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创业板之蛋”本周五破壳
2009-09-22 23:48:00作者:佚名来源:
摘要本周五创业板开始新股申购,起航之际如何把握方向,投资者心中仍存疑虑,以下是投资者三问。 ...
10年未孵出的“创业板之蛋”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将破壳了:本周五创业板开始新股申购,对于想尝鲜“打新”的老股民来说,今天得抓紧了!起航之际如何把握方向,投资者心中仍存疑虑,以下是投资者三问。
创业板只为企业融资?
提示:疑似中小板,催促开户不妥
皮海洲在其博客中指出,2004年挂牌的中小板,如今回过头来审视,不过只是主板市场的一种延伸而已,主板所存在的问题,同样在中小板存在。谁也看不出中小板与主板之间的层次关系。现在的创业板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除了创业板公司可以在股本上偏小一些、退市标准会严格一些以外,创业板与中小板之间又有多大的区别?与主板之间又有多大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层次标准又如何来划定?因此,如果说中小板是主板的延伸的话,那么,创业板就更是一个‘小主板’了。”
皮海洲认为,和主板市场一样,创业板的推出同样体现了为融资服务的宗旨。融资功能是主板市场最重要的功能,这一“优良传统”在创业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说到融资功能,就不能不正视一下创业板的开户问题。”文章指出,鉴于创业板的高风险性质,所以制度建设之时,管理层一再强调创业板的投资风险,并且要求在开户过程中,重点突出创业板风险等内容,并将此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举措。然而,随着创业板推出时间的临近以及投资者开户进程缓慢的局面,有关方面又开始敦促投资者开户了,甚至要求券商的开户率达到30%,以致券商只能不断通过发短信、打电话的方式频繁催促投资者,甚至有的券商还通过各种小利来诱惑投资者开户,完全又把创业板的高风险抛向一边。
创业板服务创新企业?
提示:成熟企业“混入”,浪费上市资源
叶檀撰写博文《把这些企业驱除出创业板》指出,创业板存在的惟一理由是为创业企业提供空间,舍此,其他的任何理由都是对资本市场的践踏。中小企业板曾被赋予解决民企融资与创新的重任,而现在却被称为小主板。为了避免创业板成为中小企业板,我们应该把混水摸鱼的企业剔除出创业板的队伍。
第一,把2000年以前成立的公司剔除出创业板的队伍。创业的第一要义,即成立时间不长。根据《创业家》杂志提供的93家候选企业名录,其中有55家成立于2000年之前,占比高达59%,大多数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些企业早就到了成熟期,有的已经老掉牙,即便证监会再放宽标准,也不能把这样的企业纳入创业板,让人看创业板的笑话。
第二,把不属于服务业、高新产业的公司剔除出创业板的队伍,如传统制造业、传统能源行业、农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公司。两者一剔除,估计创业板目前的候选队伍起码得减少1/3。这绝不是上市资源的浪费,腾出宝贵的资源,给其他等待上市的真正的创业型的高科技、创新管理的企业。
第三,将具有投机倾向的风投驱逐出创业板上市公司,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效应。
公司和投资者“双赢”?
提示:退市风险大,须防高估与透支
目前实际开户比例不足5%,大大低于有关方面的预期。为什么投资者对创业板的关注热情不高呢?
网友“封起De日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创业板的风险大。以上市公司退市为例,主板亏损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有一个“ST”程序,如果上市公司在随后的年度里能够顺利扭亏,那么,股票不会退市,投资者不会有血本无归的情况。但是,创业板股票却没有这样的缓冲期和观察期,一旦指标恶化,业绩亏损,随时可以退市摘牌,投资者对此有相当大的戒备心理。二是市场对新鲜事物还不大熟悉。虽然美国创业板催生了微软等一批优质公司,但是,全球每年有千家中小企业在创业板破产倒闭。股市必须要有强烈的赚钱效应才能具有良好的宣传性和说服力。
“封起De日子”预测,创业板在推出初期,会有短期火爆走势,这源于中国资本市场“逢新必炒”的个性。往往这个时候,会出现大批上市开盘企业高估和高透支的现象。“创业板不能确保每个参与者快速赚钱,相反,最终能够笑傲疆场的人不会有几个。”
搜狐博客“周俊生”撰文指出,一个市场的强大,不仅体现在它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帮助创业投资企业通过融资突破资金瓶颈,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投资者得到投资回报,实现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双赢”。
创业板投资者小贴士:
开户数翻了二三倍
“现在创业板开户已经达到20%了,我们周六周日都加班来办理,一天能有个二三十户吧!”中信万通香港中路营业部总经理彭秀玲告诉记者。
而开户数明显升温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整体券商的“盛宴”。“我们创业板开户达到了10%-15%,一天能有四五十个来开户的,没想到最近能开这么多。”国元证券山东路营业部总经理毕洪涛表示。同样,国泰君安南京路营业部总经理姚国海也表示,上个周末两天就开了400多户,周一也开了200多户,现在的开户量是原来的2-3倍。
预计中签率不高
创业板公司融资规模普遍不大,由于“盘子”太小中签的几率也比较小。“首批10家公司都属于三高企业,高收益、高盈利、高成长性,短期会有比较好的表现。但是,中签率不会太高,也没什么技巧,中签也靠撞大运了。”姚国海说。
而对于赶不上“首班车”的股民来说,也不用懊恼。业内人士提醒说,由于现在创业板发行速度很快,后期参与的机会也会很多,对于创业板“打新”的风险也较小。(记者 景虹)
特锐德是青岛骄傲
——姚国海 国泰君安南京路营业部总经理
此次,特锐德成为创业板市场的NO.1,在青岛资本市场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这和当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同样值得大家记住,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建议,创业板应该借鉴韩国的模式,在韩国创业板持续走强于主板,其经验值得学习。
“炒新”看公司质地最重要
——郭筹伟 赢龙资产研究总监
参与创业板的投资,一定要看企业的质量、上市的定位如何。首批上市的公司质地还可以,但是没有像2004年苏宁电器那样令人眼前一亮。他认为,第一批上市的企业不见得都是“好东西”,比如当年中小板首批上市的*ST琼花(002002),上市就没出色的表现。
刚推出市场上争议很多
——丁坚 以太投资公司总经理
对于创业板,市场上的争议一直很多,从很多国家之前的情况看,失败的例子很多。创业板刚推出的时候吸引了很多的目光,之后几个月就冷淡下去了,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值得深思。(lynn)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