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交行侯维栋:同城备份中心运行应常态化

2013-03-06 15:40:41作者:来源:

摘要灾备中心建设涉及到基础环境、技术、网络和生产管理等因素,体现了数据中心智能应急处理、高效业务支撑的重要作用,是交通银行打造智能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考量指标。...

  交通银行数据中心近年来致力于打造服务集团、境内外一体化、业界领先、设施完善的灾难备份体系。数据中心规划中明确定位了“两地三中心”一体化灾备体系。“两地三中心”包括:张江数据中心、漕河泾同城副中心和武汉异地灾备中心,三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如下。

  张江数据中心,作为主生产中心,提供全时段的业务生产运行服务。提供本地服务器高可用系统架构,具备本地应急恢复能力。漕河泾同城副中心作为生产副中心距离主生产中心约30公里,光纤距离约70公里,它既能在日常分流部分关键业务的生产负载,又具备在张江数据中心出现大面积的系统瘫痪时接管生产系统运行的能力,灾备等级达到第六级,RPO为0,RTO为数分钟。武汉异地灾备中心防范城市级别的灾难,在张江数据中心和同城备份中心均不能对外提供服务的情况下接管业务,灾备等级达到第五级,RPO为数分钟,RTO为数小时至2天。同时,异地灾备中心兼顾部分生产需求,挑选合适系统适当分流部分业务。

  近年来,交通银行数据中心从灾备建设、灾备切换演练、灾备管理三方面大力推进灾备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共建成了现有国内行40套系统、海外行18套系统的灾备环境,涵盖了交通银行大部分重要系统。

  灾备切换演练方面,2008年进行了核心、贷记卡、网银等重要外围系统灾备切换运行演练;2009年实现了双中心同时运行,将备份中心的内涵转化为“副中心”,将数据中心转变为信息中心,从2010到2012年,在元旦、春节高峰时段均启动了生产系统的双中心运行,为之后的分钟级灾备演练奠定了技术基础;2011年进行了海外行核心业务、综合客户信息、网银、卡交换等系统的分钟级灾备切换运行演练,标志着交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灾备达到了国标灾难恢复等级最高级——第六级,开创了境内同业灾备切换并对外运行服务工作的先例。

  交通银行高度重视业务连续性的建设。制定了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相配套的服务流程和一系列管理办法,如《交通银行突发事件管理办法》、《交通银行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办法》、《交通银行媒体危机应对管理办法》、《交通银行数据中心可持续性管理办法》等;建立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组织架构,按照主管部门、执行部门、保障部门的分工,组建了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负责。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灾备体系建设,包括: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同城灾备范围,覆盖内部重要系统;二是同城副中心运行常态化,副中心转化与数据中心对等的生产中心;三是逐步完成服务全行的关键系统数据级异地备份;四是添加异地灾备中心为核心环网第三节点,逐步实现异地系统级和应用级备份;五是在南宁、合肥、扬州等金融中心逐步实现WEB、APP层面的应用级多活。

  同时,我们建议: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有效确保现有中心的安全稳定;数据同步必须100公里以内,同城备份中心是灾备建设的首选,各银行灾备中心可适当分散;逐步向多中心转变,建立相对分散、多地的异地灾备中心。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