息,以确保原材料质量,然后再通过自己内部的质量控制流程,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鸡腿汉堡,同时,还得掌控下游的运输配送是通过什么途径,以什么方式运送到什么地点,从而确保最终的食品安全。

在“漫长”的食品供应链中,任何一个环节的信息流和物流没有保持协同,就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隐患。肯德基正是因为在没有得知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信息的情况下,生产出了质量有问题鸡腿汉堡。

换句话说,哪怕食品企业自身的生产线上连一个细菌都没有,也不能保证其生产出来食品的质量安全。这就是食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流与物流需要整合的价值所在。

对此,国内饮用水巨头怡宝公司就提出了所谓的SPM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将食品质量的管理半径放大,上游扩展至供应商工厂,下游延伸至消费终端。该系统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适时管理,将怡宝公司的要求融入到供应商的日常工作中,并加强对供应商生产过程中的现场检查,形成现场审查报告即时反馈给供应商。同时,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进行分析统计,形成日报、周报和月报,同时加强过程分析、跟踪改进结果,注重供应商问题的解决和品质的提高。简单地说,就是将供应商的生产过程纳入到自身的管理体系,从源头保证产品的质量。

对于供应链管理同样有着深刻认识的还有国内烘焙食品商克莉丝汀公司,去年,该公司首次把全球几百家供应商召集一堂,商讨打造“安心供应链”。具体来说,就是除了上游原材料要有详细的出生数据之外,在中游的生产、物流、配送、经销,以及下游的零售终端这些过程中,克莉丝汀都要求有详细的品质和安全管理数据记载,并使之协同共享。

在王颐中看来,食品供应链管理既是食品物流管理问题,也是食品安全信息流管理问题。而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建设不只是某个企业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由于食品安全事故带有突发性、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等特征,因此,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速度。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快速反应性”,即系统必须启动快速,安全事故定性必须快速,信息发布必须快速,措施决定和付诸实施必须快速,处理结果公布必须快速等。

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信息能够流动快速、透明的基础上,所以,食品供应链管理在整合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平台系统,提高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使整个食品供应链上的安全信息能够高效集成、充分共享。

 

推动物流集约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总值750亿元人民币的食品在运送过程中腐坏,这一方面造成食品物流成本的耗费,另一方面也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在刘小兵看来,一些容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有四成大概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因此,王颐中认为,在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建设的同时,强化其中的物流体系建设显得特别重要,所谓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

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对食品实现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还可以对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保证食品质量的卫生和标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食品行业中的集约作用,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另外一个趋势是,积极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食品物流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使之成为中国现代食品物流产业发展的示范者和中小物流企业资源的整合者。在规模化效应下,可以在物流上配备低温冷链系统,建立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从而确保终端消费者的饮食安全。

此外,食品企业与政府及物流行业协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完善食品物流的法规和制度,或由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行业提供食品物流的交流平台,最终建立起食品供应链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对于禽肉类食品而言,配备冷藏技术的物流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

在双汇集团这样大规模的肉制品企业里,整合物流和信息流的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

诚信是本位

技术是辅助,法律是强制,保障食品安全,还需要企业把诚信当作根本。

前不久,美国发生了花生酱污染事故,各种蛋糕、饼干、冰激凌等使用了美国花生公司位于佐治亚州布莱克利的工厂生产的花生酱或花生糊的众多食品,因被查出含有沙门氏菌而紧急召回。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公布的数据,自今年1月以来,美国已有3076种产品因花生酱污染而被召回,同时,自去年9月以来,美国已有45个洲发生沙门氏菌感染疫情,造成677人感染,至少9人死亡。

为什么在拥有“大名鼎鼎”的FDA的美国,也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为什么在信息化手段应用更为广泛的美国,消费者也无法完全吃得放心呢?

应该说,食品安全事故不是只在某一个国家存在,某种程度上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为了能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全,信息化技术是必要的,企业诚信更是必需的。

“技术的作用在于辅助”

“随着食品信息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食品企业生产效率的管理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这对食品安全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回到食品追溯体系、供应链管理等信息化手段本身,它们的作用更多在于发现问题、应对问题并解决问题,发挥的是辅助作用。”双汇集团CIO刘小兵如此表示。

拿食品追溯体系来说,它的目的在于实现食品信息的追溯管理。也就是说,消费者买了一块肉,如果吃完后发现有问题,他立刻可以通过追溯系统查找到这块肉是来自哪个工厂,哪个批次,源生猪出自哪个养殖场。然后,相关管理部门可以立即找到问题猪肉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同时对所有流经该环节的猪肉实施管制措施,防止问题猪肉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至于问题猪肉是如何产生的,信息化手段其实不是主导作用。换句话说,食品追溯体系更多在于对食品安全进行事后监管,也就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应对问题。”刘小兵说,“当然,如果没有食品追溯体系,当发现问题食品时,我们就没有应对问题的途径,问题食品的危害可能会无管制的继续扩大,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所以,食品安全要靠监管,更要靠生产,监管多数情况下毕竟是“亡羊补牢”,如果生产环节上漏洞多多,监管网络再严密也有百密一疏之时。纵观全球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多数问题出在生产环节。因此,不论在哪个国家,维护食品安全,首先应该在生产环节上下工夫。

安全生产就需要企业提高自律意识,强化企业自身管理。自律其实就是建立一种预防机制,预防事故的发生。自律还需要企业意识到自己赚取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最基本的义务—保证自己的产品安全卫生。如果在产品安全上打马虎眼,最终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甚至是往自己脖子上套绳索。

把持诚信 坚守责任

彻底保障食品安全,除了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作用外,主要作用则在于食品原料的采购、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

因为,食品企业使用什么档次的原料、生产环境是否干净、工人作业是否卫生等,这些都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因素。据了解,最近发生在美国的花生酱污染事件的那间工厂,有人对其如此描述:花生原料随地堆放在灰尘遍布的地上,加工出来的花生酱用布满污垢的塑料桶装着,有的盖上盖,有的则敞开,几只苍蝇飞来飞去。可以想象,除了企业自身外,没有人可以对这些负责。

“如果你给你的亲人做饭吃,不好的东西一定会丢掉。”刘小兵激动的说,“所以,做食品就是做良心,企业要把消费者当作自己的亲人,以最好的质量、最大的诚信来生产食品。”

回想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食品生产既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更没有任何信息化技术手段的监管监控,为什么没有像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出现如此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呢?

“原因很简单,乡邻之间,诚信为本。”刘小兵如此总结道。事实上,在以往的农耕社会,商品交换大多发生在乡邻之间,彼此的生活距离不像今天这样流动随意。所以,买卖食品都是老字号,它们往往是靠口口相传的诚信来约束自己,否则,买卖就做不长久,反而被周遭唾弃。

回到当下,各种现代化的食品企业也应如此。作为中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之一,双汇集团就一直把食品的卫生安全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刘小兵介绍,双汇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倡导肉类产品的品牌经营,利用已有的先进加工生产设备,把国外的“冷链生产、冷链运输、冷链销售”的模式引入国内,给消费者提供新鲜安全的“冷鲜肉”。

应该说,确保食品安全的卫生质量,不仅是让消费者受益,因为当消费者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他自然会继续支持该食品企业,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

当然,对于涉及最广泛人民利益的食品安全而言,诚信只是食品企业的自律,除此之外,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他律。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食品卫生法》,6月1日,该法将正式实施,同时,之前存在的《食品卫生法》将被废止。

“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两个字的差别,表明了从观念到监管模式的转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主任李援表示,“食品卫生,通俗讲是指干净,而食品安全则涉及到无毒无害。这是由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外在为主,深入到食品安全的内在因素来进行监管。”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划分了各部门具体的监管职责:卫生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农业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的监管;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分别负责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的监管。

此次食品安全立法一个引人瞩目的变化是,在确立各有关部门实施分段监管体制的基础上,明确规定了国务院要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食品安全也不例外。伴随《食品卫生法》的出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而同时,随着食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社会诚信的不断强化,食品安全问题无论从内在还是外在,都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力量。

·专家视点·

罗洪元:国家电子标签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问:技术上,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是否已成熟?综合成本和效果两个因素,现实可行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应该是如何?

罗:从技术层面上看,我国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条件是成熟的。一维条码、二维条码、RFID各种技术形式应该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关键是对各种食品要进行合理分类。有些食品保质期很短就没有必要对它进行追溯,有些食品可以根据它的特点(比如价格、销售区域大小等),采用一维条码或二维条码实现追溯,有些附加值高的食品可以采用一维条码、二维条码或RFID实现追溯,有的食品要求做到实时追溯,有的食品只要做到事后追溯,不同形式食品的追溯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能搞一刀切。

问:管理上,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存在哪些难处?应遵循怎样的建设原则和实施方式?

罗:一方面我国食品加工的国情是人口多、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规模化食品加工企业数量不多,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企业占绝对多数;另一方面,食品种类繁多,有固体的、有液体的、有散装的、有存放期短的、有存放期长的、有不值钱的、有附加值高的、有的是全国销售、有的是局部销售……因此,如何根据各类食品的上述特点进行合理分类,然后采用适用的技术手段,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我国食品行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难点。如果要实施,应该遵循“先重要后一般”的建设原则和“先分类区域试点、后全面推广”的实施方式。

问:国外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罗: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国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方面,首先要做到一旦食品出了问题应能很快追溯到食品的生产企业,至于食品生产企业用什么技术手段实现追溯,哪类食品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追溯,政府不应管得过细,太细了也做不到。部分发达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比较健全,标准更新比较及时,政府监管机构执法比较严格等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问:对于食品安全而言,技术手段的作用有多大?保障食品安全,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罗: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过程管理,如果记录的信息是不真实的,再好的追溯系统也没有用。所以,保障食品安全最根本的因素应该是全社会建立遵纪守法的大环境,每个公民和企业都秉持诚信守信的道德原则,最后监管部门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记者手记

曾经,人们为了吃得饱而努力,如今,人们为了吃得好而焦虑。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议题。

为什么会这样?有人说,这是因为进入市场经济初期,食品安全相关的监管手段和机制还欠成熟,自然会有一小部分企业抛弃道德和信誉,穷凶极恶地追逐一已私利。想想也是,看看那些从传统社会延续下来的老字号吧,稻香村、桂顺斋、六必居……逢年过节,消费者总是排起长队购买其食品,尽管比超市里那些包装精美的同类食品贵一点点,但人们相信老字号的产品质量,觉得可以吃得放心。

可见,食品安全背后的那份企业诚信和责任,作用何其大也。难怪许多食品安全专家经常感叹:做食品就是做良心。

当然,对于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除了考问食品企业的道德与良心外,食品安全的监管是更应该去追寻和改善的内容。

机制上,刚刚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即将取代实施已久的《食品卫生法》,进一步明确细化了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另外一个重点突破是,明确规定国务院即将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更高一层的监管机构,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背后附着的是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决心在进一步加大,力度在进一步加强。

技术上,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供应链管理、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各种事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化手段正在千万食品企业中逐渐铺开。显然,相比单独的一块猪肉而言,掌握这块猪肉背后的产地、生长、防疫、饲料、屠宰、加工、运输等信息,消费者更能确保这份食品的安全可靠。

虽说食品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相对落后,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就如一位专家所说,利用电子标签实现食品的全程追溯,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当消费者的知识增加到一定的水准,他们就会严格要求起来,这时食品企业就必须达到完全意义上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否则就无法立足于市场,这也是市场经济内含的竞争法则。

现在,我们正走在这个过程中。

(编辑:罗提)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