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应对金融脱媒 银行须深化转型
摘要中国银行(601988)行长李礼辉11月20日表示,面对日趋严峻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 ...
记者李岚报道 中国银行(601988)行长李礼辉11月20日表示,面对日趋严峻的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银行必须深化转型,调整业务结构,谋求持续发展。
李礼辉说,近10年来,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同步,传统的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正在转变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重的结构。据统计,新增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92%降至2011年的58%。与此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第三方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福利管理、差旅管理、资金归集等现金管理业务,正在挪动银行的“奶酪”,形成“技术脱媒”。2011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16万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
李礼辉称,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日益加深,为适应新的变化,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就必须适应所在国的经营环境,必须直接面对全球化的经营风险、国际化的金融监管和差异化的客户需求。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全球经营管理的实际能力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为此,中国银行业要更加清醒,进一步培育、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着力打造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银行。
李礼辉认为,一是要深化转型,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中小微企业、“三农”、民生建设提供更多更高效的金融服务。适应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和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经营方式和业务结构转型,加强服务模式、渠道和产品创新,提高差异化竞争能力,提高风险定价能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适应“走出去”企业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全球布局。把握扩张节奏,创新布局方式,根据银行战略和核心能力,遵循商业原则,分别采用设分行子行、并购、设代表处、派工作组、在代理行设立中国业务柜台等不同方式,构建全球服务网络,注意规避经营风险,注重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创造效益。三是坚持科技引领,实现银行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努力创造最佳客户体验。四是适应全球风险管理需要,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加强一体化、精细化和专业化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风险数据管理,培育良好的风险文化,形成灵敏高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管理。五是培养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上一篇:喜忧并存预示银行业信息化仍需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