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智慧教学新范式

2016-11-29 11:21:38作者:杨光来源:

摘要北京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以“小”微课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大作用;天津和平区岳阳道小学运用交互平台,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实践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创生……借助信息技术,更多智慧教学的新范式正在涌现。...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课堂创生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李笑非认为,信息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中发挥了以下作用:

  第一,激活学习动力,培育学习的能动主体。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创设更加丰富,学生的积极体验与自主探究得到了极大激发,真正让知识在情境中建构,知识在互动中活化。

  第二,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习的核心能力。在“翻转课堂”等新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范式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丰富和多元,其自主发展得到更大的促进。

  第三,提高创生品质,创新学习的融合方式。在富媒体时代,学生对技术的使用和掌控已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课堂活动到各种课程实践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进行呈现与表达,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激发“创生智慧”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构建了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创生型课堂”,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

  据介绍,目前,七、八年级已经实现了所有班级、所有学生常态化使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终端——iPad进行学习。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借助学习终端,在各学科教师指导下,利用云学习平台、电子书和大量的学科APP,实现了新技术与学习的深度融合。

  “学校鼓励教师精心制作微课与微视频,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丰富‘创生型课堂’的内涵,真正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我成长,创生智慧,培养思维品质。初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网上学习和常规学习相结合,超越时空、多维参与、主动探究、在线互动的新型学习方式和学习组织形式。”李笑非如是说。
 

  在“创生型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教师由知识中心、任务中心、问题中心转向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在“创生型课堂”中教师创造性地教,扮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推动者、支持者。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在课堂上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在教师、网络和其它教育资源等的服务与支持下,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不断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经验、产生新体验。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课堂活动的主动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和评价者。学校构建了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的“创生型课堂”。

  数字化空间

  实现共享共生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也做出了许多探索:APP“英语趣配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模仿、感悟。通过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分享学习。又如在八年级地理《省级行政区》的学习中,涉及的知识内容多、容量大。地理老师则通过运用“地理拼图”这一APP开展拼图竞赛游戏,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学生使尽浑身解数,绞尽脑汁、各寻规律,并在课堂展示中分享自己的锦囊妙计,在自己的iPad上顺利完成了34个省级行政区域轮廓的拼接,最终在欢乐的气氛和成功的体验中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体现了“快乐”、“活力”、“价值”三方面的要求。

  学校还努力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环境,给孩子们搭建了愉悦、开放、互动的学习空间,建立了有丰富数据的共享共生的数字化空间,建设了适宜学生个性成长的专属空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据悉,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信息化背景下不断丰富和完善适宜学生的“未来”课程。通过构建以“STEAM课程”为代表的跨学科课程、国际理解课程和德育课程等,在多元选择的课程空间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习能力,努力做到让课程助力学生成长。学校还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技术整合力,涌现出一批具备先进教学理念、精湛教学艺术、深厚信息素养的教师,用教师的精彩“未来”保证学生的“未来”精彩。

  呼唤“共通” 真正实现

  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学校希望寻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在现实中学校不可能自行开发,也找不到完全适合学校发展的平台。李笑非校长对此感受颇深:“当我们选择了不同平台时会发现,不同服务商的软件开放性不够,服务商不愿共享平台的数据接口,没有实现真正的“共通”,获取的数据较为零碎。不能将学生的数据收集、学习分析、评价反馈等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机整合,无法实现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因此,学校难以通过准确、有效的教育信息来实现科学、合理的教育分析与决策。”

  此外,李笑非校长谈到,相关的教学软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个性化的教学软件数量还远远不够;硬件与软件的更新发展速度很快,由于政策的限制,设备的更新换代容易滞后,也制约了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学校将始终秉承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这一思路,立足师生的未来发展,开展系统的学校教育改革。”未来李笑非校长还有诸多计划:首先,进一步优化适宜学生发展的信息化空间,促进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形成未来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其次,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彰显学校信息化在课程建设中的推动力。学校还将围绕正在开展的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继续研究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学习中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三位校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当前面临的瓶颈:实验设备有限,硬件的更新及维护较为耗时;教学软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平台没有实现共通,数据不能实现共享;教师的教学观念还需转变,对新技术的应用和设计能力还需提高。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但这也许就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把融合推向深入的过程。唯有如此,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才不会成为一句口号。

       相关链接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