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数字化转型 >

英特尔裁员背后:面临六大挑战

2016-04-27 15:15:42作者:来源:

摘要4月19日,英特尔发布2016年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7%,利润同比增长3%,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业绩,超出了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然而,英特尔在拿出这份靓丽的成绩单的同时,却宣布将裁员1 2万人。光鲜的业绩背后,严峻的挑战已经浮现。...

  4月19日,英特尔发布2016年一季度财报:营收同比增长7%,利润同比增长3%,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业绩,超出了华尔街分析师的预期。然而,英特尔在拿出这份靓丽的成绩单的同时,却宣布将裁员1.2万人。光鲜的业绩背后,严峻的挑战已经浮现。

  类似的无厘头事情发生在3月31日新至强的发布。

  赶在西方愚人节的前一天,英特尔发布了最新的服务器芯片——至强E5-V4系列,及其两款为云和企业负载优化的固态硬盘。据称,至强E5-V4最大的亮点是为软件定义基础设施(SDI)奠定基础。

  作为当今云计算的热点,SDI可谓是优势显著:从运维上看,它可以自我感知、自我优化、自我扩展和自我修复;从应用上说,它可以让新服务的部署时间从几周缩短至几分钟。再看市场空间,据ICT全球市场调查公司Infoholic Research预测,2016年-2022年,全球SDI将以2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照理说,无论是资本市场喜欢的概念炒作和增长预期,还是从主营业务上看,以至强E5-V4的“软件定义+”概念、SDI市场高达两位数的增长预期、以及服务器业务多年来称霸英特尔的营收,都足以使资本市场对其青睐有加。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新至强惨遭资本市场冷眼。在至强处理器发布当天和第二天,同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成份股的IT企业微软和IBM均跑赢道琼斯指数,唯有英特尔跑输。更让英特尔没有面子的是,AMD那两天的股价表现居然好于英特尔。

  资本市场表情冷漠的原因,恐怕还要从英特尔当前面临的挑战说起。

  挑战之一:转型未见 老本照吃

  公司层面的战略转型应该说是英特尔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2013年5月和2014年2月,英特尔和微软相继上任了新的CEO。尽管他们的前任欧德宁和鲍尔默在营收上业绩骄人,但他们俩人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在整个IT产业趋势发生变革时,差点把英特尔和微软带到“沟里”,以至于不得不黯然“被退休”。

  纳德拉执掌微软两年来,微软向云转型已经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而科再奇上任快3年了,英特尔还在吃老本。

  

 

  在英特尔2015年财报四大核心业务部门中,作为新兴业务的软件与服务运营部门、物联网事业部两大部门营收均只占到总营收的4%,加在一起的权重还不足1/10。特别是软件与运营部门还同比下滑了2%,在软件与服务成为当今产业最大的热点下,不进反退,实在是说不过去。而在移动市场上,今年一季度财报披露出英特尔平板电脑同比暴跌44%。

  而在传统业务上,占据英特尔大半江山的客户端业务2015年同比下滑8%,唯有服务器业务去年同比增长11%。

  从财报上不难看出,英特尔越来越倚重服务器芯片业务,至今还未拿出令资本市场信服的转型例证。

  挑战之二:谷歌搅局还是拆台?

  即便是在英特尔最为看重的服务器市场上,竞争对手也在“蠢蠢欲动”。2013年8月,IBM携手谷歌、图形处理器厂商NVIDIA、高速网络互联厂商Mellanox、服务器厂商泰安电脑等各自领域的顶尖厂商,组成了OpenPOWER联盟。这意味着联盟成员可以基于OpenPOWER内核来定制各自的处理器,从而让处理器根据自己的产品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有效地提升产品的性能,而英特尔目前并不开放内核,所以无法让自己的超级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

  谷歌在在英特尔服务器市场的份量,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据IDC今年2月份透露,谷歌是英特尔服务器芯片仅次于惠普和戴尔的第三大用户,同时也是英特尔最大的服务器芯片最终用户。万一谷歌真的移情别恋,资本市场的反应一定是剧烈的。

  对于英特尔来说,最新的坏消息则是今年3月,谷歌加入到由Facebook倡导的开放计算项目(OCP)。OCP项目的初衷是让整个IT产业都能共享更高效的服务器和数据中心设计。谷歌加入这个主要以开放硬件设计为导向的项目中,最大的可能是贡献基于OpenPOWER的服务器硬件设计。

  当谷歌用安卓完全控制了安卓智能手机生态系统后,加入OCP项目可以显著增强谷歌对云计算硬件生态系统的影响力。今年4月6日,在旧金山举办的OpenPOWER联盟峰会上,“盟主”IBM宣布,谷歌与全球知名的托管服务器及云计算厂商Rackspace联手设计基于POWER 9的服务器。依照OCP项目的理念,这个服务器体系架构必定是共享的。换句话说,谷歌自己用OpenPOWER处理器还不够,还要当带头大哥,带着小伙伴们倒向POWER架构。

  退一步说,即便是谷歌只是做做向OpenPOWER迁移的姿态,就可以回过头来跟英特尔在谈谈折扣问题。

  最新的消息是AMD又出来“搅局”了。据外媒4月22日报道,AMD已经将x86处理器技术授权给AMD与天津海光先进据说投资有限公司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允许后者使用该技术开发仅在中国境内销售的服务器处理器。这意味着合资企业制造的x86处理器在信息安全的可信度上,肯定会优于英特尔的产品。

  挑战之三:消费市场退步与迷惘

  移动当道时,必然导致PC与笔记本市场萎缩。因此,英特尔客户机事业部整体收入下滑在所难免。

  问题是作为战略转型的移动市场,在英特尔几年前重金猛砸之后,其回报依然差强人意。

  在智能手机市场上,据Gartner的市场调查,2015年第四季度,基于英特尔芯片的微软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从去年同期的2.8%,继续下跌到1.1%。与2015年全球14.24亿部智能手机出货量相比,平板电脑同期的出货量只有2.07亿台只是智能手机的零头,而且同比还下滑了10%,这其中基于英特尔芯片的微软平板电脑所占的份额不足10%。

  而在平板电脑市场上,今年一季度英特尔季报显示同比下挫44%,这种下滑态势多少有些恐怖。

  接下来只剩下可穿戴设备市场了,作为物联网应用相对成熟的市场段,可穿戴设备对处理器在功耗、外形尺寸和功能裁剪上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这些正是采用IP(知识产权)授权模式的ARM最为擅长的。即便是英特尔通过工艺显著改善了芯片的功耗,但如果英特尔不开放内核授权,同样无法满足这一市场的需求。

  如今虚拟现实(VR)早已超越可穿戴成为市场新的热点,NVIDIA在资本市场炙手可热,三年来NVIDIA的股票上涨了几乎200%。但是,今年3月业界传出,英特尔正在与AMD商谈集成显卡授权合作,因为NVIDIA对英特尔的集成显卡专利授权明年到期。与不分场合高调反对英特尔的NVIDIA相比,AMD近几年来在处理器上在市场上似乎没有了叫板英特尔的底气。“两害相权取其轻”,英特尔只得屈尊求助于手下败将。这不仅是颜面上过不去,更重要的是,在虚拟现实这个产业的风口上,英特尔可能又“缺勤”了。

  挑战之四:收购后整合太迟缓

  通常,企业的战略转型要么借助于企业研发部门的新技术,要么是通过并购其他企业。近年来英特尔两次大的收购,一是2010年以78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信息安全软件厂商McAfee,二是去年以167亿美元收购了全球第二大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厂商Altera。

  笔者当年十分看好英特尔对McAfee的收购,因为在信息安全问题日趋严峻的时候,英特尔可以将McAfee的安全算法做成引擎,嵌入到处理器中,以硬件方式来加速安全算法。可是,时至今日,英特尔的芯片业务与McAfee的安全技术并没有任何整合。包括McAfee在内的英特尔所有软件业务,2015年的营业收入还不到22亿美元,而早在2010年,McAfee的年收入就已达到20.7亿美元。

  由于英特尔没有行之有效地去整合,一个不能与自己芯片主业产生叠加效应的软件业务,加之5年来几乎原地踏步的业务营收,难免令人质疑这67亿美元花得到底值不值。

  而去年收购的Altera公司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将Altera的FPGA“整合”到英特尔的处理器中,则可以将处理器针对应用软件进行实时优化。以现在时髦的“软件定义+”来说,就是软件定义处理器。这将成为英特尔有效地对抗OpenPOWER联盟的利器。

  据说,今年年底英特尔将推出嵌入FPGA的至强芯片。但愿这一次不要重蹈整合McAfee的覆辙。

  挑战之五:高管纷纷离职

  从诺伊斯和摩尔在1968年创立了英特尔以来,英特尔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内部培养的,英特尔的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这些高管的血液中。而且,直至今日,除了销售出身的欧德宁之外,清一色都是由工艺制程背景高管出任。

  应该说英特尔非常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比如说现任VMware CEO的帕特·基辛格,曾经在英特尔负责过处理器设计、软件产品开发、英特尔实验室和服务器部门,而且,基辛格在业界的技术影响力非常高。如果不是因为论资排辈败给了另一个CEO候选人马洪升,基辛格将会成为英特尔第一个具有深刻产业洞察力和影响力的CEO,或许英特尔的转型不会像现在这样艰难。

  而去年年底离任的英特尔总裁詹睿妮,曾经在格鲁夫担任英特尔CEO和董事长期间,担任过4年格鲁夫的技术助理,这实际上是格鲁夫通过言传身教为英特尔培养未来领袖的独特方式。而且,詹睿妮一直负责英特尔软件业务,她的离职让人们对英特尔软件业务的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

  而在至强E5-V4发布后仅仅第5天,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客户端计算事业部总经理Kirk Skaugen和负责物联网事业部的高级副总裁Doug Davis双双离开英特尔,前者被业界认为是英特尔下一任CEO的人选。

  这些在英特尔文化中侵淫多年的高管的不断地离职,是因为英特尔企业文化发生了变化,还是对其负责的业务的发展没有信心,抑或是其他的原因?总之,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挑战之六:摩尔定律失效倒计时

  事实上,英特尔最大挑战已经浮现出来,这就是摩尔定律已经放缓,且失效已经进入倒计时。多年来,“集成电路中晶体管集成度每24个月翻一番”的摩尔定律,要求半导体企业每两年升级一次工艺,这场动辄数十亿美元投入到游戏让多少半导体企业因为高昂的投入而“致贫”,或者“破家”。比如说AMD不得不剥离了半导体业务,而IBM也不得不开放了POWER处理器。而英特尔则成了最大的赢家。

  如今,这场游戏已经快要接近尾声。摩尔定律已经在减速。按照英特尔单数年升级制程、双数年升级架构的“钟摆战略”,14nm工艺应该是在2013年实现,事实上英特尔首款14nm的处理器是在2014年发布的,而至强E5-V4则推迟到了今年。而作为半导体业界权威指南的国际半导体路线图(ITRS)早在2014年就宣布,将在2016年推出不受摩尔定律限制的ITRS2.0版本。

  

 

  摩尔定律的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摩尔定律基本上会在制程技术达到7nm之后失效,换句话说,未来只有10nm和7nm两次升级机会。

  最要命的是,曾经在制程上把其他竞争对手至少甩一条街——领先至少一代——的英特尔,在10nm工艺上反倒变得落后起来。据台湾媒体DigiTimes今年透露,台积电的10nm生产线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全面开工,而英特尔的10nm芯片预计将在2017年下半年推出,前提是从现在起不再跳票的话。

  另一方面,从AMD剥离出来的半导体制造商Global Foundry去年已经发布了22nm FD-SOI(全耗尽绝缘硅)工艺。虽然FD-SOI在制程上暂时还落后于英特尔和台积电采用的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但其超低功耗以及可以集成射频(RF)的模拟电路,从而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乃至物联网设备市场上独具优势。业界甚至认为在10nm工艺节点上,FD-SOI因为设计工具和制造工艺兼容上以往的制程,从而使得芯片设计工具和大部分的制造设备可以重用,因此,从成本、功耗和性能三个要素上看,FD-SOI应该是芯片制程技术向10nm技术节点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

  今年下半年22nm FD-SOI将在Global Foundry位于德国德雷斯顿的工厂量产。如果FD-SOI的技术优势在量产时得以验证,那么,英特尔未来在拓展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市场上将会遇到非常大的挑战。

  亮点:研发投入超百亿美元

  从战略转型角度看英特尔2015财报,高达121亿美元的研发投入应该是不多的亮点,但愿这些高昂的研发投入,能有助于英特尔在硅光电子学、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从而推动英特尔的战略转型。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