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头条新闻 >

"三巨头"路径依赖 银行IT驱动力不足

2013-08-05 10:17:37作者:来源:

摘要623事件风波未平,银行去“IOE”传闻又起。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以工行为代表的国内银行在处理复杂业务能力方面胜过国外银行,但IT驱动业务的能力有限,国内银行离去“IOE”化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623事件风波未平,银行去“IOE”传闻又起。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尽管以工行为代表的国内银行在处理复杂业务能力方面胜过国外银行,但IT驱动业务的能力有限,国内银行离去“IOE”化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IOE”渗透加剧银行依赖

  所谓“IOE”,指的是三家大型IT公司。其中“I”指的是IBM,而“O”和“E”则分别指代Oracle和EMC2,它们分别是国内银行IT系统的大型服务器、数据库和存储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对于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而言,“去IOE”的说法已不陌生;而对于一贯强调安全稳定的银行界,这还是头一次。

  以IBM为例,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后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几乎到处都是它的标识。而IBM在银行界的渗透之深还不仅停留在软硬件供应,此前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总裁周伟焜曾公开称:“IBM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之中。”

  这也间接反映了国内银行对这些国际知名服务商的依赖之深,而有依赖的地方必然有风险。

  国内外银行IT能力对比:各有所长

  工行在国内银行界的IT领先地位似乎已经得到公认。早在2010年,在《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榜单中,居首的中国工商银行在“信息技术”单项得分为0.914,它也是唯一一家在该项得分在0.9分之上的商业银行。

  此外,工行也是国内灾备系统建设的领头羊,工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林晓轩此前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2005年,工商银行建成了国内银行业规模最大的千公里级灾难备份系统,达到了国际灾难备份标准SHARE 92定义的六级水平(最高为七级),2007年又实施了生产中心主机存储系统的同城备份工程建设。至此,工商银行在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建成了同城加异地的完整灾备架构。”

  但它的IT能力真的可称得上“领先国际”吗?

  来自工行另一主要技术与平台服务供应商的赵勇(化名)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解释道,就复杂业务处理来看,国内银行展现出国外银行没有的能力。“国内和国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国内银行以储蓄为主。国内可能有几亿用户都有储蓄需求,银行每天面临的交易量相当大,国外银行的储蓄业务则越来越少,很多转为投资理财,这些对IT水平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

  据最新数据,工商银行的“IT大脑”――大型数据中心管理和维护着约6亿个账户的数据,日均业务处理量超过1.2亿笔,峰值业务量超过1.7亿笔。

  而另一资深业内人士认为,以IT作为业务驱动的能力看,国外银行比国内强。“国内银行的信息科技处虽然也宣传‘IT驱动业务’,但实际上还是成本中心和支持中心,不是带来业务的关键部门。银行在中国带来业务还是靠关系和对政策、经济趋势的洞察,而不是靠科技。”

  赵勇则表示,“工行至少有资格宣称‘IT驱动业务’。我接触过很多工行的员工,许多一线的经理或处长都是一线干活干上来的,不少处长现在能够看代码,写代码,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很多适应市场的新技术,他们都愿意主动去尝试。”

  银行去“IOE”化,尚有时日可待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是银行基于安全稳定性考虑而采用的一贯做法,这也就是“IOE”高频率出现银行采购常驻名单里的原因。

  “在云计算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技术能够替代大机的稳定性。云计算出现之后,分布式从理论上可行,但在银行界没有成功案例。”赵勇认为,除了IBM的主机,当下中国的银行似乎没有其他更好选择,而要去“IOE”,则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

  一位不愿具名的银行IT运营顾问认为,自主开发进程缓慢也与组织的资源分配有关,“因为领导需要业绩才会升迁,对我们这些争不到业绩的部门根本不会重视。”

  “有些工行老员工谈往事,说以前大家拼命做事,出点小问题可以接受,所以发展很快。现在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绝对不能出问题,其次才是做事。”严格监管和大企业官僚症被认为是造成这种心态转变的原因,“在严格的监管情况下,大家没有办法,只能规避责任。”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