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教育 >

十年磨一“件” 铸就“软”实力

2021-08-12 11:08:07作者:来源:中国信息主管网

摘要 第十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初赛评审,历时七天,于7月30日在北京圆满结束。...

        第十届“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初赛评审,历时七天,于7月30日在北京圆满结束。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由中国信息化周报社、中国(南京)软件谷、江苏软件产业人才发展基金会、南京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执行。

1628737703299169.png

作品数量、质量再创新高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的教师,会同来自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中移(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麒麟软件有限公司、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南京开江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航天龙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擎天软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专家,以“线上远程评审+线下评审”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324件作品,晋级决赛。

第十届大赛学生提交的作品数量再创新高。参赛高校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参赛队伍覆盖千余所高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800余所,高职院校200余所,211、985高校百余所,累计近2万名大学生参赛,影响力持续扩大。本届大赛共有5500余支队伍在线报名。从区域分布情况看,江苏、山东、四川、湖北、广东五省提交作品数量居全国前列,占总量的41%。从参赛高校类型看,211、985高校占27%,普通高校占51%,专科及高职院校占12%。

聚焦产业发展重点,将技术难题凝练成赛题,是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最佳实践,更是“中国软件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第十届大赛共公布赛题17道,其中本科组 10道、高职组7道。赛题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热点技术,更加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大赛评委会专家邵兵指出:“本届大赛赛题紧跟产业发展步伐,17道赛题中有9道(A1、A2、A3、A4、A5、A7、A9、B2、B4)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学习技术,还有5道聚焦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及应用(A6、A8、A9、B2、B7),这也是当前产业发展重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

十年磨一“件”  今朝试锋芒

赛题“A7新闻文本分类算法”“A4林业有害生物智能识别”受到本科组参赛选手的广泛关注。“B1在线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B3高并发条件下消息队列的设计与实现”两道赛题颇受高职组选手的青睐。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大赛评委会专家文伟平参加过七届大赛的评审。文伟平表示,从参与评审的情况来看,参赛团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创新能力有一定提高。“过去选手是在成熟的系统或平台中完成一件作品的软件开发,现在的作品更多要结合新技术新平台新应用,如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云计算及工业互联网等。另外,近几年部分出题企业希望通过大赛有针对性地丰富国产基础软件应用生态,满足自主可控需求。这就要求团队对不仅对这类赛题的广度和深度有更精准的把握,还要熟悉国产操作系统及国产中间件。这都对参赛团队的专业水平,基本素质及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文伟平参与评审四道赛题的作品,分别是A6信创平台中的手写输入法、A9基于国产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应用、B4辅助桌面读屏软件、B5非标准地址的标准化处理。“与往年相比,参赛作品的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作品的规范性加强,内容创新性方面有进步。特别是聚焦‘信息技术创新平台的应用软件开发’的作品,很多都可圈可点。尤其是‘A6信创平台中的手写输入法’这一赛题中的作品‘妙笔手写输入法’,几乎接近mac操作系统中的手写输入法,无论是识别率还是易用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我们能够感受到参赛选手特别用心地在设计作品。”

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部软件学院教学副院长张丽参加赛题“A10疫情信息查询及趋势预测系统”评审后表示,作品的整体完成度较好,大部分作品都实现了分布式存储,并选择一两个算法预测疫情趋势。有些作品不但基本功能实现非常完备,界面设计清新简练;还基于系统数据和功能,实现了防疫求助、APP端等其他相关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的评审专家邢生阳参与了赛题“A7新闻文本分类算法”的评审。“高质量的作品非常多,竞争十分激烈,‘准确率’是考察作品晋级的主要指标,晋级选手提交的作品准确率都比较高。”邢生阳建议,“参赛选手应尽可能地优化程序,对参数进行调优,实现更高的准确率;同时优化界面,尽可能让识别的结果更加直观。”

来自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评审专家刘艳芳在评审完赛题“B1线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后表示:“可以感受到参赛选手认真的态度,执着的精神。80%的作品能够实现题目要求的基本功能,少数作品在功能点设计、指标灵活性、可视化呈现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如果能让数据的使用、分析过程更加流畅,支持用户体验更多功能,比如不但可以呈现数据,还可以做简单的分析,那作品将更具有竞争力。”

十年赛题折射产业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被喻为软件产业发展“风向标”。文伟平表示,综观十年赛题,可以解读出软件产业发展的三个特点:

一是从赛题的应用生态来看,从“最优数字分配策略”到“有限边缘算力下的电路板故障检测”和“信创平台中的手写输入法”,可以看到,我国软件产业正在逐步朝全生态应用的方向发展。十年来,赛题从最开始的基础算法到数据库、操作系统,再到IT硬件及平台等,可以看出软件逐渐从基础应用扩展到IT系统的全生态应用,并且逐步实现国产化,紧贴国家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我国软件产业正在加速成长,软件的全生态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

二是从赛题涉及领域来看,从“超级记事本”等简单的生活应用,到涉及航空、电子商务、数字资产、旅游等各个领域,可以看出我国软件已逐步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中,软件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与此同时,“十四五”是我国数字化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数字“新基建”建设落地的五年,行业数字化必将在智慧城市、制造业、金融、能源等各行业全面开花,软件产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态势。

三是从赛题聚焦的产业发展方向来看,与新兴技术融合的赛题越来越多,而这也反映出软件产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当前,软件产业的发展呈现多样化、智能化的特点。近几年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软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扩展了新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高速多样化的发展平台。此外,软件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感知层,依托于大数据基础的大数据感知、采集、分析和边缘计算软件加速发展;在传输层,高速移动、海量连接和低时延的移动通信软件成为关键;在计算层,通过分布式计算集群、内存计算、流计算等处理海量大数据的各类计算软件潜力无限;在分析层,有实现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认知计算、深度学习的各类软件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在应用层,面向行业的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能医疗、自动驾驶等智能应用软件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智能化水平。

产教融合  培育栋梁

培育满足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所需的软件人才,加强创新能力支撑和智力资源保障,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软件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迈上新台阶。2001年12月,《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和《关于加快软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正式拉开了创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大幕。而在去年6月份,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在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全国高校的积极响应下,我国的产教融合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全国近40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结合各自定位和区域行业特色,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累计培养软件工程高端人才超过20万人。

软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高、攻坚型人才更受软件企业欢迎。”文伟平分析,“第一,随着产业的多样化发展,企业越发重视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熟悉专业知识,也要具备软件思维与先进软件工程方法;第二,随着软件工程的复杂化,企业越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第三,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越发重视攻坚型人才,要求软件人才能够结合新技术进行攻关,满足现在软件产业发展中多学科交叉的需求。”

为满足新形势下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各高校随需而变,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教深度互动育人路径。“在培养模式上,相比较传统的培养方法侧重对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现有方法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文伟平表示,“各高校在培养工作中以实际生产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合作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国内开展的各类软件创新开发比赛,比如其中影响最深远的‘中国软件杯’大赛,赛题结合产业发展前沿方向,也极大地促进了软件人才的培养。”

此外,不仅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国家对企业人才的需求也有所变化。文伟平强调:“软件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结合行业发展,更要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因此,高校在软件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上,需要做一些转变。”

文伟平建议:首先,需要从市场需求驱动为主的圈子里走出来,逐步转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结合国家战略,着眼于基础设施、工业软件等国家战略方向人才的培养。在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有技术、有情怀、有担当的创新软件人才。其次,需要逐渐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在提升软件人才技术实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与思想,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人才。最后,需要紧跟科学界、工业界最新技术,与行业骨干企业联动,形成目标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科研协作模式,以此来培养能够满足国家自主创新与软件生态建设所需的人才,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目标相结合。

1628737484872787.png

>>锦囊妙计

决赛前应该怎样优化作品,才更容易在决赛答辩中取得好成绩?“实用性与创新性和谐统一,兼顾用户体验,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在决赛中脱颖而出。”文伟平为晋级决赛的选手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作品的应用价值非常重要,建议参赛团队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下的真实需求,对产品进行分析和优化,在决赛时能够让专家充分了解产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软件的创新性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将自己作品和其他作品区分开的关键因素,能设计开发出性能更好、效果更佳的作品,更好地与新技术融合,是一个作品的硬实力;

第三,在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价值后,就要结合用户需求考虑产品UI、产品功能等,也就是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去优化作品。毕竟在实际应用中,用户体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软件推广与使用效果,进而影响到应用价值。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