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对话CIO >

唐李真:另一双眼“看”世界

2013-06-13 21:05:03作者:洪蕾来源:

摘要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更多盲人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产品,是唐李真担任中国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盲用辅助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的工作之一。...

  你有过这种举动么?闭上双眼,放缓呼吸,沿着盲道行走,感受脚下条形和圆点特殊砖块的引导。我曾一度依据这种体验想象视障者的出行感受,直到被带入中国盲人图书馆中密不透光的盲人体验区。

  深色绒布帘子拉上的刹那,黑暗袭来。先入耳的是熟悉的车水马龙声,接着脚下开始晃晃悠悠,像是踩在气垫上,再向前手臂有枝叶的触碰感,整个路程大约10米,我以手代眼,摸索前行,用时3分钟。

  经历过与世隔绝般的无助,和对光明无以复加的渴望,走出体验区,迎上盲人图书馆唐所长黑色晶亮的眸子,亲切之余,也对她所从事的这份工作与职业心生敬佩。

  眼前的唐所长,身着线条简约的黑色连衣裙,脚踩一双黑色平底鞋,步履矫健,声音宏亮。像是洞悉我的疑问,她朗朗道:“盲人的生活就是这样,我们虚拟了街区、海港、丛林三个场景,但生活环境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在盲人图书馆展示区,一本常用的64K《现代汉语小词典》摘译为盲文,其信息量需要拆分为12本大小为16K的盲文书来承载。“因为盲文是拼音文字,信息量小。我们用的小学语文教材编译为盲文,也需分拆为三册。”对于这些她熟悉的盲人文化读物,唐所长如数家珍。“由于盲文书籍出版周期长、工艺复杂,盲人接受文化教育的成本高于正常人很多倍。”

  谈及信息技术对中国视障文化服务的促进作用,她用“翻天覆地”一词来形容。“信息技术让残疾人尤其是视障者拥有了另一双眼,透过它学习文化、接触世界。”在这里,IT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它为视障者穿针引线,让其融入社会、便利出行、无障碍阅览,真正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

  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更多盲人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产品,这就是唐李真担任中国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盲用辅助技术研究所所长职务的工作之一。跟随她参观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过程中,听她娓娓道来其职业生涯中收获的快乐与感动。

  结缘视障文化服务业

  “当时我的同学大都进了高薪的IT公司,而我觉得我从事着更有意义的工作,在这个工作中,我把我的所学应用到实实在在解决盲人生活中的问题上。所以,我乐在其中。”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计算机专业人才,您最初选择加入中国视障碍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出发点是什么?

  唐李真:在这里,我要解释一下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和中国视障文化服务中心这三个机构。

  其中,中国盲文出版社是1953年成立的专门为盲人提供盲文书籍等文化服务的机构。但是由于盲文书籍的出版工期长、工艺复杂、成本昂贵,中国盲文出版社很难满足全国1699万盲人的阅读需求,因此,1996年在中国盲文社里成立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对全国盲人实行免费借阅盲文书的服务。这时的中国盲文图书馆只是一个出版社的一个部门,地处卢沟桥。为了更好地为全国盲人提供文化服务,2011年6月底,成立了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中国盲文图书馆)。

  所以,我2004年工作的单位是中国盲文出版社。

  奇怪于盲人怎么可以使用电脑这件事情,我加入了中国盲文出版社。2001年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科院华建集团联合研发了阳光系列读屏软件,解决了盲人使用计算机的问题。当时,盲人使用计算机的还比较少,从他们对我的态度上能感受到他们对计算机等新技术新产品渴望的强烈。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如何理解信息技术在视障碍文化资讯服务中的作用与价值?

  唐李真:信息技术对盲人的影响远不止让他们生活便利、技能提升那么简单。信息技术让盲人生活中的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如自由地读书、上网。

  通过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给盲人提供电子盲文(解决盲文出版费用高、工期长、不能满足盲人读者的需求的问题)、远程教学(解决视障人士出门难,求学难的问题)、在线展览、在线购物等。同时,技术也拓宽了盲人的就业渠道,如软件设计师、程序测试员、速录员等。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所从事的助残信息无障碍技术研究具有公益性质,该领域的信息化技术有何特点?目前有哪些科研成果?

  唐李真:信息无障碍领域的信息化不同于一般企业的信息化。后者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而前者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残疾人特别是视障人士的工作生活,让以前的不可能变为可能。而且,信息无障碍是一个全社会的工作,我们一边自己研究信息技术,提高视障人士信息使用技术和手段,同时还要在全社会推广信息无障碍事业,让更多信息技术产业的机构和从业人员认识到视障人士的需求,让更多的产品无障碍化。

  其实,就技术本身而言,信息无障碍技术就是普通的信息化技术,其特色是在于一些产品的细节设计,特别是用户UI设计方面的设计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和他们所使用的辅助产品的特征。

  在政府和企业的关爱下,信息无障碍事业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务院第622号令《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公布并施行,让信息无障碍事业有法可依。2012年开始,我国7万多个政务网站将逐步改造,将全面实现信息无障碍。

  此外,视障人士专用的信息无障碍产品——辅助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就中国盲文出版社而言,从2001年开始研发阳光读屏软件开始,到现在已经研发出针对视障人士的补偿性通道的系列辅助用品用具。如针对触觉的盲文显示器;针对听觉的阳光听书郎系列产品;以及辅助出行的超声波盲杖。而帮助视障人士使用计算机的读屏软件也随着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升级以及视障用户技能的提高带来的需求提高而不断更新。

  为解决盲人实际问题而努力

  “视障朋友对产品和技术的热切希望以及看到他们使用过程中的欢欣和幸福,是我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支持我一往直前的动力。”

  中国信息化周报:选择信息无障碍服务应用与推广作为职业方向,是否与您个人的成长及从业经历相关?过程中受益最深的事和人是什么?

  唐李真:其实,选择这个职业也是偶然,但我投入其中就不愿离开。

  有了读屏软件,视障人士可以自由自在的阅读。同时,也可以自由地抒发感想。南京盲人作家庄大军学会使用电脑后,写了一本书《石砣砣的风》,书籍出版后,他给我们寄来样书和感谢信。

  思科一位工程师,由于种种原因,视力越来越差,已经不能胜任他的本质工作,后来使用了读屏软件,他保住了工作。

  早两天有个北京的老爷爷来找我们买听书郎L925,这位老人爱读报纸,随着年龄增大,视力开始下降,再后来就不能看书读报了,用了我们的产品之后,他现在又可以读报了,所以特别高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每次看到视障用户使用我们产品后的欣喜和对新产品的期待,都让我深受感触,也给了我和我们团队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信息化周报:有别于其他行业信息主管的工作目标与职能,您目前担任中国盲文图书馆辅助技术研究所所长的核心工作包含哪些?

  唐李真:第一个重要部分是利用技术,解决盲人实际问题。首先是了解盲人的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视障人士提供的信息化手段越来越先进,同时,视障人士的能力也有了提高,他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了解他们的需求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其次,了解当前技术发展的方向,寻找解决视障人士实际困难的技术和方法。最后,是我们整合创新的工作,把技术改造成解决视障人士实际问题的产品或者系统,然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和应用。

  第二个部分是整合社会资源,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信息无障碍事业中来。其实,信息无障碍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很多产品如果在设计阶段就能考虑到残疾人需求,设计师有这样一个理念的话,就无需二次改造。例如,我们在网页设计时如果给图片或者链接加一个标签、软件设计的时候尽量以标准控件呈现,或者按照MSAA等标准去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残疾人就可以无障碍的使用。

  第三部分是积极推进中国信息无障碍事业和标准法规建设,让包括视障人士在内的弱势群体能够无障碍的享受到信息社会文明成果。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一个领导16人团队的管理者,怎样才能有效组织团队?

  唐李真:目前,我们组建了一个以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为主的年轻研发团队。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我们的工资都普遍低于一般的IT企业,因此,我除了要做一般项目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团队凝聚力建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够带领团队为共同的目标奋斗。比如让他们多接触视障用户,了解第一手的需求信息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他们价值的所在。当然也会进行一些爱心教育。

  经验借鉴 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

  “从发达国家的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发展来看,信息无障碍是一个需要社会参与的公益事业,标准法规的推进将有利于该事业的发展。”

  中国信息化周报:您供职的中国视障碍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中国盲文图书馆)目前承担哪些职能?

  唐李真: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中国盲文图书馆)是面向全国1700万盲人提供公益性、综合性文化资讯服务的文化机构。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新馆于2011年6月28日开馆运营,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内设典藏区、盲人借阅区、展览展示区、教育培训区、科技研发区、文化研究区和盲人读物制作区等,主要功能一是搜集和典藏各类盲文书刊、大字版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和相关电子文献,二是向全国盲人和盲人服务组织开展到馆及邮寄文献借阅、查询、专题咨询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向全国各级各类盲人阅览室提供资源支持和业务培训服务,四是开展盲人文化研究,组织盲人信息化产品研发、推广和示范性应用,五是开展各种贴近盲人需求的文化活动、社会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务,六是向公众开展人道主义教育、进行海内外盲人文化交流和合作。

  中国信息化周报:中国视障碍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作为一个整合盲人服务组织及资源的整合平台,您在与其他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分享?如何化解沟通难题?

  唐李真:一般的企业和个人对盲人事业还是比较支持的,如科大讯飞等企业一直给予我们技术和产品上的支持。

  在整合社会资源的过程中,难题不是沟通,而是企业在支持公益事业及赚取利润谋求发展之间的矛盾和权衡。如果让企业在现有产品线中,以较低的价格拿出一些供视障者使用,这点没有问题,而让企业为视障人士量身定做产品,就非常困难。

  因此现在就形成一个非良性循环:盲用辅助产品的市场小,关注这个市场的企业较少,因而盲用辅助产品价格比较贵,但这就超出了视障群体的消费水平,他们买不起,市场也就无法培育起来。

  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对盲用辅助产品会出台扶持政策,如政府承担产品价格的70-90%,剩下部分由视障人士自己负担。目前国内也开始出台相关政策,中国残疾人辅具中心开始为视障人士配备一些辅助产品,中国盲文出版社也为全国盲人提供部分辅助产品免费外借服务。

  通过这些办法,让更多的视障人士用到辅助产品,为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

  中国信息化周报:作为信息无障碍的推进者之一,您目前关注哪些新技术与应用?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您觉得国外城市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哪些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中哪些创新应用能够为真正为盲人所用?

  唐李真:国外信息无障碍推行较早,美国1998年修改了《508法案》规定了所有由联邦政府发展、取得、维持或使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都必须能让残疾人“可以接近”。

  1997年2月,万维网联盟(W3C)为了提升网络的无障碍性,成立了网络无障碍推动(WAI)小组,并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网络无障碍的标准、规范、检测表、无障碍的技术,并与世界各地的组织携手合作,在全球范围推动无障碍网络运动。

  2000年,日本提出了‘逾越数字鸿沟’的概念—即信息无障碍的理念,明确了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中,就残疾人群的生存和发展而言,信息无障碍较之城市设施无障碍具有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意义。

  2002年,联合国在第二个“亚太残疾人十年”活动中通过的《琵琶湖千年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到,要优先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解决残疾人困难,是残疾人跟上全球信息化、通信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近几年来,中国信息无障碍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中加入了“信息无障碍”的条款;2008年信息产业部颁发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D/T 1761-2008) )和《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评级测试方法》(YD/T 1822-2008)等标准;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9号),这些都对信息无障碍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技术标准。

  目前信息领域的每一次变革我们都会关注,因为我们想在变革的初期找到与视障人士的结合点,让设计者更早了解到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更好地应用新技术。

  那么结合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开展,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如果在智能家居、智能公交等系统设计中考虑到残疾人需求,对于他们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能提供很多便利。

  目前,中国盲文图书馆内就部署了一套盲用室内导航系统,这个系统也是物联网的一个典型的应用案例,能够真正为盲人所用。

  记者手记:

  可以想象,从事这一行业需要屏蔽诱惑的毅力和勇气。而她热忱而洒脱,快乐而自信,这些可贵品质源于她对信息无障碍事业的坚持与热情。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曾说过:“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这句朴素的话语也是她勇往直前的动力。

  无论任何职业,都有机会做到卓越,也就一定可以从中收获满足。


(本文不涉密)
责任编辑:

站点信息

  • 运营主体:中国信息化周报
  • 商务合作:赵瑞华 010-88559646
  • 微信公众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