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政府 >
迈向“十五五” 下好先手棋
2025-04-15 11:28:36作者:王洁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摘要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十五五规划旨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十五五”时期,需在前期成果上实现新突破、新跨越,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展望“十五五”,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
4月1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2025赛迪论坛在北京举行,同期举办“十五五”规划分论坛。分论坛旨在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智绘产业蓝图引领新质发展”为主题,聚焦“十四五”时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邀请多位专家就“十五五”时期产业智能化变革新路径、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展开交流研讨。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胡国栋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之年,更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造基础的重要之年。承上启下,要科学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十五五”规划的研究编制要做好三点:一是深刻把握“十五五”规划与国家战略的关系;二是要深刻认识“十五五”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三是深刻促进“十五五”规划与政策协同。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何颖指出,2024年,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但仍面临技术创新效能不足、产业链安全短板等挑战。她强调,“十五五”期间需重点处理供给与需求、增量与存量、国内与国际、市场与政府四对关系,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三大路径,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具体任务包括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产业链韧性、完善创新体系、加速数字化转型等。
针对中小企业这一“国民经济毛细血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龙飞提出,“十五五”期间需培优与普惠并重,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他建议,通过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优化普惠性政策(如减税降费、研发加计扣除)、强化数字化转型服务等措施,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2024年中小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已达55%,但仍需突破技术瓶颈和国际竞争压力。
生物制造与通用人工智能成为论坛热议的未来产业方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消费品工业研究所所长李博洋指出,预计“十五五”期间,生物制造技术将在医药、材料、能源等领域形成万亿元级市场,成为碳中和与产业安全的重要支撑。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陈渌萍则强调,通用人工智能(AGI)需突破算力、数据质量、伦理安全等瓶颈,通过“AI+科学”“AI+行业”双轮驱动,推动医疗、政务等领域深度变革。
围绕产业升级的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邵立国提出,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需强化“集群思维”,通过产学研协同、产业链整合、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目前,我国已形成80家国家级集群,长三角地区以26家领跑,但需在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对标国际。
工业投资质效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抓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李杨通过数据分析指出,我国工业投资正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北京、上海等11个地区已进入“高效型”发展阶段。她建议,“十五五”期间聚焦优势产业与优质项目,通过动态评估模型优化投资方向,并结合地方禀赋制定差异化政策,实现投资与供给的精准匹配。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阶段。本次论坛成果汇报凝聚共识,以科技创新驱动新型工业化,以集群培育优化产业布局,以中小企业活力夯实经济底盘,以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塑造新质生产力,同时通过精准投资提升发展效能,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助力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从“速度优先”到“质量跃升”
在主旨演讲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在题为“‘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及趋势前瞻”的演讲中表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制造强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走在前列。“十五五”期间,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仍然拥有规模优势及创新优势,在未来产业方面仍有望保持先进。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张赤东在题为“迈向世界一流企业”的演讲中表示,产品创新是当前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规模分布上,中型企业创新类型表现不同;在行业分布上,不同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类型差异十分显著,在以产品创新为主的行业中,通用设备制造中进行产品创新的企业占比最高。
在“十五五”规划框架下,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鲜活样本。广西和长沙的探索,分别展现了沿边开放与产业集群的双重路径。
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核心节点,广西通过“五维突破”构建跨境产业链:一是人工智能合作,与老挝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依托南宁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聚+东盟应用”的数字通道。二是产业园区布局,“4+3”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4个沿边临港园区+3个内陆园区)吸引超万亿元投资,形成新能源电池、稀土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三是跨境产业链模式,中马“两国双园”实现棕榈油跨境加工,上汽通用五菱在印尼建成12万辆整车基地,带动本地100余家配套企业。四是政策创新,通过“企业服务专班”规上企业每百元成本降低了1.5元,入选国务院典型案例。五是通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突破万列,平陆运河建成后将缩短西南地区出海航程560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贤海华表示,下一步,广西将重点做好以下四点工作:一是共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二是打造面向东盟的进出口制造基地;三是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四是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的崛起,诠释了“链群一体”的产业组织创新:一是技术路线,以“两新一生态”(飞腾CPU+银河麒麟操作系统)为核心,占据全国信创市场70%份额,覆盖31个省份。二是创新机制,由7家龙头企业成立的国链安全可靠计算机产业促进中心,构建“政府+企业+高校”联动体系,2024年集群产值突破2000亿元。三是服务平台,信创开源生态平台注册用户超12万人,商业密码基地实现国密算法在打印机嵌入式平台的应用,人才培训基地输出4000余名技术人才。四是国际拓展,通过世界计算大会等平台,推动“湖南模式”走向全球,与武汉、合肥等集群形成区域协同。
长沙市国链安全可靠计算机产业促进中心主任杨一艺表示,中心将坚定不移跟进国家战略,毫不动摇坚持湖湘自主安全计算产业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积极投身区域合作,拉动集群之间的融通发展,共创区域繁荣新景象。
当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附加值增长,当区域协同突破行政壁垒,中国经济将在变革中孕育出更具韧性的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的中国经济,将在增速放缓中实现质量跃升,在全球竞争中重构增长逻辑。广西的沿边开放、长沙的产业集群,以及千千万万企业的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一幅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型的壮阔图景。
“十五五”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五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马承恩主持了本次论坛的圆桌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巨富,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永庆,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崔益群,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郭建国,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主任级高级咨询师咨询员陶黎敏等嘉宾就“十五五”时期如何探索区域协同新实践、前瞻未来产业新布局等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区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发展,抢抓区域协调发展机遇,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的50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万亿元,制造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突破50%,成为主引擎。其新能源装备、化工新材料等产业快速发展,稀土产业增长39.9%。
依托能源优势,内蒙古推动风电光伏装备、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新能源装机容量居全国前列。
甘肃省通过“四强”行动(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实现工业规模从2800亿元增至3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连续10个季度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省则以“三地一区”战略为引领,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营收从3.3万亿元增至5.5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43.6%,汽车、装备制造等产业突破万亿元规模,数字化转型覆盖全部规上企业。安徽省构建了以芯片、信息显示、汽车、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的“芯屏汽合”产业体系,机器人产量增长80%,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80%以上,合肥国家科学中心发挥战略科技力量作用。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通过“三年行动”推动工业投资增长17.1%,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11.3%,22个产业集群营收占全省规上企业61%,5G工厂和绿色制造企业数量显著提升。辽宁省通过数字化转型培育了65个省级5G工厂,沈阳、大连等地入选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新松机器人、恒力石化等企业成为产业升级标杆。
甘肃省在“十四五”期间超额完成47项规划指标中的19项,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6.1%,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新型工业化要以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专家指出,新型工业化需解决机制体制障碍、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内需消费拉动、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等问题,同时应对逆全球化、产业链安全等挑战。
专家强调,新质生产力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同时加强标准制定和国际话语权,避免受制于国际专利布局。
“十五五”这五年,我国工业发展将进入“攻坚期”和“窗口期”,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在开放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产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统筹区域协同与全球竞争,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完善产业生态。各地区需结合自身优势,如内蒙古的能源转型、甘肃的“一带一路”枢纽、安徽的科技创新、辽宁的老工业基地振兴,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同时,要加强政策协同、标准制定和国际合作,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王艳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