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流程银行该怎样搞IT开发?
摘要一家大型银行拥有的业务流程一般有上万个,如何进行企业级的流程、数据整合精简?如何将新的战略能力有机嵌入流程能力?如何验证应用能力满足流程能力?...
一家大型银行拥有的业务流程一般有上万个,如何进行企业级的流程、数据整合精简?如何将新的战略能力有机嵌入流程能力?如何验证应用能力满足流程能力?
一部世界顶级的商业大片制作需要一个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摄影、好的音乐和一组好的演员,缺一不可。2009年,当卡梅隆的科幻史诗巨制《阿凡达》还在制作中时,全球为这部电影电脑动画立下功劳的除了卡梅隆的Lightstorm Entertainment团队,还有位于纽约的威塔数字(Weta Digital)视觉特效工作室,以及位于新西兰的工业光魔(ILM,全称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参与其中。
各团队协同工作的最大挑战,在于专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与其它团队弹性边界、无缝链接。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一队直升机攻击居住着外星种族Navi的巨型home tree,该场景由威塔数字打造,但工业光魔负责其中摄像机向后拍摄时直升机射击特效。在两家公司同时打造枪战特效时,最大的挑战是怎样布置枪战特效,特别是在工业光魔不知道威塔数字工作情况下更麻烦。在很多电影制作中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在《阿凡达》制作过程中,工业光魔和威塔数字都严格依照导演卡梅隆的具体模板来做,每个模板都为他的团队指明了非常具体的制造火力点的方向。当两个公司同时进行各自工作时,在速度上存在竞争。最先完成的团队可以或多或少的对整个场景定调,谁先完成谁就可以影响整个场景。但是两家公司都希望在最后观众观看时分辨不出来这些场景是由俩家公司各自承担完成。
这种基于统一方法、模板和计划的全流程管控,同样适合于银行IT设计开发。银行在推进IT开发转型时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需要全面考虑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IT架构。而很多银行在业务架构的设计上花的功夫远远不够,必然会影响到与其他三个架构的关联和转换,这导致的结果就是系统林立、数出多门的现象长期泛滥,银行不断付出高昂代价。一家大型银行拥有的业务流程一般有上万个,如何进行企业级的流程、数据整合精简?如何将新的战略能力有机嵌入流程能力?如何验证应用能力满足流程能力?事实上,在具体推进银行信息系统转型时,需要一整套企业级架构设计和转型的方法论指导,统筹管控业务和技术架构。例如从业务架构转型来看,需要把握好结构化、标准化、一体化和组件化四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结构化,需要在对现状业务制度和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基础上,分别建立流程、产品、数据和用户体验模型。其中流程建模又细分为五级,并将客户、产品、渠道这些变化最快的因素从流程中剥离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使流程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也便于未来根据客户需求变化,灵活进行产品、渠道和流程服务组合。
其次是标准化,要对流程、产品、数据、用户体验建模的语法进行标准化,达成企业级、跨领域复用。例如流程模型中所用流程任务、动词,产品模型中的产品结构、产品组件、条件及其参数,数据模型中所用的名词、域、实体,用户体验模型中的设计模式、命名规范。
其三是一体化,要进行流程、产品、数据模型的相互对接。流程4级任务和5级步骤与基础产品相关联,流程5级步骤与产品条件相关联;数据模型应该包含能够容纳产品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模型中应包含为保证流程模型中所有步骤正常完成所需的数据实体。
其四是组件化,要从应用和应用组件两个视角提出IT开发需求。二者各司其职,关注点分离,前者关注点在最终用户,重复使用应用组件;后者则关注点在企业视角,把企业级能力整合在一起,给应用提供服务。
若实现以上述四大特征为代表的银行IT开发转型,需要业务架构和技术架构的相关建设团队按照一整套转型方法论规定的语境、语义、语法、语用模式,在统一部署下,确保专业专注基础上的协同。
很多人翘首以盼的《阿凡达2》与《阿凡达3》两部电影将继续沿用《阿凡达1》探索出的成功模式,采取“背靠背”的连拍方式制作,预计分别在2014年12月和2015年12月上映。也许是巧合,上述时间点也是国内外一些银行信息系统转型上线的时点,让我们从客户体验上试看这些“大片”精彩纷呈。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北京首家“地铁银行”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