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光大银行灾备建设的五点思考
摘要国有银行由于资源充裕可以自建大规模的灾备中心,甚至可以针对重点分行建立灾备中心,而其他银行应按照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原则建设可供多家金融机构共用的灾备中心。 ...
国有银行由于资源充裕可以自建大规模的灾备中心,甚至可以针对重点分行建立灾备中心,而其他银行应按照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原则建设可供多家金融机构共用的灾备中心。
光大银行早在2000年就完成了全行业务系统的大集中,实现了应用和数据的集中部署和管理,在促进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运行风险的集中,对系统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围绕这个目标,我行确立了4项原则:一是业务与科技结合,二是技术与管理并重,三是数据为本、分级保护,四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我行制订了包括“两地三中心”、“大同城小异地”、“全行数据级容灾+部分应用级容灾”等内容在内的发展规划,并按照时间计划逐步实施完成,不断完善灾备体系建设工作。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在解决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从实践经验来看,“两地三中心、大同小异”的模式是现阶段比较好的选择,尤其是对于全国性银行来讲,应该充分体现“同城保发展、异地保生存”这个建设思想。一方面受到现有数据传输技术在距离上的限制,必须利用同城容灾来满足日常运营对数据实时性的高要求;另一方面通过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把原来的单个生产数据中心在物理上分隔为同城的两个数据中心、而在逻辑上仍保持统一性,使其既可以达到快速切换的目的,又可以有效应对日常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极端情况下的区域性风险除外),而额外投入的成本也较低,还具有人员集中、易于管理维护的优点,因此“大同城”绝对是一种投入产出比高、管理有效性强的方式,对于保证银行日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异地”的“小”指的主要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小、应用级灾备系统的范围小、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小,但对于银行生存之本的数据保护是全面的、并不小。当极端情况下的区域性风险发生时,异地灾备中心将会利用重要业务系统的应用级灾备为客户提供关键服务,确保银行能够“大难不死”。
其次,银行业灾备中心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议不同规模的机构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建设方式。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资源充裕可以自建大规模的灾备中心,甚至可以针对重点分行建立灾备中心,而其他银行应按照资源共享、平台共建的原则建设可供多家金融机构共用的灾备中心,不必所有银行都自建解决。
再次,建议人行等监管部门引导和推动建立多个灾备产业基地。基地选址应充分考虑地理、气候、能源、通讯、人才等关键因素,可以考虑布局在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中部地区。同时,该基地建设可以与证券、保险、通信等其他重点行业协同合作、共同开发,并协调在资金、环境、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产业集聚。
然后,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灾备基地所涉及的领域,建成配套的开发、测试基地,既可以科学有效地节约利用灾备资源,又可以促进产业链配套发展、吸引大规模产业人才,甚至可以带动灾备基地所在地方的信息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最后,灾备建设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结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让灾备中心也逐渐能够在日常发挥生产服务的作用,从一个灾备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多个云数据中心,不断提高抵御灾难打击的能力和灾难恢复的能力。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