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程维: 创业维艰 勿忘初心

2015-08-28 14:37:15作者:来源:

摘要滴滴快的CEO程维说:“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你会听到很多质疑的声音,所有人都会对你说这件事不靠谱。这时,我就会经常问自己这件事能不能做,通过不停地问自己、不停地磨砺自己来增加自己创业的信心。”...

  颠覆行业从改变习惯开始

  最近,一到下班时间,一些色彩亮丽、辨识度高的巴士都会迅速聚拢在中关村写字楼较为集中的地方,并以多种优惠补贴方式来吸引用户。从巴士的表面涂装不难看出,这些巴士都有专属的互联网公司。作为移动出行领域的巨头,滴滴自然不会在新领域拓展方面位居人后。在滴滴CEO程维的规划中,公司未来三年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大巴业务正是滴滴快的出行业务的重要一环。

  从打车、专车,到快车、顺风车,再到企业级出行平台以及巴士,滴滴的业务范围几乎已经囊括了所有的出行方式。当滴滴的行业布局渐趋完善的时候,程维心中那个“Powered by Didi”的梦想也变得愈加清晰,并且触手可及。正如罗兰所说:“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们航行灵魂的舵和帆。”

  “我之前在阿里巴巴工作,杭州北京两边跑,经常因为打不到车而误机。我老家在江西,有一次老家的亲戚来北京,本来定了7点在王府井附近吃饭,结果他们5点半来电话告诉我在打车,等到8点又来电话问我能不能去接他们。”程维回忆道。都说梦想来源于现实,这些不愉快的打车经历使程维萌生了开发打车软件的想法。

  进入一个新兴的领域,你需要做的不仅是说服自己,还需要说服别人。不过,当他提出创业想法的时候,所有人都说司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做打车软件这件事情根本就不靠谱。这时是2011年底,智能手机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在程维看来,反对和质疑都是正常的,这是创业的第一关,只有闯过了这一关,创业才有可能成功。“在市场基础不成熟的情况下,创业才可能成功。等到智能手机普及了,司机和乘客的用户习惯也教育好了,市场成熟了,你再做打车软件,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程维如是说。

  就这样,程维在2012年的时候真正走上了创业路,并创办了滴滴打车。在程维的理解中,能不能做好滴滴,关键在于软件开发和线下司机。而也正是这两方面因素使得早期的滴滴走了太多的弯路。

  当时的滴滴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软件开发的问题上,程维一时在组织团队开发还是外包的选择上拿不定主意。而外包的结果却是软件不能使用,经过完善之后,软件也只能是勉强上线。

  “人总要为自己不了解的领域而付出代价,创业没有侥幸。等到你真痛的时候,你就会去补短板。”程维感慨道。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出师不利的滴滴在线下推广上又遇到了更大的麻烦。程维回忆道:“每天早上,线下同事都信心满满的出发,晚上又灰心丧气的回来。每次回来他们都很气馁,他们每天都会被问同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交通委员会的红头文件。每天都会被问,有个同事就问我,家里有没有在交通委员会的亲戚,我还真的去问,但我老家是江西,真的没有。”

  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程维始终相信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等到你努力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你觉得走头无路的时候,上天就会给你开启一扇窗。”

  恰在此时,也许是上天被滴滴人的努力感动了,在线下推广进行到40多天的时候,一扇通往成功的窗户真正为他们打开了。这一天,一位同事给程维打电话说有一家昌平的出租车公司愿意和他们合作。尽管这家公司只有70多辆出租车,但对于程维来说已经心满意足。直到现在,程维在看到这家公司的出租车时,仍然心存感激。

  接下来一个星期,又有四家出租车公司选择与滴滴合作。不过,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一小步”。有了合作的出租车公司,滴滴还需要对司机进行培训。当时,100个司机里边只有20多人有智能手机。而他们的工作就是为这些司机的智能手机里边安装滴滴打车软件。

  程维的计划是两个月内安装1000个,而实际上他们一天才能安装七八个。有一次,程维的同事特别兴奋的对他说道:今天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安装了12个。听到这些,程维不仅没有感到高兴,反而觉得有些心酸。因为他不知道照这样下去,滴滴什么时候才能做起来。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程维还在为如何快速增加软件安装数量的时候,订单问题又不期而至。有一些司机因为订单少,还找上了门,甚至当着程维的面把手机给摔了。有一天,程维发现滴滴打车软件在全北京只有16个司机上线。这时,程维觉得起码有16个司机是相信他们的,他们不能让这16个人失望,不能让这16盏灯灭了。

  为此,他还专门找人去打车。“我面试了一个人,他问工作是什么,我说打车。我每天给你400块,你就绕三环打车,不要去昌平,资金有限,省着点花。”程维无可奈何的说道。

  虽然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滴滴还是活了下来。活下来的滴滴开始寻求融资。因为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融资是必经的一条路。在一开始的时候,程维觉得,投资人都是锦上添花的,没有雪中送炭的。你一定要等到公司做到了一个点,自己要知道到了这个点,再去找投资人。

  自认为找到这一点的程维开始见投资人,而获得资金支持的滴滴也开始变得“放肆”起来,与快的的烧钱大战即将上演。程维认为,前期的资金投入是值得的,因为你要改变用户的习惯。

  孰好孰坏

  2015年7月8日,滴滴快的宣布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150亿美元。这是滴滴自成立以来,完成的第E轮融资。程维说:“公司刚刚完成新一轮20亿美元的融资,两周前刚开始几天就收到了全球超过20家顶级基金的超额认购,无数资本相信我们代表“互联网+”出行的未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快、最大规模的融资。”

  从程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滴滴快的完成融资后的发展充满信心。不过,信心背后却蕴含着潜在风险。

  近日,1号店创始人于刚离职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关于股权问题的激烈讨论。于刚之所以离职,是因为1号店在一轮轮的融资过程中,于刚的股份逐渐被稀释,并最终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当创始人与控股方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意见相左,并且分歧达到不可调和的时候,创始人的离开也就成为必然。

  除了于刚之外,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等人也都是因为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而最终黯然离开。就连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不得不提出“合伙人制度”来保障自己对于企业的绝对控制权。

  虽然融资过多会面临这样的风险,但是对于创业型公司来说却又不得不选择这条路。因为通过融资他们可以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不想烧钱就想获得成功几乎是痴人说梦。

  既然融资是创业型公司无法迈过的坎,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业内人士提到,创业型公司为了避免股权被稀释,可以采用双层股权结构。如今像百度、京东、聚美优品、谷歌、脸书以及福特等国内、国际企业都是采用的双层股权机构。同时,这种股权结构也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被广泛采用。

以谷歌为例,其在上市时就采用了双层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