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新时代 新软件 新人才

2018-08-27 14:31:00作者:霍娜 张欢来源:

摘要未来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教育也必须和数据说话。教育要利用互联网条件,利用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将原来看不到、摸不着的规律,通过互联网在高校中更本质地再现出来。...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下,软件产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产教融合如何协同育人?软件人才如何培养才能更“接地气”?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教育该如何调整?新时代、新软件、新人才,大幕徐徐拉开,改变正在上演。

  未来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未来的教育也必须和数据说话。教育要利用互联网条件,利用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将原来看不到、摸不着的规律,通过互联网在高校中更本质地再现出来。高校通过学科交叉引导学生学习信息化、智能化知识,培养信息化、智能化素养,将对人才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拥抱机遇,应对变革,从高校到企业,产学政研用,让我们更为主动地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支撑网络强国、制造强国国家战略。

  百年大计,以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着力加快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多次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源,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等等一系列重要指示。

  这些为我们加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依据。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改变我们整个社会活动,也导致我们对整个IT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大量的需求,而且这种大量的需求不只是以IT专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更多的是IT专业的课程和各个学科的人才培养进行交叉融合。人才培养,以前更多讨论纯粹的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包括电子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现在更多面向的是大数据专业和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新一轮工业互联网的人才培养,在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下我们应该思考需要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通过我们的高校和企业更快地紧密结合,培养出未来的创新型的领军人才。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17年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人才缺口将达到450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这些学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人才需求最多,导致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刚性的增长。我国软件行业对人才依赖超过其他行业,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要求创新,软件产品的更新迭代,软件企业的生存发展主要取决于人才。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的趋势的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调行业色彩和专业性。

  软件行业、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软件人才?软件行业发展很快,需要有相应规模的人才进行匹配,软件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就需要多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

  我国软件人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专业基础教育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应用能力培训不够,缺少实际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软件人才的素质培养。

  软件产业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逐渐渗透到人才界的各个环节,迫切需要创新软件教育的培养模式、组织形式、服务供给,将软件教育内容向社会延伸,加快校企协同育人。

  当前我国软件人才的教育供给和人才需求在结构上、质量上、水平上不能完全适应,整体上软件人才培养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缺口也在逐渐增加,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也在凸显,软件行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我们要按照国家部署,积极推动软件人才培养,培养构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校企协同培养  学生应被“下放”到企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认为,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何积丰率先提出卓越软件人才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先后与国内外高校及多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多个合作研究实验室,并与知名企业合作共建了10余门课程,以多元协作的方式,全面培养软件行业人才的综合创新能力。

  何积丰坚持国际化办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双语和全英文课程建设,引进国外课程,采用原版教材,试行教考分离,实行月考制度,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业界实际需求接轨,改变学业评价方式,从单一考试拓展为以考试、研究项目、学术论文进行综合评价,要求专职老师从事学生实践项目管理,学生提早进老师实验室。

  何积丰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创建者,在校企互动方面有着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经验。

  “现在,我们发现产学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保障是不够的,我们缺乏这样的中介机构,高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也搞科研,但是高校中很多考核指标与企业合作却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很希望中间有社会的第三方帮助我们把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何积丰表示。

  在阐释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时,何积丰认为,软件人才的培养在机制上创新,对于加快培养一流的软件人才队伍,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进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的发展等众多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企业和行业多样化需求?

  何积丰指出,在协同创新的道路上,软件学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地,应该依托高水平学科建设,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对可信软件、基础软件的需求,将传统的学习——企业二元协作的人才培养组织架构拓展为学校、企业、国际教学资源等多元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架构。

  何积丰提倡,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应被“下放”到企业,接触当下最先进的软件技术,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既能夯实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技能,是名副其实的实战型教学模式,成功打破了软件人才培养“无老师、无教材、无环境”的“三无状态”,为优质人才培养指引方向。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接地气”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罗钟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均呈现出全方位的新常态,与此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到了“新常态时期”,那就是“全面深化改革”。

  为此,国家也做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部署。在罗钟铉看来,不看速度、不看规模、看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新常态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为此,高校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改革突破口,不断推进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

  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与信息软件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罗钟铉认为,信息软件产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非常强;二是创新速度快。

  为此,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也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二是针对创新速度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面对新问题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归根结底,软件学院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产业需求。

  从专业角度看,罗钟铉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互联网+”与软件工程的关系。

  第一,“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带来了新思想和新工作模式。软件工程从传统手工作坊式的软件开发发展至今,都仍然停留在单一软件产品的开发上面。“互联网+”为软件工程专业引入了新思想,它意味着一种多行业交叉的服务模式。这对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是巨大变革。

  第二,在“互联网+”中,“软件”依然是灵魂。在推进“互联网+”的进程中,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推进“互联网+”的重要抓手,首先要完成自身创新,即如何更好地为不同的行业提供服务与支撑。同时,软件学院需要培养大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他们会成为推进“互联网+”的中坚力量。在培养人才的同时,除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外,更要唤起他们服务社会的意识与使命感。实现“互联网+”与软件工程协同共振,将产生无穷魅力。

  罗钟铉总结说,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窗口和开放办学的平台,更要率先突破,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这是国家创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初衷,更是软件学院未来的努力方向。

  >软件新工科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吴中海介绍,习近平总书记2018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指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这为我们加强软件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的遵循依据。

  在吴中海看来,示范性软件学院的使命是为软件产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软件人才。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的主要特点就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要面向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人才。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新工科的探路者,过去十七年,软件学院对软件工程教育做出了系统、全面的改革和探索。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新时代赋予软件园和软件学院新的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软件新工科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多方角色更加深入的合作。

  面向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

  吴中海介绍,一方面,现在我们面临的是大国崛起的时代,时代旋律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路径是引进模仿、吸收改良、自主创新。在吴中海看来,实现创新驱动,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现在是新经济时代,IP、人才与资本需要高度融合。传统经济是追求高速增长、追求GDP,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新经济则是追求高质量发展、追求效益与生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要注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在这些宏观形势下,面向产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适时而来。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它源于生活需要,又归于生活之中。我国科技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主要问题是水平和结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

  新工科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要重新诠释新时代的工程教育。新工科教育以应用为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领域知识,培育 “工匠精神” 专业实践能力,通过产学研用融合培养模式,能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

  而对于新工科教育理念,吴中海认为,要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

  一是要根据产业发展态势,注重交叉学科建设,超前规划新的专业和方向达到专业设置“前瞻性”和 校企供需 “零距离”。

  二是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的工程教育模式,校企互联互动形成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局面。

  三是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培养学生能力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对于新工科教育师资队伍,吴中海认为,要加强教师培训完善评价体系,教师既要有学术水平,又要有领域经验;要产学合作,引入国际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既有学校教师,又有企业专家。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教学;要聘请在工业界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企业导师,促进校企深度融合。

  新工科人才评价要坚持市场与行业评价为主。一方面要注重知识产权产出,比如发明专利、技术标准、软件著作权等;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经济社会效益,比如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广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软件新工科: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教育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软件吞噬世界,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开始产生颠覆式创新,包括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机器人、汽车、能源、广告业、通信业、物流业、医疗业、教育行业、电影行业、出版业……新IT是经典信息技术理论、模型、结构和技术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新平台、新模式和新思维。“软件+X”、软件定义催生了电子商务、智能制造、金融科技、自动驾驶、医药信息等新工科专业。

  新工科的主要特点就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要面向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人才。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新工科的探路者。新时代赋予软件园和软件学院新的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软件新工科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示范性软件学院的探索有几点特色。一是前瞻性与“零距离”。当前技术融合和产业发展的速度惊人,国家提供的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人才培养,达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不仅使软件工程专业学位教育能及时适应软件产业发展的需求,还成为了推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

  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校、企业的互联互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工程专业学位教育,新模式做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连接,产学研用一体化。

  三是主动、自主与质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面向产业、面向领域的高层次、实用型、复合交叉型、国际化人才。注重发展交叉学科,以课程体系为核心,逐步形成以课程体系为核心,逐步形成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提高的培养体系。激发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教学和学习质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积丰

  要大力开展协同创新,致力于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应被“下放”到企业,接触当下最先进的软件技术,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践中,既能夯实理论知识,又能熟练应用技能,是名副其实的实战型教学模式,成功打破了软件人才培养“无老师、无教材、无环境”的“三无状态”,为优质人才培养指引方向。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院长 罗钟铉

  信息软件产业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实践性非常强;二是创新速度快。为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必须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要面向信息与软件产业需求,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二是针对创新速度快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面对新问题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副院长 吴中海

  新工科教育要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建设互动,坚持创新创业,坚持面向需求,坚持质量第一。新工科的主要特点就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要面向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人才。示范性软件学院是新工科的探路者。新时代赋予软件园和软件学院新的使命,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推进软件新工科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链接: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四个着力点

  着力积聚顺应区域发展的优势。新工科建设是为满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需要,对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做出的主动性变革。因此,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精准把握外部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全力聚集内部发展优势。

  着力打造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地方高校要增强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对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其次,要主动设置和发展一批新兴工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与跨界整合发展。最后,应立足人才建专业,基于专业建课程、建基地、建团队,通过校校、校企、校政联合攻关,共同探索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积极构建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

  着力加强保证教学质量的体系。面对新工科,地方高校要在教学质量标准和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从培养伊始就强化能力培养。地方高校尤其是地方工科类院校应该将“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研制”作为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职业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契机和重要抓手,积极参与和跟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寻找本校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尺度。

  着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要在弘扬“工匠精神”上下功夫,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特长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要从优秀校园文化传统中汲取智慧,在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弘扬“工匠精神”,塑造融合校训校风的“工匠风范”;要在师生中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弘扬“工匠故事”,使师生胸怀“匠心”。(李幼平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NULJDf1gZPGJKbeCD/0WGuLAgP576M/dhHLODA6joVw=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