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医疗 >
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之“香港模式”
摘要全球各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目前普遍面临的是如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保障水平的问题,我们对各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特点、问题和改革趋势进行对比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点参考作用。 ...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于2012年2月22日发表论文——《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与改革》。关于“香港模式”的部分如下:
全球各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目前普遍面临的是如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保障水平的问题,我们对各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特点、问题和改革趋势进行对比和探讨,希望能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一点参考作用。
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全民医保”的模式,以下为香港模式:
香港政府以高福利模式提供均等、价廉的全民医疗保障。香港没有政府设立的医疗保险,只有商业医疗保险。政府提供给全体居民的医疗保障是通过公立医疗机构对就诊市民实行高福利、低收费去实现的。公立医疗机构92%以上的经费由政府以财政预算拨款方式提供。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3%-6%。
香港全体居民享受同一标准的公立医疗服务,就诊市民个人自负比例很低,医疗服务项目中个人自负比例最高的仅为成本的19%,最低的为3%。例如,专科门诊首次就诊个人需支付100元,其后的复诊每次支付60元(费用包括医师诊治费、登记费和所有检查的费用,但不包括药费),每种药支付10元,自负比例分别为19%、11%和8%。住院服务个人最多只需每天支付100元(费用全包,即包括膳食、药物、护理、物理治疗、手术、检查等),自负比例为3%。经济困难的市民还可以申请减收或豁免个人支付的费用。但患者必须听从公立医疗机构按其病情轻急缓重所作出的候诊、住院或手术安排,不能选择医生,所提供的住院病房基本上都是3-5个以上病人共用一间,也不能自由选择。
香港的医疗行政管理机构呈大部门及扁平化。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是香港政府12个组成部门之一,全面负责管理医疗保障和食品、药品卫生,其下设渔农自然护理署、食物环境卫生署、政府化验所、卫生署四个政府机构,其中卫生署具体负责医药卫生方面的事务。这些机构在全港都只有一个层级,没有下设相应机构。
食物及卫生局与卫生署的职能设置实行决策与执行分开。食物及卫生局是决策机构,负责香港医护服务的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工作,同时监察各项政策的推行。卫生署是香港特区政府的卫生事务顾问,也是执行政府公共医疗政策和法定职责的部门,负责管理公共及港口卫生和小部分基层医疗服务,负责全港药物的登记和注册、社区药房和本地药厂的监管及有关药剂法规的执行,还负责对私立医院的监管。
香港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公立为主导、私立为补充。对公、私立医疗机构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全港所有公立医院及基层医疗机构都由医管局直接负责管理。私立医疗机构由卫生署负责监管。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行高薪制和非物质激励机制。医管局的费用开支中约80%用于人员的薪酬,其它约20%的支出用于药物、医疗器材和消耗品等。
香港的医疗制度有以下特点:
1.香港政府在医疗资源的投入和配置上发挥了主导作用,香港政府强调“以人为本”,确立了“确保不会有市民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适当的医疗服务”公共医疗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政府在医疗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由2005-06年度的约276亿元,持续增加至2009-10年度的33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4.9%。2009-10年度的医疗预算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8%,支出比例仅次于教育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很注重投入的均衡性。公立医院分布合理,任何市民均能在30分钟内抵达公立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配置较为均等,各医院的条件、服务水平发展也较为平衡。
2.良好的制度设计,为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成功奠定了基础。一是在法制的框架内将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权交给非政府机构,统一和强化了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管理、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二是医管局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最高决策机构是医管局大会(董事局),主席及成员由政府任命,包括企业家、立法议员、专业人士、社区代表和职员代表;其下设置了医院管治委员会和社区咨询委员会,真正形成了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决策、监督的机制。三是杜绝和斩断了医院、医生利用医疗服务的专业性谋取非正当经济利益的动机和途径。政府的拨款和医管局的统一财务管理等制度使医院没有谋利的压力和动机;固定薪酬制下医生没有开大处方、大验单的必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的药物由医管局中央统筹管理的制度,真正使公立医疗机构以较低成本获得有效、安全、适宜的药品供给,切断了药商与医院、医生利益链,有效控制了药品费用增长,使得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支出仅占其所有医疗支出的6%-7%。
3.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资源有效利用程度高。香港私立医疗机构虽然只提供全港12%的住院服务和71%的门诊服务,但其支出占全港卫生总费用约53%。而香港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全港88%的住院服务和29%的门诊服务,支出只占全港卫生总费用约47%。这说明香港公立医疗机构的成本效益非常显著。高绩效的取得除了制度设计方面的因素外,让我们感触很深的是其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例如,医管局十分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善医疗服务,建立了覆盖所有公立医院的综合医院信息系统,3万台工作电脑利用医管局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为800万病人建立了电子医疗档案,大大提高了公立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和运营效率。目前,正在推进与私立医疗机构共享共用医疗信息的工作。又如,在医院联网的管理上,由网内最大最好的一间医院牵头统筹组织运营网内医疗资源,网内医疗机构定位清晰,互相配合,资源共享,避免了资源的重复浪费和恶性竞争。再如,医院内部管理方面,为缩短病人的等候时间和减少病人的住院天数,东区医院在病人入院、护理、出院等流程上进行精细的设计和安排,既为病人提供了高效率的照顾,又为医院增加服务量腾出了资源。
4.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增加医疗资源的供给。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市民不断增加的健康需求,香港政府除不断适当增加公立医疗资源外,重视发展私立医疗机构从而增加资源供给。在私立医疗机构的设立上,只要符合法定的房屋、人员或设备条件要求的即可申请注册,政府不加限制,只负责监管,让其自由竞争发展。并在土地供给、人才培训、公私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此外,公立医疗机构较清晰的服务功能定位,也为私立医疗机构的补位发展留出了相当的空间。限于资源的约束,香港的公立医疗机构并不大包大揽所有服务功能,对于高使用量、复杂性低的服务需求投入较少,因此,私立医疗机构除提供专科、高端服务外,也提供大量普通门诊和保健服务项目,并以其便捷安全和收费合理而成了许多市民的选择,对公立医疗形成了良好的补充,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