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 > 金融 >

IT也雷人 用户集体“会诊”软件大企业病

2010-01-08 15:48:00作者: 来源:

摘要按理说,谁的病,谁知道。可是,信不信由你,有许多时候,得了病的人,对自己的病情却并不了解;病根儿在哪,就更是云里雾里。据说这也有好处。比如,对那些得了重症的,如果不知底细,会少许多的精神负担,也许是件好事。只是,这个道理如果放到软件企业身上,则是行不通的...

按理说,谁的病,谁知道。可是,信不信由你,有许多时候,得了病的人,对自己的病情却并不了解;病根儿在哪,就更是云里雾里。据说这也有好处。比如,对那些得了重症的,如果不知底细,会少许多的精神负担,也许是件好事。只是,这个道理如果放到软件企业身上,则是行不通的。无论你身居软件企业的领导层,还是执行层,亦或是软件企业的用户,你都得直面这些问题,深受“病痛”的折磨。软件企业的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病长在软件企业身上,得病的往往浑然不知,或者知道个大概,但不怎么当回事,用户却早已受不了。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可不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帮助软件企业把它身上的病说出来。用本山大叔的话讲,说破无毒,许是治病的一个良好开端。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孙总的大不悦

北方商业百货公司是中国北方一个县级市的市属企业,虽然比不上沈阳的大商、欧亚、大悦城,但是,在这个县级市里,也可算是可圈可点的一家好买卖。不久前,为了响应国家拉动消费、促进内需的号召,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孙总拍板,从本不宽裕的自有资金中挤出一块,上马信息系统。以前,公司也张罗着上了一些零散的小系统,见效大小还在其次,借着这些小块头儿,孙总倒是有幸认识了大大小小十几家软件公司的朋友。这些软件公司的人士,无一例外,都乐此不疲地向孙总“普及”了大量的IT知识。孙总虽然好学,但是苦于结识结构,总有云里雾里的感觉。后来他悟出来了,这里边还有别的原因。去年,他索性按照一家软件公司的指引,成立了信息部,引进专门的人才,设置专职的CIO。此后,再有登门布道的,就把这位CIO推出去,实在推不开的,才硬着头皮拽上CIO一起去“接受再教育”。

就拿今年年初那次会晤来说吧。北京来的那家软件企业经理一见面就恭喜孙总,说他慧眼识珠,如果引进他们的软件,百货公司的业务就直接站上了云端,当然也是业界的最高端、最前沿……孙总是地道的北方汉子,脾气耿直,说话也是直来直去。酒桌上,张罗人把软件公司的经理收拾停当,这篇儿也就算是翻过去了。这回,公司新的IT项目开标之前,他专门吩咐下去,如果哪家软件公司的人满嘴跑火车,他的标书也就不用评了,直接废掉──真是见了鬼了,怎么有那么多的软件公司人员,放着好好的话不说,专捡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忽悠人呢?

雷人新词冒不停

孙总的大不悦,也是许多软件用户共同的烦恼。IT圈里,也不知怎么搞的,从国外到国内,从硬件到软件,从虚的到实的,从产品到服务,都有一个通病,症状就是雷人的新词冒不停。

软件公司人士说出来的话,如果你搞不懂,那绝对不是软件公司的毛病,是你土得掉渣,跟不上时代了。在花样翻新的新名词、新理念、新技术、新解决方案面前,作为客户的你,先就矮了三分。你听不大清爽,打心眼儿里认为软件公司的人士是专家、大拿、老师。接下来,作为学生,你更想让过这段,切入主题。于是,你怯生生地问人家:这么新奇、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以前的投资是不是就要全部废了呢?这时候,软件公司的人士会口口声声地说他可以保护既往投资。你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可惜好景不长,你前脚把心放到肚子里,后脚软件公司的人士就会通知你:你的什么东西不灵了,得掏钱添点新东西,得买他的什么产品和服务。七算八算,等你缓过神儿来才发现,原来那点家底子,跟垃圾也差不到哪里了。

最近,学过市场营销的朋友多少悟出一些门道:IT企业特别是软件企业的新词战术,说穿了,就是先把客户搞蒙,再行推销之实。也许这才是那些雷人新词的真正内涵,这就难怪孙总们闻新词而色变。

笔者对此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就拿软件开发来说吧,较早时候是面向结构,然后出现面向对象,近几年,面向对象不解渴,也不新鲜了,就出来面向服务的新提法。说来也怪,仿佛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软件公司,前天还在大谈特谈面向结构的好处,昨天就都一股脑地转向了面向对象。所有的东西都是对象,客户能够看见的,看不见的,能够想到的,以及想不到的,都成了对象。等到今天,对象又被更时尚的“服务”取代,顺理成章的,所有的东西又都成了服务。以前时兴数据仓库,折腾了好大一阵子。某跨国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给我们解释说,在数据仓库时代,用户有了需求,就像拧开水龙头一样,自来水就会喷涌而出。至于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用户根本就不用去操心!如今数据仓库成了明日黄花,时兴起“云计算”,用户的所有东西,包括百货公司孙总的东西,都可以在云里找到归宿。真是世界大同,令人向往。搞笑的是,与众多雷人新词相映成趣,客户的许多老掉牙问题,仿佛被人淡忘一般,直到今天,依然如故。这真不知道是软件界的幸事,还是憾事。

 

说过就算做过

故事人人爱听,但是,有一类故事,令软件用户避之唯恐不及。一些政府部门的人士跟我说,最烦的是就是张罗软件招标。招标就是“听故事”,软件公司投标就是当着潜在客户的面“讲故事”,甚至是明目张胆地“说瞎话”。我就软件公司“讲故事”的说法,向几位软件公司的朋友求证。点头称是的居然大有人在。一个软件公司的朋友跟我解释说:“哪那么多真东西、新东西啊?大家都在讲故事,谁不讲谁犯傻。身为客户,你可以不信,但是,我不能不说。而且说过就算做过,你当真也罢,不当真也罢,仅此而已。”这可真是要命。

等招完标,确定了软件企业,按理儿说,该较真练活儿了吧?不,故事还得继续讲下去,说过就算做过的事情这才算是刚刚开始。某政府部门上马一个大型系统,按照合同约定,乙方要组织超强阵容的团队,专司此事。可是,对不起,合同中约定的超强人马,你要是有机会全见过面、认准了人,就算是幸运。至于项目推进会、后续的承诺,对不起,你得耐住性子慢慢地等。许多项目,要一直等到你自己都不好意思提起为止。你急眼了,项目不能按期交工,软件公司的项目经理还在信誓旦旦。只可惜,他自始至终答应你的事情,能有六成兑现就算好的。南方某政府部门一位CIO跟我诉苦:他算是服了软件公司的老板,他们答应的事情,总是没有下文,有些事情,你逼急了,他居然会说:不好意思,他忘了!

“干货”不在家

不久前,笔者跟几位同事一起,到西部某政府部门去调研其信息化工作。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半个多世纪都过去了,电视剧《乔家大院》票号(银行)的传统走单方式,在这个单位居然还能见到影子!真是恍如隔世。这个单位已经装备了一套信息系统,不久前还升级了一次,只可惜用户“腿照跑,汗照流”。一些最常规的软件功能,在这里都不能实现。我把问题指了出来,那个单位的领导知情后,气愤地把电话打到软件公司,软件公司方面回复说,那些最有价值的功能不在常规配置里面,用户如果想用,得花钱单买。“干货”不在家,用户有种被愚弄的感觉。我介绍说,这些功能是常规的东西,不能算是个性化的“干货”,应当直接提供给客户。把常规功能拎出来单独出售,显得很不厚道,长此以往,软件公司会失去人心,市场前景堪忧。

重研发,轻营销

一些软件公司,对产品研发津津乐道,对市场营销却兴趣寡然。有些软件公司老总就是技术出身,在这类企业中,得这个病的不在少数。笔者认识几位软件公司老总,早些时候吃的是软件开发的饭,后来,感觉自己有了独门绝技,就出来单干。结果,公司做大的为数不多。有一个软件公司老总,还真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款不错的软件产品,也有了一两个客户。但是,公司市场拓展乏力,始终是入不敷出,最终难以为继,只好关张了事。笔者所在行业有个软件公司,每年都要花费相当的人力财力开发完善软件,但是,如果客户不主动登门,公司很少跟客户接触,它也就始终没有新的市场。我跟他交流时获悉,去年,为了支撑公司运转,不得已,他卖了一套房子。像这样的软件公司不在少数。他们在研发上,愿意许以重金,聘请“高人”。在营销上,却能省就省、能少则少。不少软件公司聘请的营销人员是“半路出家”。营销人员在公司里地位低下,说话办事不占份量。因为争取不到足够的资源支持,在客户那里也没有面子,成了“夹心层”,灰头土脸,士气低落,得过且过。市场是联系企业与用户的媒介。没有市场,再好的软件公司也会无以立足,更别说发展。以上述姿态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软件公司的结局自然是可想而知。

省下小头,失去大头

这个病与上面的病有点关系,又有不同。有些软件公司,不愿意在客户沟通联络上有所投入,更不注重派员深入到客户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体验客户的工作情况与主观感受,加之软件设计缺陷,人机界面不友好,结果软件的许多功能,用户根本就无从知道,即使通过填鸭式的短期培训,一些用户知道软件怎么使用,也始终是一知半解。所以,多数软件用户会感觉软件用起来不顺手,感觉又累又烦。

出于工作需要,某政府部门要求基层单位装备了一套数字像片采集系统。但是,因为软件公司贪图省事、节约开支,没有派员到场安装调试该系统,各用户只是凭自己的理解,将设备草草支了起来、将就着用,结果灯光配置不合理,相机不聚焦,所拍像片质量大打折扣。

 

软件公司省下几个售后服务的钱,不仅为客户添了许多的烦恼,也在客户与公司之间构筑了一堵高墙。因为自我隔绝,导致信息闭塞,软件公司难以及时、完整地获取用户反馈意见,失去了许多改进软件、开发新品的金点子,也就失去了许多的市场机会与发展机会。由此看来,软件公司真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把客户拍到沙滩上

有些软件公司产品交付用户,银子拿到手里,就算大功告成,甚至银子还没有拿到手里,心里头就像长了草,毛毛躁躁,大大咧咧,拖拖拉拉。有家软件企业,研制了一套信息系统,在公司里关起门来测试,感觉还可以,就交给客户使用,用户使用结果大相径庭。此后,公司耐住性子,按照用户的意见,做了几轮修改,也只是就事论事,始终没有彻底改观。客户开始的脾气很大,日子久了,也只好点头。有的客户哀叹:“签合同前,软件公司是孙子,签合同后,软件公司就成了大爷。”

据说,现在有些软件公司又发明了一种更绝的“玩法”,就是只挣首款。这些软件公司在竞标时,会想尽办法,坚决拿单。拿到单子以后,只是象征性地“启动”工作,待客户按合同履约,将首笔项目款打至公司账上,软件公司就此收手。这种做法已经涉嫌诈骗,到头来,定会落得个害人害已的可悲下场。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西医也很看重病灶的发现。揭示上述问题,目的就是携手软件企业朋友,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顺着这个思路,不妨抛砖引玉,再支上几招:

针对孙总的大不悦,以及冒不停的雷人新词,我想规劝软件企业人士,尽量学着用客户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的话与之交流。

针对说过就算做过的问题,不妨先做后说,或者多做少说。如果客户的要求难以满足,也要以适当的方式,及时向人家解释清楚,不能不分好赖,先应下再说。这样,往往会误了客户的事情,反复多次,也有损自已的诚信形象。

针对“干货”不在家的问题,要分清什么是客户的一般性需求,什么是份外的需求,对一般性需求,或者是答应人家的功能,要严肃认真地予以响应,对合同之外的需求,要主动征求客户理解,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妥善加以响应。

 

针对重研发、轻营销的问题,要着力加强市场营销组织建设,没有过硬的营销力量,再好的东西,也只能烂在“家”里。

针对售后服务问题,本人有专门的文章阐述,这里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去搜一搜。

针对自觉不自觉地把客户拍到沙滩上的问题,不妨换位思考,多一些细心、耐心,组织员工,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至于那些存心不良、一门心思发“不义之财”的软件企业人士,我也想劝您一句,趁早收手,因为“万事皆空,因果不空。”

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朋友们是否喜欢。主席有话在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再套用一句江湖用语,“有病的治病,无病的强身”。权当一乐。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