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问道超融合

2017-01-23 14:40:00作者:路沙来源:

摘要超融合并非网络、存储、虚拟化的简单集成,而是以软件为核心,对基础架构的再定义。能否取代传统SAN存储?如何破解覆盖面窄难题?未来超融合将走向何方?《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独家采访,问道超融合。...

  >趋势篇 超融合方兴未艾 未来将走向何方

  行业普遍认为,2015年是超融合发展的“元年”,而2016年则是超融合快速发展的一年。时至今日,超融合的浪潮已经席卷了整个IT行业,不经意间,我们也许都成了超融合向前发展的助推手。

  然而这种底气并非虚言。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超融合市场的容量约为6360万美元。而2015年至2019年,超融合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的CAGR(年均复合增速)有望超过60%。同时,市场上逐渐形成了以Nutanix、SMARTX、Simplivity 、华为为首,以新华三、曙光、云和恩墨、华云网际、达沃时代以及天玑数据等为中坚力量的超融合存储厂商,通过其稳定、高性能、丰富的企业级数据保护特性的存储构建了核心竞争力。

  在新的技术周期里,还将有更多的厂商进入到这个领域。不过,技术成熟度、行业认可度、市场饱和度都将成为左右行业和技术发展的因素。

  发展迅猛 覆盖面较低 核心技术缺乏

  超融合领域呈迅猛发展之势已是毋庸置疑。不过在整个IT市场当中的覆盖度还很小,用户的接受和应用程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速。张松表示,2016年作为超融合存储飞速发展的一年,很多厂商都有动作,包括很多的新兴厂商进入这个市场,但是企业用户应用超融合架构的情况没有预期那么迅猛。超融合对于整个IT市场来讲还是很小的一部分。

  对此,云和恩墨性能管理部总监罗海雄也表达了一致的看法。他说:“超融合毕竟是新兴技术,大家的使用体量会小一些,其应用面就目前相对来说窄了一些。我们现在的超大型客户对核心系统的变革还是比较保守的,更多的是把压力大但可用性要求相对低的系统构建于超融合之上,客户的信心还是有一个建立的过程。”

  对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张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用户采纳新技术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超融合技术原型来源于大型互联网行业和技术驱动的‘面向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概念,对于企业甚至中小企业如何使用还缺乏深入的实践和分析,至少企业采用超融合架构对于IT的管理形式和技能要求有很大不同。这都影响了超融合在行业内的应用。”他如此说道。

  除了应用覆盖面较窄之外,华云网际联合创始人兼CTO王劲凯还认为行业内的大部分厂商仍然缺乏核心技术。他提到,行业内大概有三十多家超融合厂商,其中大部分应用的是Ceph系统(开放式分布式存储系统),拥有核心研发技术的厂商还很少。

  虽然应用开放式存储系统降低了行业准入门槛,但随着业务的深入发展以及客户需求的增多,开放式存储系统必定会存在性能提升上的瓶颈。另外,虽然企业级数据功能列表多而全,功能规格参数非常诱人,但真正已经被时间验证的稳定运行于其上的生产系统案例其实并不多,而同质化的低技术壁垒也导致用户无所适从,更难以决断将核心系统运行于其上。



  传统SAN存储能否被超融合架构所取代

  超融合架构实现了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具有更弹性的横向扩展能力,可以为数据中心带来最优的效率、灵活性、规模、成本和数据保护。使用计算存储超融合的一体化平台,替代了传统的服务器加集中式存储的架构,使得整个架构更清晰简单,极大简化复杂IT系统的设计。

  这种技术上的优势资源和能力使得超融合架构在行业内备受青睐。不过,此时行业内也因此产生了一种争议,就是超融合架构能否取代传统SAN存储,成为存储领域的通用解决方案。

  在服务器虚拟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SAN的问题在于很难满足用户对于虚拟化的更高需求,传统SAN的存储性能也很难像超融合架构那样可以随时随地轻易提升。

  另外,超融合管理简单、部署容易,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和运维成本。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SAN的弊端自然也会显现,比如TCO、锁定用户问题、扩展与性能的问题、折旧费用问题、数据中心机柜的空间问题等等。这都是用户关注的方面,而超融合正好可以迎刃而解。

  如此看来,传统SAN存储被超融合结构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了?其实不然,对于中低端用户以及本身还没有太多规划的用户来说,采用超融合方案,结合虚拟化的特点,还是会更加方便。 而对于深入使用SAN存储的高端用户并不会轻易采用超融合架构。因为这些应用SAN存储的高端用户在存储性能上并没有出现极大的瓶颈,进行系统变革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超融合架构的技术是否成熟以及应用是否广泛也是他们所考察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性能压力已经较为严重的部分,高端用户可能会尝试将其可用性要求相对不高的BI、报表类系统迁入超融合架构外,大部分高端用户会抱有谨慎态度。

  解决数据中心发展困境

  企业市场和业务的扩展,必定会伴随着数据量的剧增。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更好地维护和管理,企业会选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建设一个或多个数据中心。这样一来,跨区域的数据中心以及多个数据中心之间如何形成有效管理,从而保障业务稳定运行,也就成了这些企业的一大困扰。

  在传统架构下,数据中心的设备都是分散而且或多或少来源于不同厂商,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用户在购买的时候由于受到厂商产品标准、购买周期以及交货时间的影响,从实施到安装使用,再到后期维护并未真正享受到快速、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另外,传统架构中,扩展服务器、网络设备以及存储上,三点之间很难达到完美平衡。

  而随着数据中心不断发展而来的是建设及维护成本、有效管理之间产生的尖锐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在今天已无法通过增加人力来解决,唯有技术变革方能改变这种局面。这个时候超融合架构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数据中心发展中所遇到的困境。

  超融合将走向何方

  无论什么样的技术都会经过不断演变和升级,从而适应新需求和新形势。当然,对于超融合架构也不例外。采访当中,当被问到未来超融合架构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是否会有新的技术替代超融合架构的时候,受访嘉宾根据自身实践以及对未来的思考,给出了他们所认为的合理答案。

  那么,从他们的眼中来看,超融合架构会走向何方呢?

  叶磊提到,按照Gartner的预测,作为集成系统整体市场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超融合系统在未来5年内步入业界主流。但是超融合系统并不是技术革新的终点,而是变革的起点。在未来,底层基础设施将成为在软件系统智能控制(如: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智能分析,自动化运维等)下有延展性的工具,并且通过自动化实现面向企业、消费者、开发者和企业运营的IT即服务(ITaaS),他们也可称之为智能全融合云架构。

  对此,张松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未来的超融合可能不再是把它固化在X86服务器上的这样一个超融合架构了,可能会把CPU、内存以及硬盘等打散,通过一种新的互联结构把这些连接起来。”

  与此同时,罗海雄也表示,就他们现在对市场的观察来看,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升级系统的时候,开始考虑应用超融合架构,就是为了摆脱集中式存储的一些弊端。同时在“云”的大环境下,所有的资源都会呈现池化,最早是服务器、内存和CPU的池化,而现在超融合架构更进一步把存储池化了,未来资源池化肯定是一个趋势,与之配备的则是池化资源管理与监控能力的增强。

  无论是智能全融合云架构、增加新的互联机构,还是所有资源的池化都是一种对未来超融合架构发展的一种意见。有的可能已经略见端倪,有的可能还处在概念当中。然而无论处于何种状态,技术演变和升级的脚步不会停下来,也许这些就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成为行业当中的主流技术趋势。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