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能源 >

追踪绿色能源论坛 新型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

2023-12-15 10:11:07作者:王佳琪来源:

摘要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 89亿千瓦,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装机4 7亿千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不过,新能源技术的局限性为传统电力系统带来了挑战,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储能技术必然成为破局之路。...

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其中,风电装机3.89亿千瓦,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光伏发电装机4.7亿千瓦,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不过,新能源技术的局限性为传统电力系统带来了挑战,为实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储能技术必然成为破局之路。
储能既能给系统提供电力电量支撑,同时也能为电力保供提供保障,提升系统调整能力。新型储能是实现大规模发展新能源的必要、重要支撑基础。11月27日,以“助力双碳·储动未来” 为主题的绿色能源论坛在深圳召开,论坛聚焦新型储能前沿技术和热点问题,把脉绿色能源发展动向,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发展新思路。


 
我国新型储能发展势头强劲
新型储能一般是指除抽水蓄能之外的电储能技术,是面向新型电力系统诸多挑战中的系统调节手段之一。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突出、化石燃料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当下,新型储能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支撑。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实现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所以,预测到“十五五”末,我国新型储能规模将至少达120GW。
 能源革命,未来已来。在与会人士看来,新型储能作为构建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颠覆性技术,在能源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正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的商用,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清洁能源成为绿色低碳理念主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能源转型逐“绿”前行,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和发电量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锂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多种技术项目增长迅速。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相辅相成,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也要重视余能有效利用,构建新的能源基础设施。”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邹志刚表示,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具备绿色、燃值高、可再生、与其它能源可协调、无毒等优势,但也存在生产成本高、储运困难、安全性、基础设施欠缺等短板。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可以满足大规模制氢的需要,其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电解水制氢形成的“绿氢”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变、二氧化碳减排的关键。
清洁能源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解决清洁能源不稳定的问题,还可以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和可持续性。同时,这种结合也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为“双碳”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积极应对新型储能难点问题
虽然当前国内储能产业发展如火如荼,新技术路线不断涌现,但整体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规模化发展、市场机制、经济收益、安全效率等问题。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指出,当前储能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储能技术的全产业链发展需要其他技术和产业的支撑,包括上游的产能端和下游的用能端,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对储能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提出,以新思路构建未来超级基础能源设施——基于连续和离散的区域性高度柔性能源网络,提供高效率的多能源服务。
此外,尽管我国的电力市场经过了一系列改革,但储能在其中的独立市场地位尚未体现。首先,储能技术具有调节电力供需、平滑负荷波动等特点,对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由于现有的电力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储能的商品属性在现有的市场定价机制中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其次,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还涉及监管政策和市场准入的问题。储能技术的成本较高,且运营模式相对复杂,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明确的准入规则,以确保公平竞争和市场规范运行。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陈永翀表示,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需要多种技术、经济模式的组合,在“双碳”目标下,储能将作为灵活性调节资源,逐步替代部分火电,承担电网调峰调频职责,在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新型储能技术需要兼顾绿色、安全、经济原则,推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以支撑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王佳琪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